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从亚洲金融危机到石油价格飙升,世界经济经受住了各种冲击。现在全球经济的灵活性更强,资本市场的变革也更加深化,全球经济失衡还是有望在不带来巨大破坏的前提下得以纠正的。
作为一位美国自由撰稿人,瑟娜?波基奥妮没有料到,抵制中国产品会把全家人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她在一篇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专栏文章中,讲述了她家在过去一年里不购买中国制造产品的日子。而最终,她有些无可奈何地告诉她的美国读者:“经过一年没有中国产品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产品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制造”,近年来不断扩大的美国贸易逆差,早已令大多数美国的普通家庭放弃了起初的“国货情结”,而从目前的经常项目状况来看,赤字增加所带来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据统计,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去年的预测,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将继续上升,2006年将达近9000亿美元,即占其GDP的6.7%。
全球经济失衡引起各方关注
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持续攀升,使全球经济失衡状况自2005年以来进一步恶化。一方面,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超过7000亿美元,而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相应增加,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另一方面,主要经济大国的对外负债和对外债务变化也验证了全球金融失衡的程度。2006年初,美国的对外净负债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其债权方主要是日本、石油出口国、瑞士和挪威等欧洲国家。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罗奇预测,当今美国每天至少需要向国外举借20多亿美元的资金,方可满足国内资金的需求。
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经济界人士的担心。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美国为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资金缺口而大量举借外债,那么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迟早都会使外国投资者丧失信心,可能会导致美元大幅下跌,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全球经济失衡还可能引发无序调整,并最终威胁到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为此,在2005年初,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就曾呼吁,“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应被视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应特别关注的首要问题”;2006年4月21日,刚刚闭幕的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再次强调了全球发展失衡的风险。
全球经济失衡谁该对其负责
在关注全球经济失衡风险的同时,我们听到了关于“谁该对全球经济失衡负责”的相互指责,而在这场争论中,中国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由于中美两国互为名列前茅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事实上的最大贸易差额来源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压缩经常项目逆差的重点,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逼迫人民币升值又被许多美国人视为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灵丹妙药”,以至于纺织品特保争端成为近20年来中国社会反响最大的对外贸易争端,“人民币升值论”也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至今未见停息。
不可否认,中美两国经济政策协调对化解全球经济失衡至关重要,但如果说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持续增长的经济产出是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在经济互相关联的条件下,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对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负有责任,并可以通过增加各自经济的灵活性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需求形势等途径发挥自己的作用。
2006年4月21日,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华盛顿声明“消除全球不平衡是一个共同的责任,要求所有地区参与”;次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也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后发表公报称,“为在中期有序地纠正全球经济失衡而采取行动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世界各国应共同承担责任解决全球失衡问题,国际社会已经就此达成了共识。
各方把脉全球经济失衡
对全球经济失衡的产生,普遍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方面,从贸易视角看,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国际贸易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的加速发展,促使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而感受到压力,发达国家则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是,这一过程往往有一段滞后期,在此阶段,国际间贸易不平衡往往会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一原因所致;
另一方面,从储蓄视角看,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从20世纪末开始,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储蓄率和投资率双双下降的现象,其在全球储蓄和投资中所占份额已从70年代的85%下降到目前的70%。与此相反,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东亚经济体)和石油生产国,储蓄率在此期间总体上一直稳步增长,其投资率一度显著上升。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和人口结构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
目前,有许多国家和国际经济与金融组织开出了治疗全球经济失衡的“药方”:
——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G7)2006年4月21日华盛顿会晤后发布声明,敦促美国提高储蓄,控制开支;敦促欧洲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结构改革,以促进内部需求拉动的增长;敦促日本通过结构改革,确保财政健康和长期增长。
——IMF在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2006年4月22日华盛顿会议后发布公报提出的方案是:美国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储蓄率;欧元区和其他一些国家实行结构改革,增强发展潜力,扩大内需;日本进一步实行包括财政领域在内的结构改革;亚洲新兴经济体提高汇率机制灵活性。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年5月31日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认为,调整全球经济失衡要充分考虑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高美国的储蓄率、加快日本和欧洲的结构改革、健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三者缺一不可。其中,采取有助于提高美国储蓄率的政策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不难发现,各方均将解决问题的路径放在了两个方向:一是鼓励经常项目赤字的国家增加储蓄,即敦促美国提高储蓄率。据IMF测算,把美国国民储蓄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将减少相当于0.5%GDP的数额。二是促使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
纠正失衡一个现实的挑战
虽然解决全球不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能在成功化解美国的“双赤字”问题的同时不带来负面影响,却颇有难度。一方面,如果较快地削减赤字,美国经济增长将放慢,并因此而影响世界其他各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继续扩大,则可能使本已恶化的全球经济失衡状况“雪上加霜”。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美国赤字的绝对规模、亚洲各国中央银行的作用和近期美元走势都表明形势不容乐观。各国现行的财政政策似乎也并没有着力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美国的财政政策仍然趋向扩张,欧洲保持中性取向,日本则继续其财政整固的政策。这种政策安排将会继续鼓励金融资本更多地从欧洲和日本流入美国,从而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失衡状况。
然而,也不必因此悲观。IMF日前提高了自2006年9月起和2007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分别提高了0.6和0.3个百分点,至4.9%和4.7%。鉴于良好的经济预测,IMF称2006年可能是成为解决全球失衡的“分水岭”:各国要么利用这个良好的环境致力于解决全球失衡,要么就舍弃这个机会。解决全球经济失衡将在今年破题并非没有可能。
分析各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关专家认为,提高美国储蓄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美国推行鼓励私人储蓄的政策本身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美国进出口弹性以及进出口占GDP比例的不对称要求私人储蓄增长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并且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对经常项目赤字的改善产生作用。在此过程中,如果通过利率紧缩进行快速调整,任何改善财政状况和显著压缩消费的措施组合都会增加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并通过贸易、外汇和股票市场波及全球。
人们同时也寄希望于主要经济大国之间能够通过加强政策协调。成功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内容:诸多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间更多的战略合作;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加快欧元区结构改革的步伐;在日本进一步加强企业和银行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