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设计的不确定性和未竟性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a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设计对语文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不确定性、未竟性等课程设计原则应该且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以《青蛙与蛇》为例具体阐释这些新课程设计原则。
  [关键词]新课程设计 不确定性 未竟性
  
  语文课堂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课堂被看作是“先生”们传授知识和思想的地方。但当前语文教学作为培养人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不再停留在传授学生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的层次上,而应参与到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探究思维方法的建构中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新课程的设计应重视课程的不确定性和未竟性等原则。
  
  一、语文课程的不确定性
  
  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是指可以选择一部分模糊的、粗略的知识,设计目标隐蔽的活动,是为了激起学生探究动机,给他们留下探究空间。不确定性的课程内容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能够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以《青蛙与蛇》为例具体探讨这一问题。《青蛙与蛇》是现行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后被我国引进作为语文教材。
  中美版本的《青蛙与蛇》内容上在课文的结尾和课后问题设置不同。美国版《青蛙与蛇》的结尾被设置成了开放式的问题:“晚上,小青蛙和小蛇各自睡在床上,它们望着窗外的月光,都回想着今天的快乐时光……可是,明天,明天到底去不去呢?”
  课文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却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第一种,青蛙和蛇明天会去,为什么?它们去了以后又会发生什么?蛇会去吃青蛙吗?它们最后能成为朋友吗?第二种,青蛙和蛇明天不会去,那又为什么呢?它们以后还能作朋友吗?……诸如此類,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到对作品的重新构思和解读中去。在学生对作品的重新构思中,教师再通过课后题给以适当的指导,促进学生思维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语文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即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突发奇想,鼓励发散性思维。
  反观中国教材中的《青蛙与蛇》,我们就会发现差距所在。鄂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本中《青蛙与蛇》结尾是这样设置的:“第二天早上,小蛇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灌木丛,可是小青蛙一直都没有来。小青蛙和小蛇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作为朋友度过的那一天……都在想:要是我们能一直在一块玩就好了。”
  课文的答案是固定的,即小青蛙和小蛇明天不会再去了,它们之间也不可能再成为朋友了。这就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因为教材里已经暗示了标准答案:它们的友谊不能存在。再看课后问题设置:“小蛇和青蛙为什么不能一块玩?还有哪些动物不能一块玩?”
  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认识,直接给出了标准答案,排斥了学生其他想法的话语空间。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发散性思考的可能性很小。这样,教材只起到了一个传递知识的工具作用,没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材文本的局限也使教师的授课形成局限。笔者曾在某小学听过一堂《青蛙与蛇》的语文课,教师在授课结束时以PPT给学生展示了蛇吃青蛙的录象,这无疑是告诉学生青蛙与蛇是永远不能成为朋友的,录象又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象。这种确定无疑的内容怎么还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丝毫没给他们留下探究的空间。学生只能全盘接受和机械背诵“自然法则”这个结论,他们无从探究,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在学生们齐声高呼“青蛙与蛇不能成为朋友,这是自然法则”时,课堂仿佛取得了成功,达到了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老师也已尽到了传递知识的职责。但事实决不是这样。殊不知,知识的学习有层次之分:知识分为表层符号、逻辑形式和意义几层。反观这堂课的学习现状,显然只停留在了表层符号教学的层面。学生只是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以及自然法则的科学知识,并没有进行探索,更谈不上思维的“冒险”。教学应超越表层符号教学,走向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的形式教学,进而迈向意义教学,正如费尼克斯所言,“教育的正当目的就是要促进意义的生长”。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进行“思维冒险”。任何冒险都是有风险的,但教育者要敢于承担风险。《青蛙与蛇》的编者可能由于担心开放式的结局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如认为学生将故事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可能与坏人交朋友等,所以设置了固定的结局,还在课后思考题中强化了这一印象。这样其实是不相信学生,把原本富有教育蕴涵的“文本”降低成了学习字词、了解科学知识的“材料”。
  不确定的教育内容就是一种丰富的、具有一定模糊性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这种内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大胆寻求开放答案。如果鄂教版教材进行修改,把课后有强烈暗示性思考题和确定性结尾去掉,设置成与美国教材相似的开放式结尾,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具有模糊性的内容,学生可以大胆进行五花八门的设想。教师可不作结论,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意见不同可能争论不休,但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探究、交流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对这种开放的课文和问题很感兴趣,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语文课程的未竟性
  
  以上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青蛙与蛇明天到底会不会去呢?它们能不能成为朋友?请大家回去按自己的想法写一篇作文继续思考”。这样,就使学生的兴趣不是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使课堂成为课外探索的开端,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这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未竟性。
  课程内容的未竞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未完成性,内容之间出现了“断层”,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继续探究,把学生的视野由课本引向课外无边的世界。[3]
  学生学习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从以诗经、离骚、左传、诸子散文等为代表的先秦文学直到今天的80后、90后文学,文学的发展一直生生不息。
  如果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这样没有办法满足知识快速增长的需要。我们不能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学习等同于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认为可通过课堂把知识学完。我们应使学生明白教材上的内容与教师传授的知识都只是知识体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应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我们更应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本身需要发展也在发展, 所有知识都是知识发展长链中的一个环节,由此环节伸展开去就可创造出新的知识。课程内容的未竟性引申出知识的发展性,这也正是当前创新教育急切盼望的结果。
  这一特征要求教师通过一些追根溯源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不完美。这种问题与答案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结论是多元的,这种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去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即使他们暂时不能解决这种问题也没有关系,留到学生课下继续探讨。例如教师在上红楼梦中节选片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林黛玉和贾宝玉是近亲,作者却赞美他们之间的爱情?教师要引导他们初步了解“红学”的概况,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当前百家讲坛如刘心武的解读红楼梦之谜系列,让他们自己去继续探索。
  对于《青蛙与蛇》,教师可以在四年级给学生上完后,在五六年级或着更高年级重上,那时学生们有了新的生活经验一定会形成对课文新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课文,比如廖哲勋教授提出的生态平衡的视角等,进一步挖掘文本深层意蕴。从这个意义上,课文的未竟性得到更好地体现。
  不确定性和未竟性虽然不是课程内容的主流特性,但它们在弥补传统课堂过于严肃呆板、激发课堂活力与生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进知识掌握、发展创造力和弘扬个性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是新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我们在进行新课程内容设计时应好好把握。
  
  参考文献
  [1]但武刚. 教育学案例教程[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6-37.
  [2]庄文中. 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68.
  [3]郑国民.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 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8.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要针对就业导向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各个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服务技能或管理技能以及为服务的相应知识,满足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开发 能力本位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中职学校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前沿。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全国少儿歌曲创作大赛获奖的188首优秀作品为例,从题材上、音乐上阐述了自己对当代少儿歌曲创作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当代 少儿歌曲 特点    20世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可以发展人的情感、智力和个性,丰富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精神食粮。通过歌唱最容
期刊
[摘要]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的经济频临崩溃,通货膨胀急剧严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1948年上海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有政治原因还有经济原因。本文试图从经济角度结合供给与需求来分析上海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键词]上海 通货膨胀 经济分析    上海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其市场发展程度比较成熟。金融业在全国都处于前列,号称“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很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正
期刊
[摘 要]中国教育在上个世纪产生的后现代思潮之下有着怎样的发展。本文从中国的现状来反思究竟中国的教育是否有“后”的味道。中国教育应当如何面对被人们所言的“已经过去”了的后现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教育 中国教育    一、回眸后现代    1. “后”的理解。“后”指的是“在……之后”,“现代”指的是“时下的”或“现在的”。所以,“后现代”一词可以译为“超越现在”。后现代所关心的是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观察统计法,对第5届女足世界杯比赛进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欧洲球队进球最多,进球方式多样;亚洲球队以中路的短传渗透方式为主,美洲球队风格各异但能力差距较大。  [关键词]女足 世界杯 进球    本文通过对第5届女足世界杯比赛的研究分析,对各大洲女子足球风格及打法特点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期待对今后女子足球的发展具有比较实际的指导意义。  经统计,本届世界杯上欧洲球队的进球数达到
期刊
编者按:“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注资教,去关注那些落后的贫困地区,为他们献出我们的一份关怀一份友谊,为他们带去温暖带去知识……” 四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徐本禹放弃了研究生深造机会,去贵州资教感动了中国,影响了很多人。  而今天,有无数的人跟随他的步伐到农村去奉献。湖北省大学生资教农村行动已于2004年开始启动,今年是第四个年头了。短短5年时间,湖北省资教生增长了20余倍。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
期刊
[摘要]在广义相对论中,席瓦西尔解是爱因斯坦方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解。关于介绍广义相对论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令人遗憾的是,席瓦西尔解的现成结论在这些书籍中千篇一律的出现,却无人论述其详。可是本文作者认为:这不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关键词]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方程 席瓦西尔解 里契张量      席瓦西尔解是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在(真空场)情况下的解。这个解是一个稳定的球对称解。因为球对称引力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现象在西部地方相对边远、偏僻的高校尤显突出。本文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期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客观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因素进行剖析,为完善就业政策和开展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咨询提供参考,也为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提供参考案例。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之际,以职业理想为主题,对当代中学生展开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职业理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个体发展性,其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相适应,基本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整体要求。但学校在普及中学生职业相关知识方面比较欠缺,部分学生对现今学校的生活、学习满意度也不高。基于此,学校应加强职业指导教育,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同时,国家需要大力建设全民学习、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倡导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观念的变革,倡导在竞争中强化合作,合作式课堂应运而生,成为学校多元教学模式之一。合作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基本行为,合作式课堂则意味著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更充分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在这过程中,个人主动性的发挥及人与人之间互动性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合作效果,而人的心理活动则对这一切起着不容忽视的调节作用。教学者只有加强对学习者的心理把握,才能更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