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歌圩历史溯源与传承发展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圩,是壮族特有的文化象征,亦是壮族文化传承的一种特有形式。上林县是壮族聚居地,全县80%的居民为壮族,上林的历史多以山歌的形式传承下来,上林的歌圩文化源远流长。
  歌圩的历史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组织的民俗民歌调查资料及“民国”版《上林县志》记载,上林县自古就形成了自然存在的歌圩。较有名的有石门歌圩、三里歌圩、卢於寺歌圩、古逢歌圩、公堂江那上寺歌圩、白圩龙楼歌圩、西燕江卢歌圩、巷贤留仙歌圩等。上林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徐霞客游记》里有记载三里歌圩的盛况:“正月初五起,十五止,男妇答歌日‘打跋’或‘打卜’,举国若狂。”这是上林歌圩见诸文献资料最早的文字记载,从中可见歌圩的盛况,而清康熙年间张邵振编的《上林县志》则有“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采芳拾翠,于山陬水湄,歌唱为乐;少男亦三五为群,歌以赶之,一唱一和……”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歌圩是少男少女最喜欢的交友方式,亦是少男少女之间谈情说爱的形式。少年男女们通过歌圩互相了解,知道对方的人品、智慧、学识,产生爱慕之情,然后互赠礼物,“相得者男即备纺车、彩扇、画伞及簪珥环钊以赠,妇人亦视其厚薄答以衣服巾履之类”,最后定下终身,这也说明上林壮族人的婚姻是以自由恋爱为主,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截然不同的。
  道教歌中相传上林歌圩起于隋唐,兴盛于宋,到明代是上林歌圩最盛之时。自由对歌、自由恋爱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反对,历代统治者都是采取强行禁止的态度。宋时,有统治者以山歌为陋习禁之。明代时,以歌圩有伤风化而禁之。清朝时,因歌圩常聚集,容易聚众谋反,被清廷强令禁止。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以歌圩为“恶习陋俗”而禁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圩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20世纪60年代,歌圩因被定为“四旧”而被禁止。改革开放后,歌圩开始恢复。特别是电影《刘三姐》解禁后,山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那时到山上砍柴,去河边洗衣,去田垌割谷,处处都能听到山歌。于是,上山唱山歌,赶圩唱赶圩歌,婚宴唱喜歌,丧场唱哀歌,宣传党的政策也编成山歌现场唱答……上山砍柴经常能听见这个山头上唱山歌,那边山头上应答,直到黄昏挑柴回家歌声才停歇。我的家乡在一个山坳下,这个山坳叫“刁桑坳”,是来宾平阳与上林木山必经之路,那时交通不发达,赶圩的人都要经过这个山坳,从乔贤赶平阳街回程的,很多人都要在坳脚或者坳口歇一歇,然后对歌。此外,还有婚宴上的歌场。记得那时我们村要娶媳妇,去迎亲的时候要先选一些能歌善答的人,以防在婚礼上对歌时被送亲的姑娘们问倒,那是很没面子的。
  我印象最深的歌圩是有一年回外婆家,外婆家在上林县和忻城县的交界处,有一个晚上去看电影,电影结束后,前面有一群姑娘嘻嘻哈哈地走着,这时后面几个小伙子开始唱山歌。那时我比较小,听不明白他们在唱什么,刚开始姑娘们只是笑,都不应和。过了一会儿,姑娘们开始应答,小伙子们见状加快步伐,想赶上姑娘们,但姑娘们也加快了脚步,不给他们赶上。就这样我问你答,紧走慢赶,总是保持一段距离,真是“歌以赶之,一唱一和”。我和表哥跟着他们走了几个村,最后困了才回家睡觉。但歌声一直没有停,而且像是在附近地方打转,时东时西,看来姑娘和小伙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人。直至天要亮的时候歌声才停。
  后来,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加上青年们都外出打工了,歌圩沉寂了下来。
  上林歌圩探源
  歌圩由来已久,上林歌圩历史最悠久的应当属石门歌圩,古时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流传着“特倔龙”的传说。相传“特倔龙”原来是个性格粗暴的野龙,每次回家扫墓一路上都有风神雨将相伴而行,故总伴随狂风暴雨,对一路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于是岭南壮族首领韦厥公上表天庭,愿以百果美酒、五彩香饭及三种祭牲供给“特倔龙”及随行风神雨将享用,以求得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为“特倔龙”及诸神唱山歌、跳舞以助酒興。从此,每年“三月三”壮族先民在祭祀之时,先是呢喃吟唱一些祈求保佑的歌词、祈愿词,然后以五色糯米饭及三牲为祭品,选择本族少男少女百名以山歌唱答祈愿求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歌圩。
  歌圩的自然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与传承,且各具特色,如三里歌圩,传说是为了纪念当地壮族始祖“渡河公”而形成一个以五月初五为主打内容的歌圩。虽然每逢三里圩日爱唱山歌的歌手们都自动汇集歌圩,唱答山歌,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但三里歌圩却以五月初五渡河公节时最为热闹。
  而木山乡的卢於春社的歌圩,却以“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为主要节庆,二月初一、初二、初三接连三天,歌圩及各种活动最为热闹。传说是纪念卢於大仙为当地子民降魔除妖,保佑黎民幸福安康而庆祝,逐渐形成了木山歌圩。
  全县各地歌圩的时间不同,祭祀方式与山歌唱法唱调也不尽相同,故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上林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上林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2005年举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进行山歌表演赛与山歌邀请赛,一些传统民间节庆的恢复催生了歌圩的复兴。如“龙母节”“木山春社”“渡河公节”“万寿公王节”“达努节”等,这些节庆都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山歌比赛。山歌比赛吸引了本县和很多外地歌手参赛,一些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也聚在一起对歌。2009年,每逢三里圩日,来自本县和忻城、来宾、宾阳、合山等地的歌手汇集在三里街上对歌,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上千人,形成了固定的歌圩。后来因赶歌圩的人比较多,影响到街上的交通和附近学校上课,政府逐步引导转移到城厢街的一块空地辟为歌圩场地。2014年的“三月三”,到乔贤镇赶街的群众也利用街上的一块空地聚集在一起对歌。上林县有关部门对这些自发形成的歌圩很重视,出资对三里镇的歌圩场地进行建设。而上林县文联、上林县徐霞客文化研究会在2017-2018年间,更是联合在三里镇、塘红乡、木山乡开展壮族山歌进校园的活动,安排壮族歌手到中小学校给学生传授山歌,使山歌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为上林县歌圩文化培育山歌队伍。
  在大部分壮族地区歌圩衰落甚至踪迹难觅的情况下,上林歌圩能够得以恢复,可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和群众基础,最主要是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歌圩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年龄断层,目前活跃在歌圩上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基本不唱山歌了。而歌圩的一大功能——青年男女借此来谈情说爱的现象已经消失,现在主要是中老年人因爱好山歌而对唱。
  为了使歌圩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上林县致力于传统民歌的挖掘和发扬,如2002年成立了上林县多声部合唱团,演唱不同民族风格的山歌。2004年12月,海南省第七届中国(海口)合唱节上,上林县民歌合唱团代表广西用壮族多声部演唱了民歌《上林—南宁后花园》《苗山情》《赶歌圩》,以其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为整场比赛增辉添色,并一举夺得了银奖。2015年7月,上林县委、县政府和北京歌飞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以上林原生态民歌为主要内容制作了《上林似锦》音乐专辑,在全国发行。上林一些专家、歌手致力于民歌的传承和发扬,如县文联原主席黄寿才、县文化局原局长李守汉等整理了不少民歌,编纂成册出版。民间歌手、上林巷贤镇“四六联民歌”传承人韦有创积极动员、培养年轻人的民歌兴趣,已经有一些年轻人爱上民歌并跟他学唱民歌。我想,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政府的积极推动,上林会重现“歌海”盛况。
其他文献
在看张培培表演前,我对这位“90后”能否担当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的重任画上一个问号。但演出结束后,我把问号改成了感叹号!  豫剧《戈壁母亲》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来自河南农村的中年妇女柳月季带着即将成人的儿子钟槐和捡来的女儿钟柳到新疆寻找丈夫,最终成为第一代军垦人的故事。主演母亲柳月季的张培培出场时的年龄扮相与演她儿子和女儿的演员差不多。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张培培渐渐地化为了柳月季
期刊
据《宜州市志》记载,蓝祥是清代宜山县永定土司加洞村(今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三寨村)人,蓝祥生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嘉庆十八年(1813年)无疾而终,按中国传统的天地各加一岁的算法,他的寿缘为146岁。他一生走过两个甲子年,经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个朝代。在142岁时,嘉庆皇帝特赐予蓝祥“庆吉颐重”之牌匾和“四朝雨露一身覃”的诗句。  嘉庆皇帝赐给蓝祥142岁生日的御笔诗石碑刻,现藏于
期刊
大凡一个地名,大都有何以为名的根源。都安瑶族自治县有一个地方,相传远古时候就是植被茂密,古木参天,无论春夏秋冬,都是郁郁葱葱、菁菁盛盛,故名“菁盛”。  不过,菁盛得名于草木茂盛,却成名于当地的风物。正如一句无名诗所述的那样:“天下风物处处是,都安菁盛也风流。”  菁菁盛盛名副其实  来到菁盛的人,必到文华村加意屯。因为这里有一株“葡萄工”。村民没人知道这株细根穿入好几块台地、繁茂的枝叶爬满大半边
期刊
“三月三”,这是一个与映山红一起绽放的日子,是龙胜县城一年一度最亢奋的日子。这一天,一是要实行交通管制,一个小山城一下子涌入那么多的车辆,只能在城郊消化。二是“三月三”节日活动分在几个会场进行,一个人无法全都走到,只有跟着电视现场直播不断跳转、切换的画面,才能看个大概。三是广西电视台这几年将龙胜县城和龙脊景区作为全区“三月三”活动的分会场,更是盛况空前。  龙胜古称“桑江”,从流过县城的母亲河得名
期刊
朋友,在同一天里,你感受过苗族斗马的激烈场面吗,你参加过浪漫多彩的苗族打同年活动吗,你聆听过动人心弦的“朋比”比赛吗,你见识过热热闹闹的唢呐演奏吗,你体验过成千上万人集体捉鱼吗,你品尝过壮家打包生、苗家重阳酒、侗家石头鱼、瑶家煨土菜吗?如果你想体验一下,请在“三月三”期间来融水吧!  “三月三”的由来  壮族群众聚居的三防镇,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九万大山山脉环绕全镇,距离县城85公里,总面积
期刊
“三月三”里婆王诞,送花赐子家家欢;  年年感恩求保佑,花婆庙前把愿还。  这首仫佬族山歌流传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的真实写照。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禊节”),最初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广西“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不少少数
期刊
柳侯公园是为纪念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所建的公园,唐宋的古迹,明清的石刻,几经修葺的古建筑和亭亭如盖的参天古树融合在一起,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被柳州市民称为“绿肺”,像一块晶莹的绿宝石镶嵌在柳州市柳江北岸。多年来我一直居住、工作在柳侯公园的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使我有条件经常去访问她,尽情投入她的怀抱,同她产生了异常深厚的感情。她陪伴我度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直到今天与我仍有着未了的情缘。 
期刊
人到中年,儿时的记忆己有些模糊,可外公外婆家的巴社山却让我一直铭记在心。那里山高林茂、草绿石奇、谷幽水秀、雾浓云美、民俗奇异,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是我心中的“神山圣峰”,还有那黄澄澄的柑橘和外公存放在竹筒里香脆的米椎果更是让我难以忘怀……  从我家到外公家要走半天的路,儿时的我一点都不觉得累,每年的中秋节和春节我几乎都在那里度过。因为中秋是米椎果成熟的季节,春节是柑橘最甜的时候,而春节挨着外公在火
期刊
因循守旧要破除,坚决搬掉绊脚石;  改革创新迈大步,昂首前进抓先机。  破除封闭和狭隘,打开大门迎客来;  开放合作共发展,携手双赢共招财。  安于现状思想差,误人误己误大家;  必须破除莫手软,开拓奋进认真抓。  甘于落后的思想,坚决破除莫彷徨;  创先争优争主动,按时脱贫达小康。  畏首畏尾的思想,必须破除要担当:  立下敢闯敢干志,写出时代新篇章。  坚决破除等靠要,主动作为出实招;  只要
期刊
我母亲的老家在广西田阳县西部一个壮族乡村,我虽然没有生于斯长于斯,但从老家来的亲友口中,尤其是曾几次踏进那片亲切的土地,我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是有所感触的。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那一首古老的山歌:  五色糯饭三月三,家家户户拜祖先;  拜完祖先山歌起,又香又美连三天。  “三月三”吃五色糯饭的故事很感人,在母亲老家也流传着这么一个版本。传说这个村的始祖曾郑重交代:“凡我族逝者,当安葬在有红蓝草、枫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