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怀冰堂藏的关良(1900—1986)作品中,有一个小卷子,画幅长二尺馀,高五寸,写五个人物,题“丁酉年为子复兄写五种京剧人物,即希笑而教之。良公”。钤“关良”朱文方印。卷首为李砚山(1898—1961)题“游戏三昧,子复画师以关良写剧中诸相小卷嘱题。李砚山书”。钤“砚山书画”、“尘定轩”朱文方印。跋尾亦为李题“此种图画不假笔墨,不动渲染,超科意象之外,自成妙谛。所谓无作妙力自在成就者耶。庄视之则庄,谐视之则谐,随人心兴之所念而焉。谓之游戏三昧有何不可,吾闻演若达多痴人无状狂走,解人难得。野意楼长物幸勿率尔示人。丁酉花朝李研山题于九龙山中。钤“居端”白文方印、“玄对”朱文椭圆印。
此卷成于1957年春,其时吴子复(1899—1979)、关良、李砚山分别在穗、沪、港三地。画与题都是通过邮寄联系来完成的。关良画的是他最拿手的武松戏中的人物等,形象简淡传神,直接用上红、绿、黄、蓝、紫几个原色,更显出有戏味。李题也很特别,用佛都禅理解读关良的画。在这段短跋中,李砚山用了两个佛教经典,一是楞严经卷六“皆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三昧”是梵语乃三摩地之意,为禅定之异称,即将心专注于一境。游戏三昧者,犹如无心之游戏,心无牵挂,任运自如,得法自在。亦即言获得空无所得者,进退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用以说关良的画的确很贴切。至于庄谐的看法就任由欣赏者主观而定了,作品本身有很深的内涵和广阔的空、司可供观者发挥。二是佛经中演若达多的故事,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用这典故我看有两层意思,其一,关画简略,但表现出真性。其二,般人比较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的妄相,关良这种画“解人难得”知音难求,不要“率尔示人”。怀冰堂主人的确很喜爱这个卷子,非极熟的朋友都不轻易拿出来一看。
关良,字良公。广东番禺人。1917年赴日留学,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及太平洋画会学习绘画,1922年回国,先后执教于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广州市美等。李砚山1932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先后聘关良、谭华牧(1897—1976)、吴琬(子复)等为西画教授。这就是后来有人说“市美”现代主义泛滥时期。李对关的艺术和性格为人,是在这时候有所认识和了解的。而吴子复和关良的认识和交往就更早了,吴在1937年写过一篇介绍关良的文章《关良及其作品》里面这样说:“我见到关良的作品,是在十六年前(1921年)。那时我还没和他见过面。广东全省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在西洋画的出品中,有一张不过八号那末小的“风景”,和别人七八十号的巨制,挂在同室中,作者是关良。关良这名字,就在那时和他的作品一齐印入我的脑中。这张小小的作品的入选,在一般人——尤其是在这回出品给落选了的人看来,总会觉得是一件不平的事罢。象不会写地,画着歪七扭八的东西,算是什么呢。可是,正为这个,给了我一个到现在还没有消失的深刻的印象:稚拙的、单纯的,使人感到洋溢着孩子般的纯真。画面画的是近郊的马路,一支歪斜的电线杆,一辆汽车。那是近黄昏的郊外,静寂的、粗野的、可是热情的。那技法——十分绘画底表现画家绘画精神的技法,给了这作品以跃动着的生命之力。”是先识画再识人的,可以说吴子复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最早是受到关良后现代主义野兽派作风的影响。这里他用现代绘画的理论来解释关良的作品。
文章接着说“‘不大爱说话。整天躲在屋里拉小提琴。他的画很好。’这是我从根天先生话中得来关良的模糊的轮廓。我和他会面,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或十四年(1925年)可记不清。会面之后,模糊的轮廓清楚了些:有多少胖子的神气而并不胖。也不是不爱讲话,要是你也是京戏的爱好者,那就可以一个劲儿谈一天。喜欢拉小提琴,而且拉得好,自然也爱唱京戏,可是不大声,他一向没有离开画笔,在上海当教授,教的是画画,在武昌美专当教授,也是教画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再回广州来,我住在他的隔壁,住了两年多,白天同在一处教画画,晚间谈闲天,这使我知道他更清楚。他有孩子般的纯真的心。他玩音乐那时劲儿就得你佩服。小提琴在上海给日本兵摔碎了,玩二胡,吃过晚饭就玩,玩到睡觉。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纯粹的画家。他只顾埋头作画,他不爱作艺术上口舌之争。他对中国画有深刻的了解,而并非死捧。他爱清湘的作品,他对清湘的作品能立判真伪。”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关良的个性和广泛的艺术素养,学习现代西画同时对中国艺术有深刻的认识。这就是他后来所取得艺术成就的学养背景。
根据《关良回忆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和胡根天的回忆文章《记全国最早一间公立美术学校的创立和发展过程的风波》(载1982年版《广州文史资料》27辑)所记,关良约在1925年胡根天任“市美”校长时来广州任教,1926年夏参加北伐军,任总政治部艺术股股长,7月从韶关出发北伐。这时吴子复刚从“市美”毕业,同学伍千里、胡绵志等投身北伐军作宣传工作。吴则迟至11月才参军北上到武昌,在艺术股搞宣传,三个月后就返回广州。1927年10月吴子复与同学李桦、赵世铭在广州组织青年艺术社。自费出版艺术刊物《画室》,创刊号的封面画就是关良画的,同期还发表了关良的素描《裸体习作》。第二期发表了关良的文章《音乐底要素》。这时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已从中央公园迁到了越秀山麓的三元宫。关良和他的留日同学许敦谷同在“市美”任课很短一段时期便回上海了。直到1933年才再来广州,和谭华牧、吴子复一起在“市美”任教。从关良的《裸体习作》看,很难与他的京剧人物画扯上关系,那时他尚未画京剧人物,只是爱好京剧而已。他大画京剧人物是抗战时期在四川。1952年关良来广州举办解放后第一次京剧人物画展,1956年又在北京举办京剧人物画展。1957年,就在他为吴子复画了上述《京剧人物图卷》后不久,他和李可染由文化部安排访问德国,在德期间他给吴子复寄来了明信片,介绍访德情况。后来又寄来了在德国出版的画册。
1960年关良来广州,造访野意楼在怀冰堂挥毫作画。“子复画室”众弟子都有机会亲睹良公的风采,并得到良公墨宝。据说某生还得到一件良公与谭华牧合作吴子复题字的绝品,可惜后来遗失在“文革”中。时值经济困难时期,副食品缺乏。众生则分头骑自行车到郊区,费尽周折才买回大鹅一只,于野意楼宴请良公。当时所作画幅多数散失,怀冰堂现仅存一件,可以见证当时之盛。
关良再来广州是在18年之后,“文革”刚结束的1978年。丁巳除夕,关良偕夫人顾卓英女士受有关部门的邀请来广州度岁,下榻广东迎宾馆。吴子复闻讯即偕夫人往宾馆拜会关良夫妇,老朋友劫后重逢,真是感慨万千。戊午正月初二,关良夫妇回访野意楼,午膳后挥毫作画。良公写册页并试用日本高级书画纸写《闹桃》等数幅。这次笔者有幸目睹良公作画的全程,实际并非原想的那样,以为他这种画是随意率意涂抹成的。只见良公略为审视一下宣册,先用浓墨勾出人物面谱轮廓、依次画眼鼻、须口、上衣等,再用淡墨写手脚动态,然后上淡彩,眼睛是最后小心翼翼地点上的。用笔缓慢悠然,笔笔全神贯注没有丝毫松懈的。
数日后,吴子复手刻石印亲自送往迎宾馆赠与关良,并为笔者求得良公墨宝一件。历年来,吴曾先后为关治印多方,闲文印“简远”和印面较小的两对姓名印为关良常用。
此卷成于1957年春,其时吴子复(1899—1979)、关良、李砚山分别在穗、沪、港三地。画与题都是通过邮寄联系来完成的。关良画的是他最拿手的武松戏中的人物等,形象简淡传神,直接用上红、绿、黄、蓝、紫几个原色,更显出有戏味。李题也很特别,用佛都禅理解读关良的画。在这段短跋中,李砚山用了两个佛教经典,一是楞严经卷六“皆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三昧”是梵语乃三摩地之意,为禅定之异称,即将心专注于一境。游戏三昧者,犹如无心之游戏,心无牵挂,任运自如,得法自在。亦即言获得空无所得者,进退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用以说关良的画的确很贴切。至于庄谐的看法就任由欣赏者主观而定了,作品本身有很深的内涵和广阔的空、司可供观者发挥。二是佛经中演若达多的故事,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用这典故我看有两层意思,其一,关画简略,但表现出真性。其二,般人比较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的妄相,关良这种画“解人难得”知音难求,不要“率尔示人”。怀冰堂主人的确很喜爱这个卷子,非极熟的朋友都不轻易拿出来一看。
关良,字良公。广东番禺人。1917年赴日留学,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及太平洋画会学习绘画,1922年回国,先后执教于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广州市美等。李砚山1932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先后聘关良、谭华牧(1897—1976)、吴琬(子复)等为西画教授。这就是后来有人说“市美”现代主义泛滥时期。李对关的艺术和性格为人,是在这时候有所认识和了解的。而吴子复和关良的认识和交往就更早了,吴在1937年写过一篇介绍关良的文章《关良及其作品》里面这样说:“我见到关良的作品,是在十六年前(1921年)。那时我还没和他见过面。广东全省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在西洋画的出品中,有一张不过八号那末小的“风景”,和别人七八十号的巨制,挂在同室中,作者是关良。关良这名字,就在那时和他的作品一齐印入我的脑中。这张小小的作品的入选,在一般人——尤其是在这回出品给落选了的人看来,总会觉得是一件不平的事罢。象不会写地,画着歪七扭八的东西,算是什么呢。可是,正为这个,给了我一个到现在还没有消失的深刻的印象:稚拙的、单纯的,使人感到洋溢着孩子般的纯真。画面画的是近郊的马路,一支歪斜的电线杆,一辆汽车。那是近黄昏的郊外,静寂的、粗野的、可是热情的。那技法——十分绘画底表现画家绘画精神的技法,给了这作品以跃动着的生命之力。”是先识画再识人的,可以说吴子复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最早是受到关良后现代主义野兽派作风的影响。这里他用现代绘画的理论来解释关良的作品。
文章接着说“‘不大爱说话。整天躲在屋里拉小提琴。他的画很好。’这是我从根天先生话中得来关良的模糊的轮廓。我和他会面,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或十四年(1925年)可记不清。会面之后,模糊的轮廓清楚了些:有多少胖子的神气而并不胖。也不是不爱讲话,要是你也是京戏的爱好者,那就可以一个劲儿谈一天。喜欢拉小提琴,而且拉得好,自然也爱唱京戏,可是不大声,他一向没有离开画笔,在上海当教授,教的是画画,在武昌美专当教授,也是教画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再回广州来,我住在他的隔壁,住了两年多,白天同在一处教画画,晚间谈闲天,这使我知道他更清楚。他有孩子般的纯真的心。他玩音乐那时劲儿就得你佩服。小提琴在上海给日本兵摔碎了,玩二胡,吃过晚饭就玩,玩到睡觉。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纯粹的画家。他只顾埋头作画,他不爱作艺术上口舌之争。他对中国画有深刻的了解,而并非死捧。他爱清湘的作品,他对清湘的作品能立判真伪。”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关良的个性和广泛的艺术素养,学习现代西画同时对中国艺术有深刻的认识。这就是他后来所取得艺术成就的学养背景。
根据《关良回忆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和胡根天的回忆文章《记全国最早一间公立美术学校的创立和发展过程的风波》(载1982年版《广州文史资料》27辑)所记,关良约在1925年胡根天任“市美”校长时来广州任教,1926年夏参加北伐军,任总政治部艺术股股长,7月从韶关出发北伐。这时吴子复刚从“市美”毕业,同学伍千里、胡绵志等投身北伐军作宣传工作。吴则迟至11月才参军北上到武昌,在艺术股搞宣传,三个月后就返回广州。1927年10月吴子复与同学李桦、赵世铭在广州组织青年艺术社。自费出版艺术刊物《画室》,创刊号的封面画就是关良画的,同期还发表了关良的素描《裸体习作》。第二期发表了关良的文章《音乐底要素》。这时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已从中央公园迁到了越秀山麓的三元宫。关良和他的留日同学许敦谷同在“市美”任课很短一段时期便回上海了。直到1933年才再来广州,和谭华牧、吴子复一起在“市美”任教。从关良的《裸体习作》看,很难与他的京剧人物画扯上关系,那时他尚未画京剧人物,只是爱好京剧而已。他大画京剧人物是抗战时期在四川。1952年关良来广州举办解放后第一次京剧人物画展,1956年又在北京举办京剧人物画展。1957年,就在他为吴子复画了上述《京剧人物图卷》后不久,他和李可染由文化部安排访问德国,在德期间他给吴子复寄来了明信片,介绍访德情况。后来又寄来了在德国出版的画册。
1960年关良来广州,造访野意楼在怀冰堂挥毫作画。“子复画室”众弟子都有机会亲睹良公的风采,并得到良公墨宝。据说某生还得到一件良公与谭华牧合作吴子复题字的绝品,可惜后来遗失在“文革”中。时值经济困难时期,副食品缺乏。众生则分头骑自行车到郊区,费尽周折才买回大鹅一只,于野意楼宴请良公。当时所作画幅多数散失,怀冰堂现仅存一件,可以见证当时之盛。
关良再来广州是在18年之后,“文革”刚结束的1978年。丁巳除夕,关良偕夫人顾卓英女士受有关部门的邀请来广州度岁,下榻广东迎宾馆。吴子复闻讯即偕夫人往宾馆拜会关良夫妇,老朋友劫后重逢,真是感慨万千。戊午正月初二,关良夫妇回访野意楼,午膳后挥毫作画。良公写册页并试用日本高级书画纸写《闹桃》等数幅。这次笔者有幸目睹良公作画的全程,实际并非原想的那样,以为他这种画是随意率意涂抹成的。只见良公略为审视一下宣册,先用浓墨勾出人物面谱轮廓、依次画眼鼻、须口、上衣等,再用淡墨写手脚动态,然后上淡彩,眼睛是最后小心翼翼地点上的。用笔缓慢悠然,笔笔全神贯注没有丝毫松懈的。
数日后,吴子复手刻石印亲自送往迎宾馆赠与关良,并为笔者求得良公墨宝一件。历年来,吴曾先后为关治印多方,闲文印“简远”和印面较小的两对姓名印为关良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