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知识传授、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已无法解答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问题。我们必须在观念、内容、方式上更新,改善教育的环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问题更应得到更有力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学校的一个大难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学校的一个大难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我校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监护和关爱,留守儿童孩子自身健康成长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问题。调查走访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超过半数以上都比较困难。他们父母大多数是居住在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生产资源相对不充足,个人无一技之长,家庭收入不高,生活比较拮据。
二是教育问题。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0—6周岁学前儿童约65%是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由于老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差异和对年幼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这些孩子渐渐形成了一种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三是行为问题。调查发现隔代的祖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任,缺乏严厉的束缚管教。留守儿童的行为也因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养成任性反叛、不服管教的性格。留守儿童辨别是非能力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习,甚至犯罪。
四是心理问题。调查发现只有8—11%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由于父母长年外出打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之间交往机会减少,缺乏必要的沟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承受着空虚、失落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出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个别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
五是性格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交给他人临时监护,临时监护人指负责吃、穿,不善于或无力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随意的性格。
六是学业问题。由于大部分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这个意识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在家得不到有效地监督与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地,临时监护人往往是重看护轻教育。甚至对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少年儿童本身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占调查总数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问题更应得到更有力的关注。种种迹象表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权益保护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就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一些论述。
首先要引导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养育观念
完善监护制度,提高监护人认识是现实需要。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养育子女不单单是满足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让子女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政府部门出台举措创造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将劳动力留在家乡留在子女身边,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的局面,有助于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其次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学习理想
如今,各教育层面都在严格杜绝学生辍学现象,但厌学、逃学无法通过制度去扭转。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身处其中每个留守儿童都爱上学习,对学校、家庭而言都是个挑战。社会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关爱,通过联系帮扶和走访慰问,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拥抱美好生活的梦想。
再次以活动为载体,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一是开展谈心活动。班主任应建立时间不论长短式的每天必谈、遇事必谈制度;各任课老师也要结合孩子学习情况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全体教师要用爱心呵护他们,疏导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就是父母。
二是组织开展与留守学生手拉手“五个一”互助活动,即要求家庭情况、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留守儿童交一个朋友、写一封信、赠一本书、互访一次、共同学会一样自护本领等,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以消除留守学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第三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因其家庭无法给予有效的保护,自身又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缺少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易出现人身安全问题。
安全事故引发悲剧后,再来关注已晚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和监督,在心理和行为上极易产生消极情绪,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受社会人员引诱吸毒甚至触犯刑法,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刻不容缓,学会保护好自己,才能健康成长。
最后完善学校教育,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和档案制度,构建学校监护网。
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学生四个方面的基本信息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是“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心中有数;二是留守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中有数;三是留守学生的病史状况心中有数;四是留守学生第二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心中有数。
结束语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需要学生的配合,家庭的教育也需要孩子的支持,当学校、学生、家庭三者从主观到客观、从交流渠道到合作意识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时,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将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谢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9-01
[2]青永红周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1
广东省兴宁市刁坊学校 罗俊霖
关键词: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学校的一个大难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我校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监护和关爱,留守儿童孩子自身健康成长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问题。调查走访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超过半数以上都比较困难。他们父母大多数是居住在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生产资源相对不充足,个人无一技之长,家庭收入不高,生活比较拮据。
二是教育问题。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0—6周岁学前儿童约65%是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由于老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差异和对年幼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这些孩子渐渐形成了一种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三是行为问题。调查发现隔代的祖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任,缺乏严厉的束缚管教。留守儿童的行为也因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养成任性反叛、不服管教的性格。留守儿童辨别是非能力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习,甚至犯罪。
四是心理问题。调查发现只有8—11%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由于父母长年外出打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之间交往机会减少,缺乏必要的沟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承受着空虚、失落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出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个别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
五是性格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交给他人临时监护,临时监护人指负责吃、穿,不善于或无力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随意的性格。
六是学业问题。由于大部分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这个意识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在家得不到有效地监督与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地,临时监护人往往是重看护轻教育。甚至对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少年儿童本身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占调查总数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问题更应得到更有力的关注。种种迹象表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权益保护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就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一些论述。
首先要引导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养育观念
完善监护制度,提高监护人认识是现实需要。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养育子女不单单是满足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让子女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政府部门出台举措创造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将劳动力留在家乡留在子女身边,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的局面,有助于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其次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学习理想
如今,各教育层面都在严格杜绝学生辍学现象,但厌学、逃学无法通过制度去扭转。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身处其中每个留守儿童都爱上学习,对学校、家庭而言都是个挑战。社会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关爱,通过联系帮扶和走访慰问,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拥抱美好生活的梦想。
再次以活动为载体,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一是开展谈心活动。班主任应建立时间不论长短式的每天必谈、遇事必谈制度;各任课老师也要结合孩子学习情况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全体教师要用爱心呵护他们,疏导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就是父母。
二是组织开展与留守学生手拉手“五个一”互助活动,即要求家庭情况、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留守儿童交一个朋友、写一封信、赠一本书、互访一次、共同学会一样自护本领等,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以消除留守学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第三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因其家庭无法给予有效的保护,自身又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缺少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易出现人身安全问题。
安全事故引发悲剧后,再来关注已晚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和监督,在心理和行为上极易产生消极情绪,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受社会人员引诱吸毒甚至触犯刑法,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刻不容缓,学会保护好自己,才能健康成长。
最后完善学校教育,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和档案制度,构建学校监护网。
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学生四个方面的基本信息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是“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心中有数;二是留守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中有数;三是留守学生的病史状况心中有数;四是留守学生第二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心中有数。
结束语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需要学生的配合,家庭的教育也需要孩子的支持,当学校、学生、家庭三者从主观到客观、从交流渠道到合作意识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时,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将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谢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9-01
[2]青永红周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1
广东省兴宁市刁坊学校 罗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