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忘的刘家大院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水乡,烟雾微茫。柳林江畔的虎形山村(益阳市牌口乡),就像一块镶嵌在铂金上的翡翠,妖艳迷人,水润清透而有底色,一摩挲就能散发出袭人的灵气。
  传说黄帝南巡,走到金雞凼金鸡叫,走到老虎凼(虎形山)老虎叫,走到猫精山猫叫。因此,虎形山变得更神秘,也更美丽,波光腾异彩,草木斗奇辉。
  在明朝洪武二年,虎形山刘氏先祖世麟公携家人自江西迁徙入湘之新康都,后来晚辈一支斐俊公又从新康再度迁出,一路辗转察看,相中虎形山。由于家风正,族人勤勉、厚道,秉承“崇文、尊武、尚仕、重商”之家训,刘氏人才辈出,秀才、举人、巨商众多,买田上万亩,置业也多处,上至新康乔口,下至沙田牌口。日子越来越殷实,直至富甲一方。后经族人商议,在虎形山五六十亩水面的老虎凼东西两边各筹建“刘家大院”一座,建成后的两座刘家大院均为当时当地一带颇具代表性的豪门气派建筑之一。而且左右相立,丰神绰约;隔水相伴,交相辉映。在晴朗的天气,远远站在岳麓山顶,也可眺望到刘家大院所发出的耀眼光芒。
  据虎形山刘氏后人中的老人回忆和族谱记载,刘家大院为清朝早期所建,属典型的江南明清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布局合理有序,坐北朝南,均为前一厅后三进六居院落,外有高耸的石圹青砖厚墙相护。
  院前为牌楼,十余级石阶梯呈八字形布局。牌楼两边立有两尊石狮和石碑坊各一,牌楼边的外墙内侧筑有两门火铳,外墙上建有炮眼。外墙先用3.5m高的方块石料砌石圹筑底,再用古青砖砌墙,墙顶宽1.2m,在墙内侧每隔6m左右筑有可上墙顶的墙垛。
  沿牌楼的石阶梯拾级而上,顺石框门进入后,便是前厅,正厅天井两边各有4把石铳,为刘家大院的标识性物件,当时来虎形山刘家认亲归宗者,只要在院外能说出其标识物的数量和位置,便可迎进院门,并酒饭相待,别时还会有钱物相济。正厅为青砖穿斗式木构架,下为青石板铺地,厅内墙壁上有“忠、孝、礼、义、信”字样,字体刚正有力。西边刘家大院厅堂上方悬挂两块大匾,写着四个鎏金大字“终南吸液”。借用《诗经·国风·秦风·终南》秦臣颂君诗句“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以此歌颂君恩,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两边为公务用房(两层木板楼),屏门隔开前后厅,由后厅经天井过石拱框门可至东西两院的中间石板小巷,两石拱框门上方各有“出礼、入孝”大字各一,各窗格上木雕有花草虫鱼鸟精美图案,可谓“斗拱飞檐精画栋,金装彩饰绘花香”。
  正厅后为一巷三进的东西两院,中间青石板小巷相连,六座小院落共墙相邻,排列整齐有序,各有小门相通,每院落既独立,又能相互通连。东院三进,每进房屋三间,前一、二进为住房,后进为库房;西院一、二进为住房,后进为加工铺房,每进的青石板巷中间处建有石砌天井池各一。
  院前筑有大塘一口,东西各连活水,塘面宽阔,水质清澈,微风一吹,泛起微微涟漪。塘北岸空坪处筑有戏台一个,为族人逢年过节吉庆日看戏听戏所用。院东南方为香花园,种植花花草草,以便赏花。园边栽植有古楠木两棵,香樟树两颗,重阳树一颗。东边为菜园,南边为桔园,西边为竹山,西北边另筑有溜马道,便于刘氏男丁练马习武之便。
  综观刘家大院,可见当时虎形山刘氏的富足。至清代后期,由于朝廷腐败,兵患、匪患、水患、疫乱不断,族人多往外逃,大院损毁严重。民国时期,虎形山刘氏一衰未振。至新中国成立后,西边大院仅存厅堂一座,后院一座,院墙成断墙残垣,石圹石碑被相继用去建闸修桥。到1972年下半年新修水利开渠灌田时,厅堂及后院均被毁,仅有主干下围约三、四抱斑驳皮老的重阳树立在风雨中,与杂草丛生、淤泥挤兑的大塘一起守望历史。2002年,重阳树被小孩玩火烧毁,灰飞烟灭。
  东边大院同样不能幸免,残存的两座住房由于年久失修,虫蚁侵袭,在七十年代中期被拆。至此,刘家大院荡然无存,古风不再。
  时至今日,刘家大院仅存虎形山刘氏老人们的口头里和记忆中,刘氏后人只能从“牌脚下”“台子上”“香花园”“菜园里”“桔子园”“铺里”“大塘”等地名去想像当时先祖们的辉煌了。刘家大院的失存是虎形山刘氏的不幸,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幸,真令人痛心疾首!
  可喜的是刘氏后人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不失家风,秉承家训,勤劳厚道,崇文重教。仅近几十年,虎形山刘氏就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管理干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知名技术骨干、专家教授。刘氏后人的生活又逐渐殷实起来,对社会的贡献又多了起来。
  诗云:
  虎形山上几千秋,毓秀钟灵贯九州。
  虎啸香风田野醉,猫喵雅曲碧空悠。
  招得贾客来回转,慕使君王往返游。
  但愿荣光今复起,古村灯火又云楼。
  诗人潇嘉云:
  虎形山里几千秋,人杰地灵惊九州。
  莫道古今存异采,若无忠孝怎长流。
  城乡商贾来回转,岳麓精神内外修。
  但愿荣华行复起,宗亲灯火上层楼。
  2020年5月1日
  (刘建兵,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教授、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高级营养师、科普中国专家、湖南省科普作协常务理事、湖南省科普作协医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其他文献
萧振中,1958年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供职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作品入展广州美术学院建院40周年美术作品展、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第五届中
期刊
“你是要鸡崽子,还是麻拐子……”在每次书画笔会上,写意花鸟画家王憨山在完成主办方要求的作业后,总会意犹未尽,对每位向他求墨宝的人嘿嘿笑着问上一句。他从不留意递上宣纸来的是西装革履的老板,武装到眉毛的女士,还是系着围裙额头直冒热气的大师傅。不多一会,他画的小鸡、小青蛙就会铺满一地,让求画的人无一空手而回。这时,早已完成作业、坐在沙发上品茶聊天的个别同行就会说:“他是有点宝里宝气……”  王憨山平日里
期刊
王思宁,号竹溪逸士、幽篁廬主人,湖南长沙人,湘中美术馆馆长、湖南艺术收藏家协会理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书画家。其少喜书画,始工笔,后写意,风格多样,精于花鸟动物,亦擅山水、人物、书法、诗文、油画、篆刻等。画风奇崛古逸,立意深邃,耐人寻味,独具个人风格特点,作品广为艺术机构及愛好者收藏。  王思宁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画家,他是一个智慧的实践者,善于学习和思考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的特点。他钟情于山
期刊
李再湘,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1984年数学本科毕业,教育管理硕士,现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南大学书法教育硕士导师、湖南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导师、全国著名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教练、全国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得主、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金石篆刻家、作家和诗人。现任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华文众合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湘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
期刊
杜大伟,1959年生于河南开封,祖籍安徽萧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书法导报社副总编辑。以书法、国画、篆刻创作为业,从事书法、国画艺术理论研究、编辑工作40多年。多年以来在国内部分省市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览10多次;出版个人书法、国画、篆刻作品集20多部;编辑书画专著几十册。  2016年所观摩的书画展中,杜大伟先生在开封举办的画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他举办了两三次画展,更主要的是我在
期刊
王绪生,字子衡,1965年生于甘肃甘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入展第六屆全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二屆全国草书艺术大展、第六屆全国楹联书法展、中书协成立30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大展、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六届国际书画艺术节暨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获第二屆中国
期刊
杨强立,1965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当代画家、收藏家。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馆员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湖南诗书画艺术院副院长。出版有《杨强立画集》《杨强立山水画集》等。2019年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如何画好中国画?是技艺的问题,也是情感的问题,亦是智慧的问题。技艺在于笔墨、布局和章法,情感在于思想和感悟,
期刊
收藏的乐趣,全在于寻宝和考证的过程。试想,如果收藏没有寻寻觅觅寻宝、艰难辛苦考证而至苦至乐的过程,而只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付钱走人,还有何乐趣可言?  本人十年前得到一件顶级画稿刻铜作品,经过三年的艰苦考证才搞明白其中的奥秘,兴奋持续至今。今天就对各位藏友分享一下自己对于刻铜认识的逐步提高以及这件作品的考证过程吧!  对于刻铜艺术的认识和认知,也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丰富、逐步清晰的过程。2003年以
期刊
湖南老公安阳红光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三部曲终于完成了。从第一部追寻因为各种原因而从人们视野里消隐的老红军战士并为他们造像,到第二部以情景再现的手法再现湖南公安民警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出生入死、惊心动魄的动人情景,再到此次展出的为因公牺牲或致残的公安民警们以及拍摄其家人的思念与伤残民警的现在状况的第三部,作为整体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以丰富的艺术手法讴歌公安干警为人民而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并且以对于他
期刊
非常感谢《艺术中国》杂志社邀请我参加这次座谈。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文学艺术界研究王憨山写意花鸟画的专家和艺术家,比我有更多的见解,更有发言权,值得我好好学习。我很庆幸能和王老有这么一段忘年交,他的艺术人生和作品对我影响很大,今天我在这里想谈些与王老师交往的感受。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认识王老的。这段缘分还是缘于父辈。记得那是齐白石纪念馆办纪念活动时,我父亲负责接待娄师白先生,当时王老也来了,我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