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们过有节气味的生活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立春要吃春卷,秋分要竖蛋?”“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燕子什么时候开始衔泥筑巢,春笋经历多少努力往地面上突围?”没准儿作为老苏州的你也被问倒了,其实答案就藏在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二十四节气里头。
  节气,曾经是我们对待自然最温柔细腻的感受,它不仅仅是对一年时间的划分,还有我们身处其中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我们同自然之间交流的记录。将节气更好地融于校园、家庭、社会生活,是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一直在坚持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今天,科小人的生活处处渗透着节气因子,生活变得日益有趣、丰盈、意义非凡。
  “节气博物课”的七彩打开方式
  二十四节气,是一门博物科学。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指导意义。
  去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采访这天,李琴红老师带着“小蝌蚪”们正在上一堂有趣的“小暑”节气课。课上,李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小暑节气的典故、谚语。这一时节,吃藕的传统由来已久。老师教大家剪“莲藕”,还告诉孩子,回去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烹饪一道莲藕菜。老师还带大家认识霉,因为小暑时节,正值霉的最佳生长期。孩子们一块观察霉、培养霉、绘制霉,探究节气的奥秘。
  早在2015年,科小就开始探索节气教育,尝试将二十四节气融于校本课程,逐渐打通了各学科与生活、与自然的“天然通道”。“二十四节气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一种原创文化哲学。刚开始我们只是在一个班级做试点,围绕节气开展活动,从2017年起,在全校推广节气课程与文化,让有兴趣的老师参与进来,在各自的班级做一些尝试。”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徐瑛告诉记者。
  据了解,每个节气来临前,科小“节气研究小组”会提前给师生和家长送上一份节气活动方案。有了方案,喜欢节气实践的学生和家长就有目标可寻,有具体活动可参照。节气研究小组还汇编了一本以苏州区域为特点的节气教材——《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学校从三年级开始,把节气课纳入课程体系。
  “节气观察不必舍近求远,越是身边的物候,越方便观察,更利于坚持记录。我们跟着老师去五龙山上辨认植物,去大阳山采集中草药,去东渚插秧收割。去拾麦穗,去捡树叶,去听蝉鸣鸟叫,去看雁阵从头顶飞过……我们把这些物候变化画下来,写下来。”科小五年级的孩子说道。
  春分时节,万物欣欣向荣。四(1)班的20多个“小蝌蚪”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走进大阳山,寻访“百草”。“这种植物是什么?叶子怎么长得像个大蒲扇?”在一棵灌木边,孩子们停下脚步。陪同的中药鉴别专家周医生告诉大家,这是八角金盘,是一种观叶植物,也可用来入药。“太好玩了!”“好有趣啊!”“孩子们看着一棵棵植物,觉得新鲜极了。
  芒种时节,五年级学生来到节气试验田,看农业专家在田头示范插秧。他们学着老农们的样子,赤脚下田,分开腿,弓着腰,左手捧秧苗,右手分秧苗,再用两根手指夹着秧苗,按一定的间距往水田里用力一插。“嘿,我成功了!”看到自己插成功的第一株秧苗,孩子们眉开眼笑,插得更卖力了。到了十月,霜降节气。看着眼前金灿灿的稻子,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收割起来。“我抓住稻草,来回拉动镰刀,一丛水稻被我锯了下来。我握住水稻,往后一扔,它们便稳稳当当落在地上,排得整整齐齐。慢慢地,我身后铺起了一层黄绿相间的地毯,看起来软绵绵的。”六(5)班吴依诺形容道。
  还有蛮有意思的测日影活动。先立竿见影,再标出位置,画直线,每隔5分钟测一次。不一会儿,地上的线条多了,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时间点的影子。孩子们每天都在动手观察日影变化,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在培养持之以恒、动手实验的科学精神。一直以来,“小蝌蚪”们坚持创作自然观察笔记,拍摄与节气有关的照片、视频,阅读绘本、书籍,过着与众不同的节气生活。
  节气文化生根校园内外
  被山水怀抱的“小蝌蚪”们,越发热爱大自然。课间时分,大家围坐在一起观察一朵花、一棵草,开心讨论着。平常大家喜欢看自然科普类的书籍,学校还经常请专家学者来给学生上一堂昆虫、植物的讲座。
  生活即教育。科小历来践行生活化教育,而节气文化更是与之最为契合。徐瑛认为,二十四节气是生活教育实践的一个范本,有利于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然教育。她指出,现在的孩子大多缺少亲近自然、亲身实践的机会,要给孩子创造走进自然的条件。而节气能够帮助孩子回归自然和生活。
  目前科小已把二十四节气做成24个课例,专门成立了12人的节气课程教师团队,每个老师负责2个课例,包括教材编写中的内容打磨,以及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今年,科小出品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春夏卷》正式出版,下半年将出版秋冬卷。這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编写的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指导用书。此外,学校还开出100多个兴趣社团,比如广受欢迎的节气社团,孩子们通过了解节气和物候,去感受祖先与环境的密切关联,让孩子们将目光和兴趣从现代化的的科技产品中移开,去认一认草木的种类,听一听世界的声音,让自然去滋养和平衡孩子的生命。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观察自然,学校投资新建了400平方的智能暖棚,节气社团的学生们,在这里养花、种菜、饲养小蝌蚪。学生还有各自的节气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自己的观察、实践所得。
  科小致力于“二十四节气课程”建设,用生活化、儿童化的视角,研究并开发节气课程。科小的节气文化不仅影响到全国各地的实验学校,还在学校内部生发出了新的内涵,感染着每一个科小人。在二十四节气这块平等而温暖的试验田里,徐瑛希望孩子们从小养成观察、聆听、记录、分析、思考、交流合作等现代科学所需具备的素养,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童年生活。她的设想,是将二十四节气由校本课程,推向一个个家庭,让大家都过上有节气味儿的生活。
其他文献
手艺过硬,就能登上大舞台  杨根兴从15岁开始做小工,父亲是瓦工,舅舅是木工,说起来两门手艺都承自家传,手艺过硬,就能登上大舞台。  上世纪80年代到南京修复夫子庙,是杨根兴特别自豪的一件事情,一修就是9年。通常所说的南京夫子庙,实际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建筑群。夫子庙的大部分建筑于1937年毁于日军侵华战火,今天我们看到的夫子庙建筑,大部分是重建之后的模样。  1983年,30岁的杨根兴与几
期刊
小暑前后,气温也还“过得去”,未到十分炎热,早晚20℃出头。若不下暴雨,清晨五點多钟天色就亮了。古城的市井准备准备,就开始了一天里的第一波忙碌。  买汰烧,是南方人生活中最经典的晨间序曲。眉毛胡子一把抓,烧一吊子水,稍微收拾一番,快点出门买小菜。  跑到菜场,已经乌泱泱地,全是人。菜场当然不止卖菜,顺带买两双拖鞋,买两斤桃子回去也很正常。古城的河桥街巷,桥是十字要道,人上人下,桥堍头倒也有几个菜摊
期刊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艺术成就越来越漠视,中国社会趋向西化。尤其对于见识越来越广,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年轻人,已完全忽略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建筑这项工作。  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忽略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必得领略其中博奥、独特的美学魅力。  中国营造的美学密码  中国古建筑靠师徒口传心授,很少成书,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
期刊
记者同摄影师来到薛林根办公室已是午间时分,薛林根正戴着眼镜俯身察看设计院提交上来的关于柬埔寨海外园林的设计方案。薛林根的办公室都是中式家具,陈设简单,盆景却很多,缤纷繁茂,整齐摆放在窗台上,与窗外的庭院中的青葱绿树相得益彰,成了摄影师拍薛林根时的背景。  “今天事情比较多,所以中午都没空休息。”采访完薛林根后,薛林根的儿子薛东就带领记者下楼来到太湖古建公司的设计院。不同于薛林根办公室的中式风格,薛
期刊
还记得上一次梦中梦到鲸鱼从天空游过是什么时候吗?或许你已经忘了,或许你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封回到童年的邀请函,回归最纯真的爱与幻想。  雨季前的一个周末,亦心的画展如约而至,这是一个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也是女儿对父亲稚嫩却足够用心的爱的表达。主人公亦心(Chloe)是一位年仅八岁的小画家,本名杨溢,她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画家杨明义,一生都在描绘挚爱的江南水乡,首创新一代江南水墨水乡新风格,1978年因创
期刊
自古以来,出手即不凡。  从紫禁城,到苏州园林,叠山、理水、砌砖、木雕、石雕、砖雕、彩绘、泥塑……每一个微小的领域都将营造技艺发挥到极致。逛园林,度光阴,不仅长见闻,还提升审美力。  园林营造是稀罕物,更是一门有生命的艺术。  1979年,香山帮匠人首开在国外造园的先河。首个作品,是位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此后,从美洲到非洲、欧洲……40多座“新苏州园林”陆续出口海外。加拿大温哥华的逸园、
期刊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今年苏州的梅雨季如期而至。丰沛的雨水顺着乌黑的屋檐飞流而下,若是恰好坐在窗边,赏赏雨、做做事,多好。不必过于担心雨水的侵入,古老而智慧的苏州传统民居早在设计之初已将这些可能性考虑在内了。  回到当初,中间一条窄窄的河道,两边粉墙黛瓦式传统民居,或许是苏州留给人们的初印象。  保护苏州传统民居  就是保护苏州古城,保护苏州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除
期刊
章致中导览吴羊木先生书画艺术  “这是我认为描绘长江三峡最好的作品。”章致中先生话音刚落,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挂在展厅中央的《巫峡千寻劲帆过》就是典型的意境之美。“画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冲破艰难险阻,流向远方的的磅礴气势,画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力量。我们在这里看到这样的场景,是苏州人的福气!”  近日,吴 木先生的弟子,吴门知名书画家章致中先生应现代苏州邀请为广大观众在线导览苏州名城艺术馆的年度大
期刊
在吴中区灵岩山兔子坞,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员教育活动在此举行,除了党员宣誓和党课教育外,全场参与者还佩戴红帽,穿梭在寒山林中清理垃圾。万绿丛中点点红色,给郁郁苍苍的树林植被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这就是近日吴中区林场在“护林先锋”实践基地举行的“勇当护林先锋,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教育活动。  大自然通过森林来传达对于人类的恩赐与眷顾,而人类常常是借助森林的力量来实现改善环境的愿望。吴中点点幽,吴中区林场就
期刊
如果说城市主干道是城市的一条条血管,那么背街小巷就是深入间隙的“毛细血管”,它们关系着城市的整体形象、人居生存环境,也关系着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  中街路是古城区中心地带一条全长1100米的道路,两侧连接了东百花巷、花驳岸、马大箓巷、高师巷、曹家巷、西百花巷、王洗马巷、包衙前、三茅观巷、宋仙洲巷等大量相当于“毛细血管”的古街古巷,其内就保留着诸多古建古宅。随着城市发展,这些狭窄的街巷内、道路旁,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