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历史的潮流来看,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昔日的文学也必将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在世人心中抹上一层神圣的光辉。并且,这些文学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证明了它们本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的经典化运动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必然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择优选用,是文学的新生,因此,需要去掉文学作品中的糟粕,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注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文学;经典化;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33-02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中,由于缺乏对于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所收录的文学作品水平参差不一,虽然可以称得上是包罗万象,极大地保护了文学的多样性。但文学的多样性是“百花齐放”,而不是“泥沙俱下”,这不仅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学在现代的变迁,还在其中掺杂了大量无用的内容。故而,要注重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早日完成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调整,促使中国现代文学史能够更加鲜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文学的经典化标准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解放了文学评判标准,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展现出文学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同时也有着大量劣质文学作品掺杂其中,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当一个时代总结,必然要对此进行回顾,文学也必将進行经典化的一个过程,也需要建立起文学经典化的标准,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准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人性的光辉为文学第一标准
  文学是文字的诗意的结合,而文字,又是人类阐释万事万物的工具。故而,文学应当是以人性为基础的,文学的经典化标准,也应当将人性的光辉作为评判的第一标准。“文以载道,诗以言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强调文章必须要阐释出道理,诗词必须要言之有物,必须要有馥郁的感情。而在西方的启蒙思想当中,也是将人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人的权利与自由。
  在现代文学当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有着对于人性最深层次的思考,有的讴歌人性当中光辉的一面,有的讽刺人性当中丑恶的一面,如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就充满了对于国人人性中弱点的痛恨之情;而沈从文先生的《受戒》当中就描写出了一幅虽然平凡、但却诗意盎然的田园画卷,讴歌了少男少女的天真美好和普通人物的淳朴思想;而在张爱玲女士的《半生缘》《倾城之恋》等爱情作品当中,都对于人类最复杂的情感——爱情进行了深度揭示,展现了爱情当中的种种难言,并以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特殊时代的历史印痕。
  (二)文学必须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文学也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必须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才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张爱玲女士的小说当中就包含有众多的文学手法和写作技巧,其精妙的构思堪称写作手法集大成者,甚至在《金锁记》当中由于过于重视写作手法,被人批评为“炫技”,认为在作品当中过分注重艺术表现形式,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人文素养。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部文学作品当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艺术价值作为支撑的话,是很难被评估为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故而,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考虑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将艺术价值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三)原创是所有文学作品的共同底线
  虽说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说法,但这仅仅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的,初学写作的人对于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运用不清,通过借鉴其他文章进行写作可以加速掌握相关技巧。但是当写作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就要严格遵守原创这一文学创作底线,对于任何一个文学作品来说,抄袭都是一大丑闻,这标志着该文学作品的价值被全盘否定。并且,只有原创,才可以不断挖掘文学的深度,扩大文学的范围,为文学的发展做出新的突破。例如,在江南所写的《此间的少年》当中,就借用了金庸武侠当中的人名和背景,这不仅是对金庸老前辈极大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于自身写作生涯不负责任的表现,金庸一纸诉讼状将江南告上法庭,既是对于自身著作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我国版权意识萌发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对于“抄袭者”的一次警戒,抄袭不可取,抄袭损害的不仅是他人的权益,且终将害人害己,对于自身写作信誉和写作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
  二、文学经典和非经典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遵循社会观念的变革
  由于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一代人来说,往往所认识到的经典似乎生来就是经典,非经典作品在有生之年也见不到其经典化的一天,这主要是由于人的一生过于短暂,在文学历史上也只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水花,这就造成人们对于文学经典的错误理解,认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不会随着时代更迭的,也意识不到非经典文学作品经过岁月的沉淀也可以有经典化的一天。
  以在当代文学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四大名著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后来伴随着出版社的大力宣传,再加上社会思想的解禁,书籍本身的质量过硬,才逐渐在广泛传播开来,并经过数十年的沉淀,才逐渐成为代表明清小说的经典文学作品,而在明清之际,四大名著甚至长时间遭到主流文学界的排斥,不仅不承认其是文学经典作品,更是一度被当作违禁书籍进行封查。除此之外,金庸小说在现代作为武侠经典,而在当代却也不被文学世界所接纳。
  三、文学经典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揭示出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并从中可以汲取营养来供给未来文学的发展。在对于过去文学历程进行探讨的过程当中,中国现代文学史应当是简洁而又丰盛的,但是由于现代文学中糟粕与精华同在,并且种种文学流派相互交叉,没有形成直观的文学脉络,不能够从中看出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而对于文学的经典化,可以重新构建中国现代文学史体系,使其更加简洁、更加精粹。   (一)文学经典化将会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格局造成重大变革
  正如历史是由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出现也是众多杰出现代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当中,一部分作家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并且和大众的口味相符,在人民群众当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从而逐渐形成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例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金庸武侠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形成了“新武侠”的文学格局。而在对于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再次审查,构建出新的文学格局,并且将此格局逐渐在人民群众当中推广开来。
  (二)文学经典化必然会增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力
  文学经典化绝对不仅仅是对于文学作品单纯的评定过程,更是一个系统化的庞大生态链。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加大,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导致人民群众终日忙于一日三餐,无暇顾及文学兴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不够。
  从表面上来看,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经典化似乎只是文学圈子内的事情,无法在大众群体当中造成有效的影响;但实际上,人民群众还是存在精神生活的,会去挑选文学作品去读,但由于时间限制只能够根据中国现代文学史按图索骥,而文学经典化则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品进一步精简化,提高文学作品质量,以此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兴趣,经典化之后,文学作品也必将在人民群众当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铭记历史,是我国走向未来的重要助力,但也只有在将历史这面“镜子”擦干净,才可以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对于现代文学的总结,对于未来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必须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适当的删减,保留现代文学的精粹部分,去除现代文学的糟粕部分,进一步推进文学的经典化历程,将更好更优秀的文学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在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删减过程,更是对于现代文学发展进行反思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马骁骋.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牡丹,2018,(12):17-19.
  [2]方忠.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江海学刊,2015,(3):189-193.
  [3]方长安,陈柏彤.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写与新诗经典化——以《陕西教育》连载版《中国现代文学》为中心的考察[J].学习与探索,2020,(04):144-152.
  [4]庄桂成.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反思与重构——评王泽龙教授的《反思与重构》[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37-138.
  [5]王寧.经典化、非经典化与经典的重构[J].南方文坛,2016,(05):30-34.
  作者简介:
  李瑶蕙,女,汉族,江西萍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开始选择在网络平台中阅读,这种情况下图书馆读者的数量减少,成为图书馆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图书馆应该转变自身的发展思路,将开发人性化服务、多元化服务、便利性服务作为切入点,遵循人本性的基本原则,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提升图书馆在相关活动中的功能,为社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拓宽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城市文化建设的速度,彰显自身
期刊
【摘要】 《聊斋志异》是一部专写狐鬼花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鬼怪”题材描写本身极具神秘色彩,其中有不少“换心剖心”的故事情节,剖心易心使人心智聪慧、死而复生的情节更加具有神话性。鬼、神、人,皆可取心。蒲松龄以这种以心换形、以心换性所揭示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修身易而修心难,人心固然难测,面对世间纷扰,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关键词】 《聊斋志异》;剖心易心;修心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立足于托妮 ·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对其进行主题学意义上的研究时,可以从中概括出“回归”这一母题。《秀拉》中的主人公在“回归”路上始终探索着黑人女性的命运、黑人民族的处境以及人类最终之归处。他们回归为了远离不公、意图施展抱负与反抗男性话语压迫,他们回归终为达成两性和谐、天人合一以及在异化的艰难处境中,寻觅人类最初的清明。  【关键词】 《秀拉》;回归母题;黑人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经济学的思维模式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综合、判断、推理。通过把经济学思维模式与艺术学学科结合并分析,以及对经济学思维模式推动下发展的人机工程学学科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由此作为经济学思维模式与艺术学科跨学科思辨的起点。  【关键词】经济学;思维模式;艺术学科;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城市与建筑一样,它是一种尺度更巨大的空间结构,要用更长的时间去感知。作家以自我的主观性透入城市生活,使城市不仅表现为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呈现,也是社会性的呈现,是一种文学或文化上的结构体现。本文以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例,解读小说文本中的城市意象。对于城市意象的概念,Lynch Kevin在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提道:城市意象作为一个重要概念用来理解城市空间,其中既包
期刊
【摘要】 阿尔贝 · 加缪作为法国杰出的存在主义作家,其作品《鼠疫》自出版以来,各方学者对其解读历来莫衷一是。经过对文本的研读与对加繆经历的剖析后,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的行为根源——“记忆”角度入手,借助个体心理学有关知识,探究加缪个人记忆对小说《鼠疫》内容的陶染作用,以及其记忆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由此阐发对加缪所属流派论争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阿尔贝 · 加缪;鼠疫;个人记忆;自我精神  
期刊
【摘要】 余秀华的诗歌中总能看见关于“疼痛”的书写,她天生的残疾是她不幸的来源,疾病不光使她身体饱受折磨,也让她无法拥有爱情,以一个孤独者的姿态存活于世。她将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意识,用疼痛的书写方式呈现在了诗歌中。  【关键词】 余秀华;疼痛;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08-0020-03  2015年年初,
期刊
【摘要】 南京作为历史名城,在文学文本中多被提及。随着文学的书写,金陵这一意象的政治意义逐渐衰减,文化意义不断加强,文学文本中的南京大多成为借古抒怀的对象。金庸《碧血剑》中的南京元素与金陵怀古词构成互涉,在文本与叙述手法间形成一种互涉结构。  【关键词】 碧血剑;金陵怀古词;文本互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0
期刊
【摘要】 文学作品的改编已成为电影创作的一种趋势,《简 · 爱》和《朗读者》两本不同类型但同样经典的文学名著自然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被搬上银幕。本文针对几个版本的电影做出具体分析,从美学和技术两个层面,阐明艺术创作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关键词】 主观性;《简 · 爱》;《朗读者》;影视改编;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 大洋洲华文作家们在其微型小说中构建了不同类型的空间叙事结构,将时间层面体现在空间上的建筑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在小说叙事中呈现了“中国套盒”、圆圈式结构、橘瓣式结构等丰富多彩的空间形式,给读者带去奇妙的阅读体验与人生体悟。  【关键词】 华文微型小说;空间形式;叙事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