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之火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d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向注重作文教学,近几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大都喜欢写作,很多人问我有什么秘诀,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之火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重阅读——积写作之柴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材料。而获取间接材料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
  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和贮存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材料积累到一定量,就会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曾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流动图书室”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平时让学生坚持阅读,从书中汲取广博丰富的间接材料,并且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记下来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除了能积累间接材料之外,还可以通过摘抄来积累语言材料,象名言警句、好词妙句、诗词名句等等。好词妙句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所读的文章里选择,名言警句和并记录下来。诗词名句就有必要规定一定的主题。如古诗中写春的诗句、与友情有关的句子、写到乡愁的句子等,还有关于勤奋的名言、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关于人生的格言等等。只要每天积累一点,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一个语言材料的宝库。
  二、 积素材——抓写作之火花
  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如史铁生这一类经历型作家,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甚至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厚重的情感体验,再加上自己广泛的阅读,厚积薄发。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与家之间,范围很小,经历方面也很简单,平时再不注意积累,作文自然内容空洞,没有新意。
  我们应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需要用心灵去体会。我们还得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做法中去,这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去做,才能检查做的效果如何。我采取的办法是要求写观察日记,但不强求天天记,而是觉得新鲜、有趣、有所感的才记下来。为防止有的同学偷懒,还规定每星期不少于一定的字数。并且以此代替了传统的周记。
  在日常教学中,还经常提醒同学们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例如季节更替了,我们身边的自然景物有什么变化,身边的人们又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的提醒下,同学们原来熟视无睹的校园、街道、花园;老师、家人、同学、路人等等似乎都有了新的面貌、新的内涵。例如这次入冬以来,我市先是下了几场冷雨,转晴后又一连降了几个早晨的大雾,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天气的变化给周围环境带来什么变化。同学们兴趣盎然,多数注意到了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的变化,还写到人们穿的衣物不仅多了,连颜色也变得以深色为主。而且,我还会布置一些能督促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素材的作业,如周末要求他们到街上观察行人,然后写三个不同职业的人,或是观察逛书店的人和逛超市的人群有什么不同,又或是記录商贩们推销的手段等等。
  三、 凸个性——点写作之火苗。
  文贵于情,情贵于真,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作文有了真情实感,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即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所谓“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你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李白浪漫豪放的诗是好的,李清照忧愁痛苦闲的词也是好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所作都反映了真实的内心,都用真情实感打动了读者的心。所以我们提倡学生写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写起来比较容易下笔,写出的作品也容易打动人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不带有一点微瑕把这份难得的真实坦荡地呈现出来,作文便有了血肉,有了生命。
  真实是个性,个性是真实。个性是作者的风格,是作文的气质。文章有了个性,才有特色,才有创新。我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开掘自己心灵深处的金矿,捕捉自己生命世界里的灵光。好的文章正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因此,在学习写作方法、技巧的同时,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努力在作文中展示个性,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孩子的世界自有他的酸甜苦辣,只要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把它写下来,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作文对学生来说都应该叫好作文。在作文评价中,我们一定要肯定成绩,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行启发、引导、鼓励,让学生敢说敢写,放开手脚。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该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五、变铅字——燃兴趣之火焰
  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一个好方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在班内传阅欣赏,向我校校刊投稿,并寄往一些报刊杂志以期发表,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感到作文的分量和成就感,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而且以点带面,带动了整个班的写作兴趣。点燃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之火,而且越烧越旺,发出夺目绚烂的光辉。
  现在每次作文课前,学生们都早早地急切地盼望着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以展示他们的文采。而且课外时间,孩子们经常进行文学创作,甚至还有比较长的大部头小说创作。学生们写作的兴趣之火熊熊燃起,温暖着我,给我了越来越多的惊喜。
  参考书籍:鲁迅《致赖少麟信》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了当前数字电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背景和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一个历程,然后就当前国际范围内主流的欧洲、美国、日本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的产生和优劣
本文是对农村面上中学多年来作文教学效益偏低所做的一次反思.以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为研究焦点,以教学现象作为突破口,旨在探索面上中学作文教学的较为可行的路子,祈望能以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他的话说明了提问既是学问又是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课堂问题设计的精巧,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反之,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但不一
新课标下个性化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要求转变过去那种一味地接受、机械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而这些正是新课标实施的根本目的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新的教学意识。  一、学生  1、尊重主体
期刊
多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种种误区:“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文本拓展却“脱离了文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始了,课堂上热热闹闹了,学生却收获寥寥;人文内容多了就滑向了“泛人文化”;搞“综合性”、“跨学科”学习,又“种了别人的责任田,荒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吸收了“新理念”,又忘了自己的“老传统”……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在经历了种种厄运后热切呼唤回归!新课标提出: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
期刊
第一部分:北京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株F蛋白基因特征背景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属副粘病毒科肺炎病毒属,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习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勤奋的思索。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语文功底,才能为以后学好其它学科打好扎实的基础。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
期刊
农村孩子往往给人一种“憨厚”、“朴实”、“羞涩”的印象,他们大多不够自信,不善言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往往落后于其他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习作)能力成了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心病。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习作能力,一直是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习作教学是循序完整而统一的,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是一个整体,对学生个体而言则是渐进的过程。因此,习作能力应从低年级的写话开始培养。  一、利用课文插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