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amyaay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阅读”这个流行的词在目前使用的频率极高,因而,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格外重视,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课堂操作上,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和辨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至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误区
  把“个性化”理解为“自由化”,过分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倾向,过分演绎“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想学那部分就学那部分”,以至课堂上显得随意,散漫,忽略了教学目标。一篇课文,很多学生都只学习了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对其他内容知之甚少,一堂课下来,学生茫然,不知道究竟应该学些什么。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说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更没有实现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不能灵活应对课堂上的“生成”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点、生活经验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是多层面的,可是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教师往往不知所措。如,一位教师教学《路旁的橡树》一课,当教师问“设计是不能改的,树也不能砍,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说:“这个办法要是好的话,工程师早就想到了,看来这个办法也不好。”这样,教师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答案。在这个课例中,学生所说的“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与教师预设的“改道”不同,教师缺乏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不能灵活地应对学生的生成信息。在许多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教师把主要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为了完成课堂上的板书,千方百计诱导学生说出教师预设好的答案。学生答对了,教师就板书;答不对,就不予理睬,继续让别的学生回答,直到答对为止;有时甚至是学生答对了意思,但与预设答案的字词不一致,教师就要“循循善诱”,直到学生说出他希望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费力地去猜教师心中的答案,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其实,这仍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推行个性化阅读,其本意就是不想让缤纷多彩的文本衍化为千人一腔的结论。
  三、问题“多”而不“精”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然而,许多教师片面追求“繁华”,问题层出不穷,而许多问题,学生根本不用思索就会回答,这种毫无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相反,问题一多,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大大减少,整个课堂表面看似繁华,却缺乏了对语言文字的吟咏品味。由此可见,课堂上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要在文章的关键处设疑,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设疑,设疑还要巧妙,要引发学生思考回答的兴趣,要少而精,引发学生思考,再组织学生讨论,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切忌笼统地提出一些大而空洞的问题,让学生无从思考,更别说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了。
  四、过分强调读的作用,忽视教师的引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课标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就应该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教师就应完全放手,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就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质疑,然后再读解疑,接着分小组读,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这显然是错误的。由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尚不成熟,所以很多学生难以触及到文章深层的内容和灵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的一篇演讲,里面有一句极为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激情是一种激昂的情绪,是一种冲动的感情,它使情感炽热化。教学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有了激情,学生的
期刊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  目前,学生的作文不尽人意,许多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为难情绪严重。即使硬着头皮写了,作文也是千人一腔,万人一面,极少有创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教师就给学生设置了许多“清规戒律”,要求形式上应怎样怎样;内容上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话应该这样说;道理该那样讲,等等。这些要求就像一道道绳索,将学生牢牢捆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期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先生的聊斋门联,写下这句名句的作者生平不详,但是他却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绝句,其中蕴涵着大家都可以理解的箴言和道理,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用毅力和坚持去完成它,胜利必然会属于我们。作为一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若我们破釜沉舟,付出了该有的努力,那我们就能获得应有的好结果,这是
期刊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朗读,然而,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如今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而变得过分功利。从高一入手,语文课堂就重讲轻读,课上学案,课下练习,而“读”这一重要环节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变成最奢侈的事情,原本生动的语文课堂被讲解、做题充溢,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一、高中语文学情分析  1.教师放弃朗读教学,取而代之以知识讲解。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期刊
一、找“亮点”,多鼓励,因势利导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闪光点就是施教的支点。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以此作为转化的“起步点”。一旦发现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要像春不吝啬风、夏不吝啬雨那样,不时地夸奖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
期刊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于教育又改变着教育的今天,怎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探索课题。笔者就此作些研究与探索,望各位专家与同行不吝赐教。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感受性、新颖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民俗文化是人类世代相传的智慧宝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起着积极的榜样作用。  一、时代迫切的需要  1、 小学生道德现状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自私自利,不尊重父母,顶撞老师,满口脏话等等,造成青少年犯罪案件多发。  2、应试教育对少年道德教育的忽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教育部门仍然以分取人
期刊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话第一次是在哪儿看到的已经记不得,又到底是谁的原创更无从得知。相信读过这句话的人心中都会生出几许暖意,像是对某个远去故人的祝福,又好似对所爱之人一声温和的叮咛。仿佛只要对方幸福,那么这个世界从此就不再下雨,只有晴天。  一个如此美丽、聪慧的女子,一个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男子仰慕了一生的极致的女子。读她的诗,人们会
期刊
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从农村初中教育工作的一些现状来看,当前农村的一些初中学校“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现象有所回潮。很多学校普遍淡化德育工作,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针对这一现象,怎样抓好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
期刊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的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的优势,探讨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导、学”机制中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