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镇“侬垌节”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到十四,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就迎来了隆重而热闹的“侬垌节”。据专家考证,龙州县金龙镇各村屯的“侬垌节”所表现的农耕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其表现的农耕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左江流域一连三年大旱灾,河流干涸,庄稼无收,生灵涂炭。在这紧要关头,住在金龙镇神龙洞的妇女蒋千金长跪洞里三天三夜,祈求上天降雨,以拯救氏族及生灵万物。第三天蒋千金昏倒在洞里,恍惚中看见一位老翁飘然而至,给她留下桃桔、葫芦和两根长胡须,对她说:“以老朽万年之桃桔、千年之葫芦、百年之胡须做‘鼎’,弹着它,口念心语,一切会如愿以偿。”蒋千金醒来,果真见到三件宝物,她照老翁所说做了个“鼎”,边弹边念求天下雨,结果一场罕见的暴雨哗哗哗地下了起来。大雨过后,山上干枯的树木长出了嫩叶,野果挂满了树梢,地里长出了庄稼……人们得救了。
  蒋千金“弹鼎求天”显灵的消息传开后,附近的洞民大凡有不顺人意之事,都到神龙洞来求她弹鼎祈福禳灾。神奇的是,这一弹一念,每次都能给求者带来好运。此后每到春节期间,附近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带着自家的美味佳肴汇聚到神龙洞来参加祈福禳灾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平安幸福。后因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洞里容不下,人们便走出山洞,聚集在山下比较开阔的地方举行,并把这种民间活动叫作“侬垌节”。侬垌节的求天祈福禳灾仪式叫“求务”,法事操持者称“布祥”,所弹的“鼎”就是天琴。
  “求务”是侬垌节的核心内容。“务”是龙州壮族高祖与飘浮在天与地之间的神,共同承担天与地之间的沟通。“求务”是“布祥”(法事操持者)通过天琴弹唱经书、仪式等转达人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等意愿的一种宗教仪式。“求务”仪式复杂,从地面到天宫,要经过十三道官阴府。法事操持者根据不同官阴府所承担的不同功能逐一祈求。
  参加侬垌节的多为布傣族群。布傣族群是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国南部与越南北部的骆越后裔,他们居住在中越边界。越方一侧的布傣今为岱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高平省下琅县的陇埝、陇喉、板教、下让等社里(越南的社,相当于我国的乡)。中方一侧的布傣今属壮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金龙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时,金龙布傣族群先自报为彝族,后改報为傣族,1958年被定为壮族,学界称之为金龙壮族布傣族群。
  因为相近相邻,金龙布傣在语言、服饰、礼俗、节俗及民间宗教信仰等方面,与越南的傣族依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等相似。
  2015年正月,金龙镇有8个村先后举办侬垌节,不少村是中越两国几个屯联合举办。如在横罗村,是我国的4个边境屯和越南的3个屯共同举办。中越边民身着盛装,齐聚祈福禳灾,还有舞龙、舞狮、舞花凤、山歌演唱、民族歌舞表演、抛绣球、斗鸡、拔河和球类棋类比赛助兴,场面盛大,热闹非凡。
  传统的“侬垌节”有祭祀天神,祈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等意。另外,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青年男女利用这次机会进行情歌对唱,物色对象寻配偶。在“侬垌节”上选中对象后,回家后差媒去说亲。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这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含义。
其他文献
歌圩,是壮族特有的文化象征,亦是壮族文化传承的一种特有形式。上林县是壮族聚居地,全县80%的居民为壮族,上林的历史多以山歌的形式传承下来,上林的歌圩文化源远流长。  歌圩的历史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组织的民俗民歌调查资料及“民国”版《上林县志》记载,上林县自古就形成了自然存在的歌圩。较有名的有石门歌圩、三里歌圩、卢於寺歌圩、古逢歌圩、公堂江那上寺歌圩、白圩龙楼歌圩
期刊
嗨嗨嗨嗨哕嗨嗨,脱贫致富嗨起来;  八桂新歌唱不断,中国梦里乐开怀。  木叶一吹绕歌场,山歌出口醉春光;  歌声传颂祖国好,伴着笑语绕山冈。  你开嗓子我开腔,致富山歌唱满堂;  生活如蜜歌如海,閘门一开涌过墙。  从前山水隔排排,骑着牛马去赶街;  路过熟人不敢看,低头加鞭快走开。  昔日小路绕山边,下雨行路比登天;  如今修起水泥路,开着小车去领钱。  果树种植满山坡,科学种植收获多;  农民
期刊
向往的歌节  请君三月赴歌节,陪君歌海处处热;  留君壮乡探歌海,送君三姐情难别。  壮家三月  又是阳春到三月,壮家迎客度歌节;  青山绿水同欢笑,普天同庆歌不歇。  壮家三姐传歌  木棉花开红灿灿,壮乡处处是歌坛:  当年三姐来传唱,如今山歌飘万山。  桂花迎客  金桂飄香云天外,山清水秀笑颜开;  曲曲山歌唱不尽,欢迎贵客广西来。  贺七十华诞  喜迎华诞七十年,风雨历程党领先;  国富民强
期刊
《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经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改编,早己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河南豫剧院青年团青年演员吴素真紧紧抓住“情”这个内核,通过对豫剧“陈派”艺术的精湛展示,使这部来自中原大地的地方戏曲在八桂山水间产生了流韵无穷的艺术魅力。  在演唱方面,吴素真“守正以诚”,忠实地继承了“陈派”祥符调大气磅礴、哀婉低回、气无烟火、腔美味足的艺术特色。豫剧早期的声音表现以高亢激越为主要特征,故有“河南讴
期刊
那年大学没考上,求学美梦泡了汤;  打工出门谋生计,又背井来又离乡。  如今生活在东莞,建筑工地搬火砖;  音乐细胞也有点,见人唱歌就嘴馋。  家住桂北黄泥塘,穷乡僻壤好凄凉;  扶贫得到党恩惠,移民搬迁住新房。  前年回乡赶歌场,偶遇邻村李海芳;  三生数我最有幸,一见钟情挂柔肠。  阿妹微信同哥讲,歌会越办越风光;  今年要搞大场火,高手云集比刀枪。  早也盼来晚也盼,提前和人顶好班;  只想
期刊
一  1984年8月的一天,一张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寄到罗城乡下一个少女的手中。这意味着少女将开启四年的师范生涯,从此告别祖辈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生活,成为一个“吃皇粮的公家人”。她的家人自然是兴高采烈的,当年能考取师范学校,相当于眼下考上本科大学了。而巴马这个地方,对于这个少女和她的家人来说远在天边。  开学在即,家人为她准备一些基本的行李后,她终于踏上前往巴马的班车。从乡下到县城,再从县城
期刊
阳春三月好风光,广西歌海闹洋洋;  三姐托梦有交代,山歌文化要弘扬。  (男):  鲤鱼最爱清水滩,哥我最爱三月三;  和妹牵手赶歌会,情歌如水唱不完。  (女):  高山岭顶种竹坡,竹尾长长拖到河;  上山砍竹扎排子,河边放排等阿哥。  (男):  今天阿妹细打扮,好比仙女来下凡;  人讲赛过赵飞燕,我讲赛过杨玉环。  (女):  纸剪锦鸡不是凤,笔画南蛇不是龙;  哥你莫要讲好话,好话讲多总是
期刊
纳利村的争抢  都说壮乡三月是歌海,自然而然,那个时候,广西宁明县城中镇靠近花山的壮族村落纳利村也是欢歌如潮。但这一次(农历二月初二)吸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个小村子来的主要原因却不是歌圩,而是这小村子里的男人,是他们一年一度激烈的争抢活动——“抢花炮”。因为这个节庆活动,使得纳利村的“花炮节”远近闻名,热闹非凡。  明江悠悠,花山苍古。住在明江河谷地带的纳利村村民也不知道承传了几世几代,只知道村
期刊
3月10日-11日,天峨县举行2018年纳洞村红水河壮族蚂虫另民俗文化节,独具魅力的壮族蚂虫另文化吸引了天峨及周边县的2万多名各族群众和游客到场观赏参与活动。  欢度蚂虫另节  壮族蚂虫另节也叫青蛙节。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虫另”。每年,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的天峨、东蘭、南丹等县的壮族村寨都举行隆重的蚂虫另节活动,通过祭祀蚂虫另,祈求年年风调雨顺
期刊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是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的传统节日——禁风节。瑶族同胞们着装五颜六色,舞狮子唱彩调,跳竹竿上刀梯,置农具,青年们则借此良机谈情说爱,所以禁风节也是当地的“情人节”。  临桂区的瑶族同胞散居于大瑶山里,以服饰可分为:“蓝靛瑶”“红头瑶”“白线瑶”“黑瑶”和“沙瑶”,共有十二姓,有盤、赵、李、邓等,统称十二盘瑶,又称“过山瑶”。  瑶寨竹木掩映,小桥流水,沟壑纵横,瑶民们居家过日子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