内蒙古8种啮齿类动物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引物的优化研究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确定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8种啮齿类动物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扩增的最佳引物。

方法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采集8个鼠种的动物,提取基因组DNA,选择6对已报道的扩增鼠COⅠ基因的引物(F1/R1、F2/R2、F3/R3、F4/R4、VF/VR、F6/R6),PCR扩增8个鼠种的COⅠ基因,对扩增的产物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比较。

结果

达乌尔黄鼠扩增COⅠ基因的最佳引物为F3/R3,达乌尔鼠兔和蒙古兔尾鼠均为鸡尾酒引物VF/VR,大沙鼠、蒙古毛足鼠和布氏田鼠均为F6/R6,五趾跳鼠为F2/R2,子午沙鼠为F1/R1。8种啮齿动物的COⅠ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所有DNA条码都是物种所独有,每个物种都有各自的鉴别位点。

结论

不同鼠种在扩增COⅠ基因时需要相应种属特异性引物;扩增多种鼠种时,优先选择F6/R6引物或鸡尾酒引物,针对特殊鼠种可选择该鼠种特异引物进行扩增。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西安市大骨节病区儿童发硒水平和病区居民大骨节患病情况。方法2011、2012年,在西安市4个大骨节病病区周至县、灞桥区、临潼区、蓝田县各抽取8~ 10岁儿童40名,在非病区户县抽取8~ 10岁儿童50名,采集其后枕部发样,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发硒。同时对4个病区村中的7岁以上居民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大骨节病诊断及分度按照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 207-2010)进行,计算大骨节病临床总检
目的探讨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尿氟、尿pH在藏族和哈萨克族之间的差异。方法根据饮茶型氟中毒历史资料,在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达日县选择6个藏族聚集村,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阿勒泰市、哈巴河县选择5个哈萨克族聚集村作为调查点。调查生活于当地的16岁以上人群,采集砖茶水水样,检测氟含量,并计算日均砖茶氟摄入量;采集即时尿液样本,检测尿氟含量,并测定尿液pH值;对全部调查对象进行前臂、小腿和骨盆X线摄片,根据《地方
目的 了解囊谦县8~ 10岁寄宿学生和走读学生碘缺乏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抽取青海省囊谦县10个乡镇中心学校的8~ 10岁儿童,采集即时尿样,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检测尿碘;采用B超进行甲状腺容积检测;联合型瑞文(CRT-C2)智力测量表进行智商(IQ)测验。结果共对553名儿童进行尿碘测定,其中寄宿学生203人,尿碘中位数为133.2 μg/L,尿碘< 100 μ
目的探讨青海省玉树市鼠疫菌株生物学特点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以青海省玉树市1995-2014年间从各种宿主动物体内分离的36株鼠疫菌株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生化试验、毒力因子[荚膜抗原(F1)、毒力抗原因子(VW)、色素沉着因子(Pgm)、鼠疫杆菌素Ⅰ(PstⅠ)]鉴定、质粒分析、差异片段(DFR)分型等研究,其中16株菌株进行小白鼠毒力测定。结果①生化试验结果:36株鼠疫菌株的生物型为古典型,生态型均
目的了解安徽省碘缺乏病的防治效果及人群碘营养状况。方法2011年按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在安徽省抽取30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抽取1所学校,每所学校抽取40名8~10岁儿童,进行家中食用盐碘含量调查,并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同时抽取其中12名儿童,计算其家中居民人日均食盐摄入量,并采集尿样进行尿碘检测;在抽取小学附近选取3个乡镇,抽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各5人,采集尿样进行尿碘检测。
目的研究我国各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毒力因子特征,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我国11种不同的自然疫源地、不同的宿主和媒介分离的2 212株鼠疫菌进行4种毒力因子[荚膜抗原(F1)、毒力抗原(VW)、鼠疫菌素(PstⅠ)和色素沉着因子(Pgm)]检测,并采用χ2检验,比较我国11种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鼠疫菌的毒力因子组成,以及自人间鼠疫患者及尸体分离鼠疫
目的探讨慢型克山病患者心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检查评分与慢性心力衰竭标志等生化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在克山病病区确诊的以往病例中,选取15例慢型克山病患者进行心脏PET/CT检查和心脏超声,PET/CT检查左心室17个节段并进行评分。评分标准:轻度0~17分、中度18~34分、重度35~51分。采集全部患者静脉血,进行血清慢性心力衰竭标志等生化指标的测定,包括N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