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魔法岛”的乐趣:东京资生堂艺廊读《梦幻之宴(历史上的菜单和当代艺术家)》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m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幻之宴(历史上的菜单和当代艺术家)》是一个由四个不同分期组成的特别的画册,在2008年夏季资生堂艺廊举办的同名展览后出版。
  《梦幻之宴》在过去和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筑起了一座桥梁,它将艺廊的空间转换成为一个宴会厅,邀请了一批精选的艺术家根据立松弘臣氏纵其一生收集的历史老菜单来激发灵感进行创作。
  作为一个充满激情的收藏家,立松氏从青年时代就对美食产生兴趣,并自1553年起开始收集皇家和贵族的宴会菜单,同时还收集了一些有关美食历史和烹饪艺术的文物。
  邀请来的艺术家们要求根据立松氏在展览中的收藏创作一些作品,作品需具有某种梦幻瑰丽的宴会形式。其中一位策展人描述道:
  由于这个展览是为了看起来有梦幻的感觉,我们有目的的创造出一个空间,很好的传达了某种虚幻和不平衡的感觉。[…]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建,把每件作品都当做整个空间中的元素来看待。因此,我们能够在距离平常的白色画廊空间仅一步之遥的地方创建出一个私密的空间,并使整个厅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来欢迎我们的客人
  如标题所示,在本文中我们也将进一步解释,梦幻之宴并非如看到的那样深入到艺术和艺术展览的空间中去,它明显的占据了戏剧表演的舞台中央位置。展览的节奏、活力以及整体表现似乎更多的属于场面调度和剧院,而不是不同于“白画廊”模式以外的艺术表演的新形式。
  该刊物本身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效果:当时的历史性时刻都在那个时代的菜单和豪华宴会中反映了出来,这些菜单之后逐渐被收集起来,并于1975年首次在银座资生堂大厦进行展览,主题为“法餐菜单”,第二次以“梦幻之宴”为题的展览,最终“再装置”在书卷的页面中。
  这复杂的机制早已揭示了几分戏剧性的意图,一定程度上与17和18世纪的王子宴会和优雅庆典类似,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前文提及的“魔法岛的乐趣”,1664年之后为期一周的盛大聚会每年都在法皇路易十四的庭院中举行,旨在将凡尔赛宫建成一个欢乐谷,从而巩固捍卫国王自己的神话。
  其中隐含的问题是:是否每一个展览从本质上并不始终具有“代表性”,是否当代艺术有机会脱离“第四面墙”的限制,将背景和内容重新统为一体。尽管屡次尝试在白空间形式之外寻求其他的模式,避免“白画廊”模式的限制,并能够在观众和作品、观众和空间之间创造出不同的互动,看起来是相当的难以实现。
  “梦幻之宴”以及其他一些近期在当代艺术场景中出现的试验性展览,都试图通过别具一格的展览来脱离这些限制,其中展示更多的是情境或背景,而不是“作品”。尽管如此,这里的潜在风险在于背景本身的展出,会落回到“白画廊”模式的窠臼之中。
  对我来说展览使人联想到一些莎士比亚喜剧,首先是《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其中,童话、历史和日常生活不断重叠、展开一个个梦幻般的故事和美妙的叙事。在“剧院产品”(Theatre Products)馆中展示的漂移桌,或森本美绘照片中出现的模糊的情境,都展示出画廊中的扭曲的空间是如何被彻底构建的。“梦幻之宴”反映了文学的联想,巴洛克式聚会中舞姿的美妙以及庭院的绚丽多姿。这些盛大的庆祝宴会掩盖了无聊和尔虞我诈的现实,与令人神往的凡尔赛宫之外的苦难和贫困生活格格不入。
  当时举办的“梦幻之宴”,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了一种自我愉悦、自我欣赏的逃避现实主义,归于一种怪诞且无限快乐的境界,反映出了大革命爆发之前贵族和君主的乌托邦理想。
  资生堂艺廊所尝试的是在四个世纪后,在一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再现那个特殊的场景,以极端方式探求表演主导的事件本质。
  有趣的是大多数资生堂展览邀请的当代艺术家被吸引并陷入自满和为艺术幻想的陷阱之中。
  我个人认为,仅有两位艺术家饶有兴味的研究了当代条件下对历史上的菜单所产生的反应,一位是书法家Kasetsu,另一位是摄影家森本。Kasetsu展示了一种书法艺术中很有趣的变形,如Chiado Kudp解释的:
  她跨出了一大步,在三个又大又重的信乐烧瓷盘上诠释了她的书法世界,完全不同于平时用纸的程序。这个简单的过程,挑战了一种不同的媒介,其结果是使得她的作品赋予了一层特别的活力。
  她的作品展示出对生存和谋生这个基本行为的一个有趣的观察角度,大不同于对美的贫乏展现,远离了立松先生的收藏展览的本意。
  与之类似的距离感也出现在森本美绘的摄影作品中,她营造出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不安氛围,创作的作品:
  在与被拍摄的对象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联系,有着一种吸引力,但并无强迫观众以某种特定方式来观赏的意味。在宴会厅四面的墙上挂着风景画和肖像画,他们本来也就应挂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森本是在日本拍摄的这些图像,但看起来好像是在另一个国家,另一个地区拍摄的,而且难以判定这些图片拍摄的是过去还是现在。
  一些艺术家决定尝试对展览进行一种现代的解读,一些艺术家准备将装饰和美感带上舞台,从而更接近过去的那个时代本应具有的夸张喧嚣。无论他们的艺术表现如何不同,艺术家们都汇聚一堂来营造出莎士比亚时代的那种氛围,融合了现实、寓言与神话。
  作为一个关于餐饮菜单的展览,人们可能预期的是一个并无多少想象的枯燥的情境,其中食物的物理本质(其散发的气味,色泽以及口味)会成为最重要的部分,作品和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需要拆除,艺廊的空间也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白立方。尽管在这里,策展选择和审美范式都表现出一个更加激进的立场:返回前现代的巴洛克主义,这种“当代”的解读似乎并不适用于这个资生堂展览。“梦幻之宴”是当代展览中最深入的一个范例,它追溯了启蒙运动前那个时期对现实的特别的感受和解读,那种焦虑、矛盾的心态以及普遍的模糊感和不确定感。
  “梦幻之宴”是一个涵义混杂的展览,其中现实交织着想象,“梦幻”直通美好和希冀,但同样隐藏着更多的黯淡和焦虑的现实。观众沉浸在这种现实之中,由这种特别的背景所使用的专门的语言引导进入这个世界之中。继而,一步一步的,伴随着Kasetsu在盘子中手绘出“鱼”,“骨”和“口”的字样,人们开始发现这些美妙的装置和典雅的饰品似乎也充满了不安感。我们将梦幻般的现实归结入人生的经验,由此揭示出它的方方面面:交织着美好与痛苦,生命与死亡,生者只能祈愿别人的死亡来获取生存,这高贵典雅的梦幻之宴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残酷且毫无公理而言的现实。
其他文献
动物研究与哲学    本书主要涉及哲学领域,同时它又隶属动物研究这一新兴跨学科领域。在动物研究之确切构成的定义方面,人们还没有达成广泛一致的意见。但是,很显然,该领域内的大多数作者和积极分子已经在某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动物问题应该成为当代批评话语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科学和人文领域内的大多数学科对动物问题的反应与这一观点截然相反。例如,就我所处的哲学学科而言,英美哲学家通常将动物问题贬低为环
期刊
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看,艺术的发生、发展均与人类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情感作为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它贯穿了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一点不用展开细说了,已经成为共识性的认同了。情感作为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必需的资源,它将直接产生创作动机,调动意识和身体的各个部分进入艺术表现临战状态,这种冲动是情感的原生态体现。简单地说艺术创作过程是将情感冲动演化为特定的符号,来传播意识和观念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说艺术创作是将纷乱
期刊
大多时候,人们认为美术馆只是一个展示艺术史的地方,一个将过去的作品分门别类的储藏库。然而,对我而言,另一种关于美术馆的观点远比这种观点要切实。这种新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美术馆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以及其他文化中,美术馆的角色都正在拓展延伸。简言之,上述观点把美术馆看成一个自我管理之地,一种自由政府或治理术(governmentality)。美术馆作为一种世俗的礼制,颁布并实施
期刊
贝尔廷在这个短小的章节中引用温克尔曼、瓦萨里等人的例子简述艺术史叙述模式成型的具体环境和过程。温克尔曼的例子被学者们无数次地引用和评述。在他奠基性的著作《古代艺术历史》中,温克尔曼用热烈而独具文采的笔触高声颂扬古希腊艺术,推崇它为人性的美与神性之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呼唤人们回到古希腊,因为只有在那里,人类才有可能变得伟大。有趣的是,这位用“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赞美古希腊艺术、在拉奥孔身上发现灵与
期刊
企图以只言片语把李超这个年轻的艺术家描述清楚其实并不简单。他是双鱼座,多重性格的复杂个体。最初见到或者接触他的时候,不管你是策展人还是经纪人或者评论家,他都是少言寡语的,除非在聊天中触及到某个“严肃而活泼”的话题,他则会机警地“有所回应”并告诉你一个荒诞却又“引经据典”的理由。之所以用“严肃而活泼”、“引经据典”二词,是因为这两个词能简短而有效地描述李超的作品基调,甚至可以概括李超本人的个人气场。
期刊
卢迎华<<    我想从李然的这篇《焦灼境遇下的游击战——“小制作”简述》开始我们的讨论。这是一篇李然为《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撰写的短文。我们邀请艺术家,也是“公司”成员李然来对“小制作”的实践进行描述和评论。和“小制作”一样,“公司”也是一种艺术家自发性的实践,而且两个实践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开始。这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艺术家需要开展自发性的实践,是出于怎样的一种不满足?“小制作”的宣言中
期刊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物符号学(biosemiotics),信息符号学(cybersemiotics),动态雕塑,移情(empathy)  摘要:在本文中,我将把建筑师菲利普·比斯利(PhillipBeesley)的动态雕塑作品《生命空间(Hylozoic Ground)》与关乎人类主体的一组理论和哲学研究相联系。在这种语境下,怀着“生命”和“意识”间之密切关系的预期,我将探讨“什么是生命”这一深
期刊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型年鉴,是关于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重大事件、问题、现象、观念、作品、人物、理论等的各类文献的年度记录。以一年为单位,汇成综合信息,记录当年发生的相关事件和重要的艺术创作、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状况。该年鉴属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负责人朱青生教授担任年鉴主编。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完全从学术规范出发,不介入任何营利运作,尽
期刊
“小制作”项目始于2008年,在09年后半年渐渐淡出人们关注的视野,就在此文撰写前一天,我特地寻问该项目从未缺席的艺术家,“‘小制作’还有下文么?”他的回答是:“还要继续……”  “小制作”项目属杭州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所产生,参与此项目的大部分是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生活在杭州的年轻艺术家,甚至是在校学生。“小制作”项目的历次展览,都让人能够清晰的看到一种年轻化,低成本,高效率,展示场地不断变动的
期刊
《当代艺术与投资》:你平时创作之余有些什么爱好,喜欢做什么,和你的创作有关联吗?  李超:我的兴趣还是很广泛的,有时候甚至是矛盾的,我喜欢玩木器,香道,茶道,有些复古追古吧。我又很迷恋速度,刺激,我爱消费,我喜欢开快车,有时有很强烈的幻想,想象。爱看美国大片,刺激的,庸俗的我也喜欢,觉得带劲儿。骨子里还是想愉悦自我,喜欢传统的,安静的东西,会着意自我营造一种氛围和感觉。这些可能会不自觉地在创作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