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在第三空间之上的身份认同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拉什迪所作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忆、身份的作品,整部小说塑造了萨利姆这个不够可靠的叙述者与行为可疑的主人公等角色,并以二十世纪的印度作为创作背景,为读者呈现出后殖民时期印度社会光怪陆离的现实景象与问题。拉什迪通过为读者展现主人公坎坷命运与其家族历史,重新审视了印度民族苦难的磨砺,让小说具有极其沉重的历史垂重感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小说《午夜的孩子》的分析,可以深入而全面地解读其中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意蕴。
  [关键词]拉什迪 ;《午夜的孩子》;后殖民时期; 印度民族; 思想意蕴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0 — 0126 — 02
  引言
  萨尔曼·拉什迪被人们誉为当代英国文学领域中最杰出的印度裔英国作家之一,也被文坛称作“后殖民文学教父”,他习惯于创作后殖民时期关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作品。从一方面来说,拉什迪大力反对西方权力话语与文化霸权企图在后殖民语境中持续对世界独立国家加强控制的行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拉什迪也不会去认同世界独立国家为抗争西方权力话语而制定的激进的民族主义政策。小说《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后殖民主义作品中的经典,曾经两次获得了英国文坛所颁发的最高奖项----布克奖。《午夜的孩子》主要通过叙述主人公萨利姆与其家族的坎坷遭遇,展现印度次大陆从英国殖民地转变为现代民主国家所经历的六十余年的社会现实。自1981年这部作品发表以来,诸多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纷纷以后殖民主义思想角度来全面解读这部作品。笔者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解读这部作品在印度民族道路上的探索。
  一、 小说《午夜的孩子》故事梗概
  《午夜的孩子》主要由三卷构成,一共三十个章节。故事的开头,主人公萨利姆在孟买一家酸辣酱工厂中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与光怪陆离的遭遇。在第一卷中,萨利姆详细地回忆了祖父母与父母的三十多年经历,而这些年也是印度在独立之前的时光。主人公在这卷的最后出生了,而出生的那一刻,正是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外宣布印度国家独立的时刻,在这一时刻诞生的还有湿婆。在凌晨,陆续有一千零一个婴儿诞生,这些婴儿都有着极高的天赋与法力,有些孩子可以随意转化性别,有些孩子可以隐身,而主人公萨利姆却能够深入窥探人们的心灵,进入到别人的梦境之中。出生的时候,萨利姆与湿婆在同一个产房,但是萨利姆在出生之后就被接生婆玛丽掉包了,也正因如此,使得印度歌女与英国人的私生子---萨利姆进入到孟买富商艾哈迈德的家中,掀开了自己传奇经历的第一页。
  小说的第二卷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部分,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主人公从小就觉得自己的未来不会平凡,并且接下来萨利姆发现自己能去召集那一批一起出生的孩子进行神交,因此更想要开展“午夜孩子议会”来为印度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然而萨利姆的美好梦想却被现实屡屡打击,他所作的不但没有促进印度社会发展,反而使社会跌宕起伏,动荡不安,萨利姆所召集的“午夜孩子议会”也因为自己做了鼻子整形手术而最终土崩瓦解。
  在小说第三卷中,失去记忆的萨利姆被妹妹送去了战火纷飞的巴基斯坦战场上,历经苦难之后,在女巫帕尔瓦迪的全力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故乡印度。然而他惨遭湿婆与甘地夫人的陷害,永远地失去了生育能力。故事的最后,萨利姆未老先衰,也真正地明白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对印度发展如同九牛一毛,没有任何作用。当讲述完自己的故事之后,萨利姆变成了一颗炸弹,在孟买升空爆炸,没有在世间留下一丝尘埃。
  二、 小说《午夜的孩子》重构的多元后殖民地思想
  曾经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指明了西方的二元对立思想直接压制住东方人群所要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而东方世界在这样的压制下,不能选择走向另一个极端---激进的民族主义。因为萨义德提出,“所谓的东方学的答案,并不是‘西方学’”,如果选择解构西方霸权文化思想,却并不意味着尽情放纵本土的民族主义,而是要重构一种文化多元的主义。就像他在著作中所提出的,“东方与西方两者之间的对立状态是矛盾而错误的,也是人们深恶痛绝的。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深入描述的不同阐释与趣味之间相互竞争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给予它的现实的解释力越少越好。令人高兴的是,在英美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一些亚非国家,诸多读者认为这部作品所强调的就是所谓的多元文化主义的社会现实,而不是原来设想的那种排外好斗,以本土民族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午夜的孩子》中,作者虚构出“午夜孩子议会”来表现多元文化的愿望。在1947年8月15日的午夜时分出生的一千零一个孩子拥有着不同的特异功能,甚至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希望与曙光。孩子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就像萨利姆曾经说过的,“这样一来,我就莫名其妙地拴在了历史的脚步上,我的命运与我的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牢不可破。”在“午夜孩子议会”中,这些成员的语言、种族、宗教、性格、背景有着巨大差异,他们象征着刚刚独立不久的印度,有着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状况。主人公萨利姆在使用通灵术的过程中,最先遇到的挑战就是面对各式各样的语言---“多种声音七嘴八舌的讨论着,从马拉雅拉姆语到那加语,再从清晰纯净的勒克瑙乌尔都语到含糊不清的塔米尔语,可谓是应有尽有。”
  虽然交流过程混乱不堪,但是萨利姆依旧想要将议会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和谐、团结、包容的“人民院”,类似于“英国下议院”的组织机构。在这个组织中,没有任何宗教争端与种族冲突,他呼吁所有成员都要遵从议会的“目标感和意义感”,这些孩子一同讨论着将要发展的不同道路,例如“资本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尽管最终并不能达成一致,但是萨利姆却认识到,眼前这些“谈论着不同内容的难以理解的多元语言”、“具有不同天赋”的孩子们,从本质上而言,是代表着这个包罗丰富内容的大千世界。也正是如此,萨利姆觉得“没有必要将这些孩子一一分开”。同时,议会的包容性也引起了成员之间的矛盾,尽管会议一直在目标不明确的状态下开展,但是萨利姆依旧规划了“第三条原则”来保持会议的稳定性。我们通过小说,看到主人公萨利姆为“午夜孩子议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表明了萨利姆坚决反对殖民主义残留下来的二元对立思想,并且从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萨利姆内心并不支持这个新生的多元化社会内部持续敌对的观念。   最终,“午夜孩子议会”遭到了国大党的沉重打击而土崩瓦解,因为后者从本质上来看,是具有专制性、单一性的中央集权政府,根本不可能允许战后印度社会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的特质。领导者英迪拉一味地使用单一语言,推崇单一宗教,试图用自己的主观思想来“统一控制”国家。通过小说中拉什迪对萨利姆儿子阿达姆出生时候的描写,就能够窥见英迪拉独裁统治的专制性。在阿达姆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了英迪拉大肆压制国家民权,出台了相关的审查机制,国家武装部队时刻处于警戒状态。尽管阿达姆长有长长的耳朵,但是却不会说话,可谓是对当时审查机制的辛辣讽刺;英迪拉颁布的紧急状态是对印度社会民主的猛烈践踏,不但摧毁了“午夜孩子议会”,也直接扼杀了这个新生国家的梦想与未来。作者在故事中深入描写了英迪拉的破坏举动,从本质上是批判现实社会中专制政权对于战后多元化印度社会的大规模伤害。拉什迪认为英迪拉政府漠视多元化语言、宗教文化、种族的态度,是将集合了主观性、同一性的思想枷锁强加在群众头上的卑鄙做法。这样的激进民族主义甚至比西方文化霸权还要危险,等同于亲手葬送自己的国家与人民。
  三、 小说《 午夜的孩子》中的后殖民混杂性解析
  1.小说叙事者文化身份的混杂性
  作者在小说中选择了主人公萨利姆作为故事的直接讲述者,并且也表明了其独特的价值立场与情感态度。而小说的叙事者萨利姆自身就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因素的角色。因为出生在孟买贵族家庭的萨利姆并不是纯粹的印度人,而是一个混血儿。接生婆在他出生之后,将其与湿婆互换掉包了。萨利姆从小受到三种宗教影响,自己的大脑就像一个收音机一样,认为周围是一些大天使们在跟自己讲话。
  小说中,作者想要展现出印度国家独立前后三十年的状况,尤其是描绘受到不同文化影响的社会形态,所以才塑造出这个受到多种因素混杂并具有特异功能的主人公萨利姆。作为小说叙述者的他,自身就是后殖民混杂性的客观体现,他所具有的特异功能能够使其深入了解当时印度社会中多个层面与文化的发展状况,通过他的叙述展现给读者。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与最后的悲惨结局表现出作者拉什迪对于印度未来发展状况的不乐观态度。
  2.小说题材的混杂性
  这部小说作品的来源是复杂的,呈现出多个国家的特色元素,例如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是相互渗透的,就像是东西世界文化大拼盘。小说中出现的很多人物名字都源于印度民间神话故事,例如湿婆神就是印度宗教中的毁灭之神,掌管人类的生殖与毁灭,有着创造力与破坏能力。小说中的湿婆同样象征着邪恶,有着巨大的战斗力量。而帮助萨利姆的女巫帕尔瓦迪也是传统神话中的雪山神女,并且又是湿婆神的妻子。另外,这部作品也有着一定阿拉伯文学创作的色彩。在印度午夜时刻出生的一千零一个孩子,数量上与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有着高度的契合,并且两部作品都具有一个倾听者。《午夜的孩子》又与小说《铁皮鼓》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与主人公萨利姆一样,小说《铁皮鼓》中的故事叙述者奥斯卡,也同样身体有残疾却具有超能量,而且这部作品中也有一个故事聆听者,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同样都承担起国家历史与政治发展的责任。总而言之,拉什迪所作的这部作品,是糅合了多种文化类型,多个文学作品的混合物,也是拉什迪混杂身份的合成物。就连作者自己也曾经说道,“西方读者们会将我这部小说作为魔幻小说来阅读,而南亚的读者们会认为这是一部纯粹的历史小说作品。”
  结语
  《午夜的孩子》是作家拉什迪经历了五年艰难时光创作完成的后殖民经典作品。这部小说中,作者深入而全面地剖析了英国在印度社会留下的灾难性后果,并探索了文化与身份建构的相关问题。不管是在宏观的叙事手法还是修辞技巧方面,作者都能够进行巧妙的处理,进而凸显出这部小说作品背后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也能够展现出作为一个“历史混血儿”、兼具东西方文化的拉什迪的创作特色与民族情感。
  〔参 考 文 献〕
  〔1〕管笑笑.一个孤独移民的家园想象——论《午夜之子》的家园书写〔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陈枫艳.东方·拉什迪·西方——萨尔曼·拉什迪的短篇集《东方,西方》〔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3〕李琳,生安锋.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身份观〔J〕.国外理论动态,2004,(12).
  〔4〕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C〕//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
  〔5〕黄芝.从天真到成熟——论《午夜的孩子》中的“成长”〔J〕.当代外国文学,2008,(04).
  〔6〕任玉鸟.论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之文化混杂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1.
  〔责任编辑:谭 蕊〕
其他文献
[摘 要]公共利益与每个公民切身相关,公益维护有利于社会平稳、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公益救济涉及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旨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构建合理的经济法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经济法公益保护理念的实现。  [关键词]公共利益;经济法;公益诉讼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92 —
期刊
[摘 要]聋人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支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目前,我国聋生网络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存在的主要失衡现象:自主学习网络资源获取途径有限;网络学习社区缺乏;缺少针对性强、规范的视频课程体系。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提出完善途径:开发有针对性的特殊高等教育慕课课程体系,提高生态输入质量;推动网络学习社区的形成,改善整个支持系统的环境,促进有利群体生态的创造;拓宽获取自主学习网络资源的途径
期刊
[摘 要]在东北地域众多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形式中,达斡尔族的哈尼卡独树一帜,它源自其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受萨满文化的影响,哈尼卡以其富于特色的艺术风貌成为达斡尔族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东北;达斡尔族;民间美术;哈尼卡;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33 — 02  长城至山海关处以北,被人们俗
期刊
[摘 要]当代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理论是一种关于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描述。实在论者分别从 “逼真论证”和“操作论证”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辩护,但依然困难重重。“系统”实在论将理论实体所指向的微观客体理解为一种特定的关系存在,是对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的超越,使二者可能走向融合。  [关键词]科学实在论;理论实体;系统关系  [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期刊
[摘 要]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领导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重庆市渝中区的“社区工作日”是二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社区工作日”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中增强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促进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社区工作日”  [中图分类号]D
期刊
[摘 要]正确的人口政策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弥补了计划生育政策的不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家庭生育的心理。然而, 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面向未来, 应对挑战,对我国未来人口政策改革的方向做出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人口政策;“单独二孩”;原因;影响;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 C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从宪法角度对未成年人性别平等加以保护,不仅是宪法平等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宪法实践中对女性权益的重点关注内容。结合当前我国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共同要求,从宪法的高度,利用宪法的权威和提纲挈领作用,提高法律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可诉性,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模式,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性别平等保护的法制演进和发展演绎。  [关键词]未成年人;性别平等;宪法保护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布雷岑卡认为把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定义为三种主要的教育理论是最准确且易被接受的。其中教育科学是理论科学,教育哲学是价值取向的指导,实践教育学则是教育行为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分析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三者之间的差异性和想通性,论证三大理论保持相对独立、相互包容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实践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 A [
期刊
[摘 要]当下,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且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在这种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广阔的视域、先进的理念和前瞻的思维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明确树立德行培养人才的任务目标,聚焦着力点、找准切入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三方面上下功夫,全力建构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不断促进德育教育大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理论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赵鼎新认为,社会运动的研究有变迁、结构、话语三大视角。其中变迁视角源于涂尔干《自杀论》,其理论核心是社会规范与基于社会规范的人的情感。亨廷顿、雷恩、格尔基于此视角发展了自己的社会运动理论,沃尔夫、古德斯通则对涂尔干视角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但基于此视角的研究需要注意社会变迁的作用机制和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适当引入不同情况的差异性分析,避免理论的过度应用。  [关键词]社会运动;变迁;涂尔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