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史中的价值观输出研究

来源 :国际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si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发展史也是一部美国政治发展史、社会文化进步史和价值观输出史。本文在回顾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其价值观输出,归纳总结其不同时期的表现与特征。好莱坞电影从来都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美国历史、政治变革、主流意识形态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宣传者,在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及全球文化的美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好莱坞电影的政治传播机制体现了国家与市场的二元互动,既是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得益于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此外,美国社会的多元移民文化对推动好莱坞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 键 词】好莱坞;价值观;文化输出;电影史
  
  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史也是一部美国政治发展史、社会文化进步史和价值观输出史。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不仅是一个地域地理概念,也体现着美国的精、气、神。①美国电影导演约翰·福特认为,好莱坞是美国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与其说它是一个地理位置,不如说它代表一种意识形态,这是对好莱坞的最佳理解。②好莱坞在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电影之父”大卫·格里菲斯曾经说过,“美国电影在保证利润的基础上,向世界传播美国核心价值观念就是其最高使命。”③因此,好莱坞电影不仅是美国文化价值的载体,更是美国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工具,是以大众流行文化方式推进美国意识形态在国内外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以好莱坞为中心的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发展萌芽阶段(电影发明至“一战”时期);二是寡头垄断阶段(“一战”结束至“二战”结束);三是多元发展阶段(“冷战”时期);四是全球扩张阶段(“冷战”结束至今)。好莱坞电影输出价值观与其发展阶段相伴相随,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
  一、好莱坞发展萌芽阶段及其价值观输出
  从电影发明到“一战”时期,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萌芽阶段。1908年,爱迪生以电影放映机专利权为基础,联合组建了全美唯一的电影专利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绝大部分的电影制作权、发行权和放映权。超级垄断一方面促进了电影这一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扼杀了自由竞争的技术研发热情。1912年,美国联邦政府实施反垄断法,终结了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美国电影发展的重心也正式转向了好莱坞,初步确立了好莱坞的电影中心地位。①
  自诞生之初,电影就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政治倾向性的艺术。早期好莱坞电影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电影逐渐成为民众获得新思想、新观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社会文化的主要来源。早期电影多是一些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片段式记录,并未具备太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1903年之后,好莱坞电影具备了基本的叙事能力。电影的社会影响力也逐渐显露,“成为儿童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新思想、各种观点、对政府和社会的态度、各种癖性、嗜好标准、行为、道德、种种规范、文化的主要来源”。②同时,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开始关注电影的政治、道德倾向。各种社会团体努力推进对电影的审查,成立的地方审查委员会也越来越多。
  第二,“一战”成为对好莱坞电影业思想倾向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在战争的前两年,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电影都具有和平主义与保守中立色彩;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后,威尔逊总统动员美国电影界积极拍摄宣传战争的影片。但从整体上讲,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在内容上日趋丰富和多样,“反映美國、改造美国并向20世纪的美国提供娱乐”是战争期间好莱坞电影的三个主要目标。①
  第三,美国社会的多元移民文化推动了好莱坞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好莱坞全球性的基础。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移民形象及其原生国的宗教、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多元特征奠定了好莱坞全球性的重要基础,也使其初现“世界电影”的发展倾向。这助推了美国国家精神、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全球传播,又塑造了美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并吸引世界各地移民纷至沓来,为美国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犹太人为代表的东欧移民群体对电影业影响巨大。犹太人虽然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却长期在政治、文化体系内居于劣势。他们利用强大的资本介入文化产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洛杉矶完成了资本与资源的结合,将电影从城市工人阶级的业余娱乐成功地拓展为整个国家的主流娱乐活动,将好莱坞打造成为全球最知名的电影工业基地,也使美国文化权力结构产生深刻改变。②
  好莱坞电影尝试对美利坚民族身份进行重构。美国电影在发展初期,更多的是作为社会问题的传声筒。纽约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成立是美国电影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受超级托拉斯授权,负责审查所有电影,确保电影不会触犯中产阶级所标榜的道德感。在现实社会中构建这种与想象符合的美利坚民族身份构成,直接导致了白人至上和种族主义倾向的出现。“一战”前的好莱坞电影特别关注美国的民族身份,大卫·格里菲斯在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其巅峰之作。
  第四,好莱坞电影初涉全球化,全球化是美国输出价值观的基本条件。“一战”前,好莱坞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欧洲电影相比还非常有限。20世纪初,美国的电影放映业蓬勃兴盛,但是制片业却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影片质量不高,数量也很有限。为了扭转不利的市场形势,1909年,美国海关宣布将对进口影片征收每米10~15元的高额关税,这对外国影片出口美国产生巨大影响。“一战”对欧洲各国电影业造成重创,而好莱坞却迅速扩充了自己在海外市场的实力。③在“一战”结束的1918年,美国影片占据了印度、西亚和非洲市场;1919年,美国影片垄断了南美洲市场,占领了欧洲90%的市场份额。这是美国电影涉足全球化发展的先声,也为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观输出奠定了基础。
  二、好莱坞寡头垄断阶段及其价值观输出
  “一战”结束后,好莱坞体制开始全面形成。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经济复苏的需要,暂缓了反垄断法的执行,美国电影业开展了大规模并购整合,形成了八大巨型公司和众多小型独立制片公司构成的寡头垄断格局。   美国成立了一系列电影行业机构,对电影拍摄制作进行规范。1922年,在大型制片厂主导下成立了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①该协会1924年发布“制片准则”,1927年颁布更为详细的《禁止和注意事项》清单。20世纪30年代,这一清单被著名的“海斯法典”取代。“海斯法典”对几乎所有可能违反道德规范的禁忌,如犯罪、两性问题、猥亵和暴力的表现等都做了限制。通过“海斯法典”,美国实现了政治权力对好莱坞影片道德层面的控制,历史学家特雷·拉姆塞称之为“影业官方道德标准的大宪章”。此外,美国联邦审查局和存在于美国各州、各城市的审查机关,同样有影响影片上映许可的权力。1933年,天主教会的“道德协会”成立,此后制片法的实施更为严格。②
  1929年,首届奥斯卡金像奖在洛杉矶市颁发,好莱坞由此确立在国际电影界的权威话语权。20世纪30年代,美国迎来了电影业的黄金发展期。这一阶段,好莱坞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类型片,规范标准的制片制度使电影制作成为一种批量的、流水线式的规范化过程。好莱坞还逐步确立了“政治正确的娱乐”的标杆。好莱坞体制正式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最发达、最成功的电影工业典范。
  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在意识形态上有四个突出表现。
  第一,好莱坞电影进一步对美利坚民族身份进行深入构建。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面向各社会阶层,对理想的生活方式、美利坚民族身份认同及消解国家民族性的世界公民“想象共同体”进行建构。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好莱坞电影以一种跨越疆界的新视角,将种族、人种、性别与阶级想象性建构为一个更加民主与公正的新秩序国家认同。主流电影及犹太制片人以一种可选择的和多元化的视角,替代了盎格鲁·撒克逊式的美国主义。③不过,美国的种族冲突在“二战”时期再次尖锐化,种族冲突成为深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好莱坞电影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的重要性得到政府的重视。早在1915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后就提出,由于电影宣传成本很低,可以使用世界语言表达美国的计划和目标,更有助于服务国家的宣传目的,在全世界倡导美国价值观的重任完全可以由好莱坞来担当,并努力为美国主导世界做出贡献。20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引入了文化因素。①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政府及政治家因战争而“结盟”。罗斯福政府大规模的防务建设也极大地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二战”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颂扬国家至上与社会和谐的主基调,塑造美国士兵的英雄主义形象,积极支持政府的战争策略。于是,政府的政治政策和军事议程与好莱坞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属性相统一,在达成共识基础上结成了某种行之有效的“战时同盟”。②同时,美国政府也加强对好莱坞意识形态宣传的管控。“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专门成立战时情报署,将电影与报刊、广播等媒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从合法性方面确立电影的重要战略地位。罗斯福总统还委任特使罗威尔·马莱尔专门协调政府与好莱坞的关系,利用好莱坞电影作为媒介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力量为政府的战争策略提供支持。奥斯卡奖项的评选也体现出美国政治权力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二战”期间,奥斯卡奖五年内三次将最佳影片奖颁给了战争主题的影片。
  第三,好莱坞电影逐步占据世界文化霸主的地位。好莱坞电影不只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更是世界共享的大众文化商品,是世界人民都在消费美国的现代性。③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商品、美国人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美国价值观就已经借助好莱坞电影被世界熟知。
  “一战”是世界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大劫难,导致了欧洲社会等级、认识论传统、道德体系和美学思想的全面崩溃。欧洲文化精英所坚持的美学曲高和寡,当时流行的如法国的象征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等,都旨在为不确定性的存在探寻一种宣泄的路径而非解决的方案,无法以一种通俗的方式解释“一战”的起源、危害及其对策,其思想、表现形式等无疑与大众的期冀相距甚远,而好莱坞电影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出现,以一种对平等、自由、和平、民主等价值观的肯定为饱受战争之苦的外国观众带来一种难能可贵的安全感。正是由于美国的大众化电影为欧洲观众建构了一种关于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想象,所以好莱坞电影颇受欢迎。④
  第四,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成为好莱坞电影全球化传播的基石。好莱坞电影产业积极推行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大片厂制度,强化了对电影业上下游制作、发行、放映企业的生产控制。好莱坞各大制片厂借助雄厚的资金实力,邀请欧洲的电影明星参与并在国际市场力捧,明星制消除了海外观众对好莱坞電影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大片厂制度和明星制都在好莱坞全球扩张策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①好莱坞全球扩张的进一步深化,为美国进行民主输出拓展了新的路径。
  三、好莱坞多元发展阶段及其价值观输出
  “二战”结束至冷战时期,好莱坞进入多元发展阶段。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推行了极为严厉的反垄断政策,并指控派拉蒙等8大制片公司及其25家联营公司严重违反国家反垄断政策,对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派拉蒙案”是好莱坞进入调整期的重要转折点,但反垄断法案的实施也使“海斯法典”名存实亡。1967年美国出现了“新好莱坞”运动,独立电影逐渐发展起来。从此,好莱坞电影业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也随着国际国内局势而发生变化。
  首先,美苏“冷战”促进了好莱坞的快速发展。“冷战”是一场针锋相对的、真正具有实战意义上的宣传战争,好莱坞电影则成为美国政府的“冷战”先锋。为了加强文化渗透和价值观引领,“马歇尔计划”把电影出口作为对欧援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美国电影对欧洲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美国价值观迅速传播。美国在1953年成立了新闻署,抗击苏联的意识形态宣传。与之相应,好莱坞电影中也开始塑造“共产主义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反面形象,以此增强美国人民的群体价值观与国家认同感。②好莱坞从1947年开始拍摄一些以反共、反苏和反核为主题的影片,大量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影片开始涌现。③这些电影涵盖主题众多、涉及类型多样,强硬而猛烈地抨击了以苏联为首的“极权主义”政权及其意识形态,构筑了一个自由与“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二元对立。   法国学者皮埃尔·索尔兰在《电影:美国的冷战武器》中详细剖析了美国利用电影谋求海外盟友支持而贬斥苏联的行为,着重阐释了好莱坞按照美国国务院的要求宣传推介意识形态的路径和方式。《向世界推销好莱坞:美国和欧洲争夺全球电影工业的霸权(1920-1950)年》一书也对“冷战”时期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在协助好莱坞推销电影中所发挥的重要的政策支持与推广作用进行了重点分析。
  但是,这仅是好莱坞与美国政府之间关系的一个侧面。好莱坞并不只是“冷战”气氛的塑造者,更是“冷战”的直接被影响者。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美国联邦调查局围绕好莱坞展开的历时16年的大规模调查,就是两个最佳例证。好莱坞对政治的极度恐惧产生了连锁反应,“红色恐怖”时期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几乎都颁给了逃避现实的、无关痛痒的娱乐大片,而非涉及政治、社会矛盾题材的影片。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进入民权时期与越战时期。一贯扮演着战争辩护者或批判者角色的好莱坞主流电影,却一直转移视线避而不谈越战主题。直到70年代晚期,好莱坞才开始出现一连串的有关越战的“反战”以及返乡越战老兵生活的电影。所以,好莱坞绝对不是电影人“自由”创作的艺术天堂。①
  电影宣传对于美国政府而言,不仅是应对“冷战”局势发展的政策举措,而且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实力迅速提升准备全球称霸所进行的主动文化表达。美国政府发动社会资源,组织官方机构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电影的制作、发行和监管,电影宣传不只针对敌对国家,还涉及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对立意识形态潜在可能的所有国家、政党和组织;不仅注重国外,也涵盖国内。“冷战”宣传已经超越了所谓边界或是盟国的范畴,各种公开的、隐蔽的电影宣传活动在“冷战”阴云的笼罩下从未停息。②
  其次,新自由主义的勃兴也对美国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共和党人里根当选总统,全面推行强化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有力助推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加剧了文化企业的兼并和垄断。
  里根就任总统后不久,就任命其密友、前好莱坞制作人查尔斯·威克为美国国际通讯社社长。后者着手开展“以真实的项目为主题的反苏色彩浓厚的宣传活动”③。在里根执政的8年间,政府持有的鹰派立场通过“兰博”系列电影在美国社会文化心理上掀起了一股个人英雄崇拜之风,以此来发泄消解越战失败给美国民众造成的委屈、失落与伤痛的复杂情绪。兰博电影刻画美国的胜利,将“共产主义敌人”呈現为邪恶的化身并遭到罪有应得的失败,这形成鲜明对比,为美国社会民众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补偿。④
  再次,20世纪70年代之后,好莱坞步入重大转型期,全球化导致其文化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冷战”时期,虽然美国政府积极支持好莱坞开拓海外市场,但是好莱坞对电影受众的主体、媒介环境的变化缺乏全面而清醒的认识,电影发行每况愈下。1969~1971年,好莱坞发生了经济危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兴起滋生了一股强烈的反美情绪,加上世界上反对越南战争等声浪,导致了好莱坞电影向国内市场的撤退和电影制作的美国化。①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好莱坞巨头们才重新认识到国际市场的价值。制片公司将世界划分成不同的文化区域,同时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和文化战略。好莱坞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从统治关系走向伙伴关系,以合作为基础的关系应运而生。 ② 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走向尾声,好莱坞开始在原共产主义阵营开拓海外市场。 ③
  最后,好莱坞在海外传播中也开始诠释交流互补的内涵。在持续不断的、一致的抵制中,好莱坞能够策略性地调整其海外传播方案而始终占有全球市场的巨大份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交流和互补。好莱坞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创造出自身的目标观众群,媒介圈层中的观众个体在与好莱坞的文本信息交流中成为去地域性、去语言性、去文化历史背景、去社会阶层而具有互补性的人。好莱坞电影传播的成功在于,其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的媒介文化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共享世界,从电影的影像媒介文化消费到媒介物化的商品消费,形成了一种社会化的好莱坞电影文化生活方式。④
  四、好莱坞全球扩张阶段及其价值观输出
  “冷战”结束后,好莱坞进入全球扩张阶段。1996年,美国新电信法颁布,政府管制由此放松,各大电影公司趁机进行了行业内外的垂直整合、横向并购与混合并购,促进协同经营,实行“保守主义”的文化策略、“高成本低产出”的投资策略、“数字科技”的制作策略、“国际合作”的营销策略等。美国电影业通过整合,全力推进全球化经营的主导战略,扩大了资源和资金优势,进一步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同时,电影制作的数字化、科技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生态,好莱坞步入融媒体、流媒体和融合传播时代。
  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也出现了新特征。
  首先,“9·11”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好莱坞及整个美国舆论的倾向性发生改变。美国的媒体和舆论界过去一直以独立于政府、敢于批评国家政策为荣,现在则“温顺”了许多。美国舆论在“反恐战争”的国内外宣传报道上,导向几乎是压倒性的一致,极少出现与政府对立的观点。政府也更加严密地封锁和管控军事消息,更为谨慎地对待新闻发布。好莱坞电影在政治上走向世界化。①它不再局限于构建美国的民族共同体,而是开始构建全球的“想象共同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好莱坞电影依仗其拥有的对技术标准制定权与知识文化生产主控权,通过资本、人力与技术密集型的视觉盛宴——高概念商业大片,制造代表先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美国神话,以生产美国化的世界公民。正如罗兰·罗伯逊所说,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竞争、掌控话语、争取合法性的过程。好莱坞则是这一过程的强大竞争者。
  其次,好莱坞全球化发展达到顶峰,进一步助长了美国民主价值观的输出。一是好莱坞在世界电影业和全球娱乐工业中占据霸主地位。好莱坞几家主要电影公司通过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强化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②在全球性电影产业格局中,只有印度、中国内地、韩国、日本、土耳其、波兰、拉美地区、大洋洲地区的电影还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③ 二是好莱坞更加重视和依赖海外市场。美国电影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强有力的标准化形式向全球市场推进。三是随着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加深,好莱坞更加突出文化接近性与当地化战略。好莱坞通过选择所谓“普世性”的文化价值观与内容在地化主题,实施离岸片与合拍片等制片策略,加强国际文化劳动分工和国际直接投资,在导演演员选择、电影选景布景、情节设计、翻译、配音、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更加注重全球视野,通过文化认同来减少或消除消费及文化语境上的差异,使好莱坞经济体制或商业模式在全球大行其道。   总之,全球文化的美国化现象更加深刻与复杂。美国一直以来都将好莱坞电影作为公共外交大使,它是美国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无论哪一位总统当政,在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对外宣传工具及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这一代表国家利益的原则性问题上,主张都是一致的。④
  五、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输出评析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政治、社会变革及社会思潮的历史呈现,也是美国意识形态和美国主义的生产者,它在思想主旨和内容上始终贯串着美国文化强权的政治意识,并巧妙地将之转化为虚构与现实融合的电影影像。好莱坞电影尽管主题不一、内容各异,但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主流意识,讲述着美国与全球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好莱坞的发展进程展现了美国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其内在的紧密关联性。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在美国国际文化战略及全球文化的美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美国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像诠释,是美国政府迷人而有效的意识形态“寄生体”、国家机器和“政治共鸣箱”,也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助推器,成为美国民主输出的“形象大使”和推进民主战略的催化剂。① 美国政府早已意识到电影在民主输出和文化输出中的重要性,② 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电影的宣传工具作用,注重通过发挥电影的通俗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来强化宣传效果。在好莱坞的中介下,出现了全球文化的美国化进程,对美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霸主地位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③
  通过历史的剖析可以发现,好莱坞在美国价值观输出中受益于政府的扶持、市场的运作以及多元移民文化的推动。
  首先,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既是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得益于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政策、立法、機构设置、人事活动以及总统言论等诸多史实中,都折射出好莱坞与国家权力的互动。④美国政府在历史上相继制定过6部法案和相关总统决策令,以此来推动好莱坞和美国政府的紧密合作机制。⑤美国政府多次整顿、规范、引导电影工业发展方向,奠定并夯实了电影工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促进了好莱坞成熟、规范、先进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⑥好莱坞从未远离政治,美国政治与美国电影相互映衬,因为“好莱坞已经太深地融入了美国文化,已不能逃脱美国的政治”。⑦好莱坞赖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强大的实力和领先的科技作为坚实后盾和保障。⑧好莱坞的崛起与扩张,实际上是美国经济发展史和大国崛起史的缩影和映射。美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权力中心的转移为好莱坞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同时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也为好莱坞提供了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保障支持。①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国家经济力量、国家财政及军事力量,传播软实力成为美国文化霸权的一个重要部分;②同时,它也与美国的硬实力结合在一起。
  其次,好莱坞电影的政治传播机制充分体现了国家与市场的二元互动。国家与市场是权力的不同组织形式,两者相互建构、相互影响,形成相互联系而又密切复杂的关系。好莱坞电影正处于这种二元互动之中。国家权力保证并赋予了电影传播的合法性,③而市场有力地配合并支持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威。作为国家机器的政府,与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电影文化产业,在协作中将国家利益最大化。好莱坞是电影工业的典范,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典范,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与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强势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在角逐他国文化产业市场的同时,逐渐渗透、影响、侵蚀该国的文化发展导向和思想意识形态。④
  除此之外,美国社会的多元移民文化对好莱坞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由于美国的移民国家属性和开放包容的移民政策,美国社会几次移民潮直接伴随并推动了好莱坞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好莱坞电影将美国社会中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受众进行有效的凝聚和整合。在美国错综复杂的多样性社会发展中,好莱坞电影不仅为其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娱乐方式和生活经验,更把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信仰观念和历史文化向不同种族、阶层、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进行了传播,在不同群体的意识理念中最大限度地建构了对于美国这个国家整体的想象和认同。三是好莱坞电影国际化的受众基础和文化素材在客观上是由美国社会的移民文化本质提供的,这一重要的社会基础无疑也奠定并促进了好莱坞电影全球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美国社会移民文化与好莱坞电影的良性互动,不仅使得好莱坞电影的全球性特征在全球化时代来临之前就已经形成,同时也为美国文化价值观在海内外的形象塑造和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不过,在既定的美国主流叙事之中,有色族裔移民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基本形象呈现定型化、他者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不同移民之间的社会地位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不平等,在好莱坞电影中亦是如此。
  (责任编辑:张磊)
其他文献
伊里尼·斯塔马图底(Irini Stamatoudi)现任希腊版权组织(Hellenic Copyright Organization)干事。她于希腊雅典大学(University of Athens)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并于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获得法律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她曾任希腊文化部法律顾问,研究非法文物交易问题,自1999年起,在帕台农神庙雕刻品谈
期刊
【内容摘要】 作为国际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传播已经成为提升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手段。中俄两国媒体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创新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机制,力图通过提高国际合作传播水平促进两国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中俄媒体合作传播具有深厚基础,形成了共建合作媒体、共享新闻内容、共创媒介产品和共推媒体活动等合作形式,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疫情时代的中俄媒体合作传播
期刊
【内容摘要】 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武汉“解封”的背景下,CGTN《视点》栏目团队前往武汉,通过专访、探访、微视频、Vlog等多种形式,制作了“武汉‘欣’声”系列节目,有针对性地回应热点,建构关于抗疫的中国话语,对外媒针对武汉的片面或抹黑报道形成了制衡,主动引导舆论。  【关 键 词】武汉;CGTN;《视点》;引导舆论  2020年4月初,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步呈现形势向好、生产生活秩
期刊
【内容摘要】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加了新的内涵,也赋予国际传播工作新的责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凸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国际传播应当有所作为。本文认为,国际传播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中有四条可行进路:第一,促进卫生健康媒介议程常态化;第二,促进卫生健康报道专业化;第三,结合全球发展不平衡和数字鸿沟的现实,提供媒介智力支持,跨越
期刊
【内容摘要】 2020年3月,全球最大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彭博的创始人布隆伯格宣布退出美国总统竞选的消息让这家公司再度获得广泛关注。多年来,彭博从金融信息服务扩展到媒体领域乃至咨询行业拓展事业版图,引得众多追随者跃跃欲试。然而,外部环境与时代背景的不同使得世界上难以诞生第二个彭博。中国在金融信息服务与财经媒体发展方面也应探索新路。本文从彭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成功要素,并梳理国内一些财经媒体的尝试,希望
期刊
【内容摘要】 本文对澳大利亚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关报道分析发现,报道频率总体偏低,且受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影响;信息来源主要为中国官方渠道和澳大利亚学界解读;议题以国防与外交为主,生态及文化议题受关注度低;报道中存在多元叙述框架,体现出民族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和社群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建议在该理念的对澳传播中,通过真实的中国故事从多个维度对其内涵进行阐发,构建完备的对外话语体系,有针对性地化解澳
期刊
【内容摘要】美国在阿富汗开展全面深入的公共外交尤其是媒体外交活动,是其“阿富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对阿富汗的媒体外交框架中,国际广播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主要以媒体外交的视角,考察美国通过国际广播及被赋予国际广播意义的移动社交媒体平台对阿富汗进行信息传播的路径,分析其如何在进行本土话题叙事的同时宣扬美国价值观,探讨其他域外国家在阿富汗进行媒体外交面临的形势和风
期刊
【内容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德国主流媒体涉华客观性报道有增多之势,但是“东方主义”窠臼及“中国威胁论”仍是德国主流媒体看待中国的一般视角。目前来看,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疫情信息“反向流动”的成效有限,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仍然影响有限。为此,后疫情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应坚持据实说理、以事说理,客观报道中国抗疫成就和中国对外援助;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进信息“反向流动”,提高中国声
期刊
【内容摘要】 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中国减贫事业具备了重要的国际传播价值。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减贫事业的国际传播正在或即将经历较大转型。本文从国际传播的平台思维、故事架构和话语创新等角度对中国减贫事业的国际传播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一,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减贫事业的国际传播需要注重平台思维的养成和复媒体逻辑的培育;第二,在故事架构上需内含全球减贫最大公约数,即致力于推动解决世界范围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聚焦软实力的“第一次转化”,即从潜在软实力资源到真正软实力资源的转化,通过对来自89个国家1033例在华留学生和国际游客的问卷调查,从中国文化符号、中国人价值观两方面,对在华外国人的中国文化认知情况进行实证测评并重点探讨了影响认知的传播因素。研究发现,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普遍不高,对形象符号和生活符号的认知稍好于思想符号;中国文化资源和价值观在周边国家公众中并不存在明显的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