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风土谚语中的民俗文化探究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ul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位居四川西南,南达金沙江,北达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 西临横断山脉。成昆线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州,是“南方丝绸之路”要道。
  凉山文化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封建统治者就在这里设置郡县,新中国成立初,凉山州广大彝族地区仍处于奴隶制社会,长期处于封闭、愚昧、落后的状态。1950年凉山解放,1952年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州地域封闭,高山峡谷的地貌,自古与外界隔离,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进程,丰富的民俗文化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成为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记录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凉山民俗文化也在风土谚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时令气象
  凉山州地处西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湿,冬干,年均气温大致16℃~17℃。海拔相对较高,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往往山头大雪纷飞,山下生机勃勃,故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形象展现出凉山州的高山峡谷风貌,阶梯状的气候分布。
  “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九月九,地瓜朽”。六月初六这一天不从事农业活动,这一天地瓜则刚刚熟,小孩子们则相约到山上刨地瓜,到了下个月半的时候,地瓜就开始烂了,大约到九月初九地瓜几乎就没有了,故称朽,即没有了的意思。可见凉山农民对时令的把握和总结恰如其分,对其自身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节俗文化
  凉山州节日颇多,反映凉山州节日习俗的风土谚语也不胜枚举。每年的春节,即大年初一,是凉山人的“素食节”,“初一不戒荤,老来要变昏”,这一天的所有饭菜都不能加油,做些清谈的饭菜。素食是凉山州长寿的代名词,一些老年人晚年为了祈求长寿,常年以素食为主,平常人则要求每年戒一天荤,一天不吃荤,则此生长寿无病,也体现了先祖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
  “清明不插柳,死了要变狗”。清明节,是凉山人的一大盛宴,这一天活动甚多,其中最普遍的便是煮清明饭、插柳条、挂清等。这一天到来,早上亲朋好友就会聚在一起到山上扫墓,在祖先的坟头插上柳枝,并在柳枝上挂满白色的纸条。下午,家家户户都背上锅碗瓢盆,到有柳树的风景优美的小河边煮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把柳条摘下来编成一个环戴在头上,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七月鬼开门,送上七里香”。农历七月十四日,又称称鬼节或七月半。这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因此这一天凉山各家人从早上开始男人在家打草紙,封包,女人准备饭菜,到夜幕来临时,摆上饭菜,祭祀祖先,然后带上打好的草纸和纸包一起送走老祖先,找一个干净的地方插上七烛香火,依次焚烧草纸和纸包,并要在口中念叨祝福的话,同时又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三、礼仪礼俗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礼仪之邦”,说话有礼,饮食有礼,节俗有礼,婚葬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礼仪渗透在祖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上至国礼,下至俗礼,无不彰显着我国辉煌的民族文化。凉山州的民俗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并形成独特的风土谚语,流传至今。
  饮食方面,凉山人比较注重其细节。“一刨金,二刨银,三刨四刨叫花子型”,在吃饭的时候,碗不能放在桌子上,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筷子不能担在碗口上,动筷子往嘴里送饭,筷子擀一至两下是最为礼貌的,第一擀的是金子,第二次擀的是银子,如果擀三次或者四次那就是叫花子类型的了,以此提示在吃饭的时候定要细嚼慢咽,毋要狼吞虎咽,伤害身体是小,丢了面子是大。
  “饭不过三碗”“茶饭三分饱”出门做客,主人都会为客人盛饭,第一次,第二次欣然接受主人家是十分高兴的。如果不接受或过分推脱,则显得太过拘谨,给主人一种假斯文的感觉,若吃饭超过三碗或更多,则显得粗俗无礼,没有教养。故无论是喝茶还是吃饭都不宜超过三碗,即三分饱,一不显得做作,二不显得粗俗。
  谚语是人类语言的交际工具,作为短小的民间口头语言形式,谚语显示出其语言的的生动朴实、鲜活风趣、說理直白、深刻、明晰、极具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揭示其观念信仰、生活习惯、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礼仪礼节、语言特色和文化传统等。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社会网络技術的不断发展,多功能的手机也是非常的普遍。在我国的网络文化发展当中,网络直播变得越来越普遍,同时它的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网络直播热潮在一定程度一下反映了出了国人特定的心理活动。本文通过对网络直播平台的深入调查,同时,网络直播平台的观众进行了深入了解。因此,本文本文将总结网络直播平台下受众的主要心理特点。  关键词:网络直播平台;受众;心理特征  根据
期刊
摘 要:“矜老恤幼”思想在古代法律层面的体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该制度的设立背景包括整个社会对“矜老恤幼”思想的崇尚、古代法制“礼”与“律”的融合、统治阶层的文化宣扬、以及血缘宗法为社会纽带等。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最早萌芽于西周,在秦汉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唐朝相对完善,后代以唐律为蓝本构建了相应的制度。通过其立法沿革可以看出刑法的谦抑性特点逐渐增强、规定老年人减免刑罚部分具有先进性
期刊
摘 要:对于公安机关,在侦查、破案中,实现了技术侦查法制化,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侦查法制化具有权利的特点,这就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包括:公民隐私权、人格尊严等被侵犯,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技术侦查法制化的适用程序。针对技术侦查法制化,我国一直没有具体的法律系统,仅仅在刑事、诉讼法方面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控制犯罪行为,以及保护人权等,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需要有
期刊
摘 要:初中班级的自主化管理模式,是在新课改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的,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完善。教师应当重视自身在班级自主化管理模式中的引导作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初中生的班级自主管理。  关键词:自主管理;初中生;班级管理  在初中教育阶段,实施班级自主管理能够为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并以民主化管理模式來实现对学生自主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与自我约
期刊
摘 要:甘南境内由于气候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头饰的形制亦不完全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从而形成了这里藏族女性的头饰精美而艳丽多彩的造型特点。  关键词:甘南; 藏族;女性;头饰;文化内涵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头饰作为服饰中一个重要的外部形象,是人类自身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头饰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崇尚
期刊
摘 要:张作霖是以一个反动的封建軍阀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然而,作为军阀,张作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人惊讶。在他主政东北期间,通过努力解决教育经费,加强教育管理;积极筹办师范教育,免费培养教育人才;强调“学以致用”,重视职业教育;提倡西学,鼓励青年出国留学;倾力创办东北大学,高薪聘请一流学者等一系列措施,为东北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军阀张作霖的另一面,而且他在教育上的这些举
期刊
Abstrac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the two sides of a coin. Learning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from the womb to the tomb. A method of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proce
期刊
摘 要:古筝作品《云裳诉》是我国现代古筝演奏家周煜国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长篇诗词《长恨歌》所创作的古筝协奏曲。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巧妙的加入了陕西筝派特有的弹奏指法和特殊技巧,同时还融入了秦腔慷慨激昂和陕西碗碗腔如泣如诉委婉动听的特点,将李杨二人凄美的爱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了解《云裳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资料,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音乐内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演奏者
期刊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美举世闻名,900年前,蘇东坡就为西湖所倾倒。  一直很向往西湖,想那断桥上,许仙与白娘子一伞定情;想那雷峰塔下,白娘子宁折不屈,宁愿忍受20年的孤独寂寞,誓死守卫自己的爱情;想那东坡居士,虽然被贬,却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修建湖堤,造福民生;想那马可·波罗,盛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想那康乾二帝,多次巡游,题字立
期刊
绿浦烟波,相思河畔,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坐在南浦溪畔,诉说着千年古邑浦城“逝者如斯夫”的如烟往昔。  浦城,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福建省的最北角,一个看似小小的山城,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三山会馆便是浦城古代商贸文化繁荣的历史见证。三山会馆始建于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为福州旅浦同乡所建,因福州别称“三山”(于山、乌山、屏山),故称“三山会馆”。浦城历史上曾有五大会馆,除了三山会馆,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