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o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矛盾多发,利益分化的转型时期背景下,如何在认识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研究探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深刻剖析事件的内在机理,并结合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以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分析探究的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分化,价值观多元化,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群体性事件频发,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认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深刻剖析事件的内在机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对群体性事件,是需要不断思考的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一、群体性事件涵义和特征
  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某些利益相同或相近的群众和个别团体、组织,当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采取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等方式,要求按照本方意愿解决问题的非法集体活动。①
  二、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一)群体性
  群体性事件都是由某类或某些群体制造和参与的,群体性是群体性事件内在包含的最显著的特征。目前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众多,涉及行业广泛,主体成分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组织性
  一般来说,群体性事件是自发形成的,但是现在群体性事件已经改变过去组织化程度低的状态,逐步向组织化程度高的方向发展。许多群体性事件都经过一定的酝酿过程,并且内部分工明确,目标清楚,行动协调,计划性和步骤性越来越强,具有很强的组织性。
  (三)复杂性
  1.参与主体的复杂性。近年来,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来自各种职业、不同身份的群体。不仅有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甚至还包括一些机关干部。群体性事件已经涉及到城市、农村、学校、企业等多个领域,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2.利益矛盾的复杂性。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的真正表现是利益矛盾的复杂性。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利益分配不均,两极分化严重,各种矛盾交织,正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深刻原因,其背后真正的动机也是源于利益矛盾的考虑。
  二、群体性事件过程中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对
  对群体性事件首先要牢固树立信息为先、积极预防的思想,努力把其消化在酝酿之时和萌芽状态。其次要划分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应对和处理。
  (一) 群体性事件的起始阶段
  群体性事件在起始阶段,多数参与者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尚未组成合力,只是一些松散的群体,采取较为平和的表现方式,对抗性不强,处理起来较为容易。在此阶段,司法机关要提前介入,妥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
  1.把握好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只是为了表达某种诉求,而采取了不合理的方式。一些群众错误认为法不责众,采取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可以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乃至引发犯罪,说明从整体上,参与者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法律知识还比较缺乏。因此,为妥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要积极耐心地讲解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示利害关系,积极正视矛盾,主动地化解矛盾,以最大限度地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事态扩大素。
  2.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做好侦查监督工作。对群体性事件要趁早介入,以便抓住先机,争取主动,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对事态的判断和驾驭要果断,快速展开,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同时,要做好侦查监督工作。对于有可能涉及犯罪的行为和人员,要时刻关注,防止事态扩大。此外,也要收集相关的证据,做到不枉不纵,确实充分。将贯彻从宽或者从严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建立在事实与证据的基础上,这也正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内在的要求。
  (二)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阶段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既要对其发生有预防的措施,更要对其发展讲究处理的策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无疑是刑事法律视角下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性处理,对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阶段中何时该宽,何时当严,如何做到宽严相济,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的难题,应予以分别剖析。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阶段,区别而言,可以分为两种趋向。
  1.群体性事件趋向恶化阶段。群体性事件发展到这一阶段,部分群众情绪激动,非理性因素逐渐增长,采取各种极端行为发泄不满情绪,常常对国家的交通秩序、治安秩序、法制秩序产生冲击和破坏。此时的群体性事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甚至有的已经转为打砸抢烧的恶性事件,社会影响大,处理难度大。
  在此阶段,司法机关既要从快从严,阶段性定罪处罚;又要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群体性事件只是一种非法集体活动,并不是所有参与者和其一切行为都涉及犯罪,因此必须区分对待。越是在群体性事件恶化阶段越是要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不一味地退让,也不盲目过激行动,既不允许少数敌对分子无理取闹,践踏法律,也不能一概打击,激化矛盾。要依法办案,遵守刑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不能片面追求从宽或从严,放弃法律底线。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集中人力、物力把打击的方向对准主要犯罪者,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群体性事件趋向缓和阶段。表面上看,事件趋向缓和是一种平息的迹象,可以放松警惕。实际上这个阶段极其关键和重要,处理得当事件将会得以平息,处理不当,事件将会转而升级恶化。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矛盾表现,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如果一味强调从重从快打击,而不针对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会加剧社会的对抗因素,这与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悖。②在此阶段,要善于发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感召力,既要充分运用刑罚手段与严重刑事犯罪斗争,还要落实刑罚的教育挽救功能;既要维护社会稳定安全,还要稳定群众心理情绪。对绝大多数参与的群众,无论是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都要坚持说服教育,使其尽快明白自己的错误,并终止其非法行为,使此事件能够得以解决而不留后患。   (三)群体性事件的平息阶段
  群体性事件的平息并不代表整个事件的结束,群体性事件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也就决定了对群体性事件的后续处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披露事实真相,打击非法传播信息行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群体性事件虽然平息,但由此造成的群众心理状态失衡以及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仍然存在。因此,司法机关一方面必须及时披露事实真相,揭露谣言,控制信息的混乱传播,正确地引导公众的注意力,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对于非法传播信息者,应该时刻关注,依法彻查,从严从快处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的一面,做到态度坚决,措施果断,充分动用法律手段予以控制和打击。
  2.做好善后工作,构建有效的协调处理机制。在利益被侵害后,个人无法找到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这是群体事件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如果建立公平畅达的正式利益表达渠道,人们就会以理性、合法的形 式表达利益需求,社会矛盾可能在相对理智的状态下通过法 律程序解决,而不至于演化为激烈的社会对抗。③目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大部分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司法机关在群体性事件平息阶段要弄清事件爆发的原因,尊重和保障群众利益表达的权利,及时解决利益矛盾。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
  结语
  应对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和策略的多样性。同时,要把握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规律,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社会创新管理,尊重群众表达利益的权利,努力化解矛盾,坚持团结大多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的原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注释:
  ①韩金贵:“浅谈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性质及处置方略”,载《公安研究》,1998年5月,第132页。
  ② 储槐植、赵合理:“构建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实现”,载《法学杂志——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专题研究》。
  ③ 参见朱志刚、李腊生:“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及对策分析”,《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1月,第4卷,第11期。
  参考文献:
  [1]孙学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肖扬.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李一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J].中州学刊.2002(5).
  [5]杨瑞清.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中,也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生活的反应,从劳动中生活上去发现生动的画面。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
期刊
群众举报是查处职务犯罪线索的重要来源,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与公众的社会监督相互配合的有效形式。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举报,一批又一批腐败分子落马,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群众的举报。举报中心真正起到了检察机关倾听群众呼声,打击贪渎犯罪的桥梁和窗口作用。  一、控申举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举报宣传运动式,大多集中于举报宣传周搞突击。举报宣传不能常态化,经常化,基层群众
期刊
Abstract:The term critical thinking was mentioned several years ago, but the frontline university teachers only have some vague ideas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Engl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职务犯罪逐渐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严重问题,严重的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党和政府的威信受到严重损害。尽管反腐败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关于职务犯罪的相关立法几经修改,刑罚之严厉程度有增无减,但是我国的职务犯罪非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现日渐蔓延的局势,对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职务犯罪预防的展开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预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犯罪预防的效果并不明显。职务犯罪
期刊
检察院办公室作为检察机关的综合协调部门,是承上启下、联系各方的枢纽,担负着后勤保障及维持机关正常运转的重大职责,办公室对促进基层检察院各项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抓好办公室工作,以适应检察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充分发挥办公室在检察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直是基层检察院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基本职能  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而作为基层检察机关的办
期刊
自去年5月汝州市检察院成立案件监督管理中心以来,狠抓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共评查各类案件卷宗973件,其中评出优秀案卷65件,不合格案卷3件。通过考评,使全院办案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办案时限平均缩短20%,涉检信访案件量下降70%,无发生错案和判决无罪案件,推动了全院工作健康发展。2012年公诉科荣获河南省检察系统优秀公诉团队、控告申诉科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示范窗口,驻看守所检察室被评
期刊
摘 要:在法治社会中,逮捕为打击犯罪提供程序保障,同时,逮捕作为最为严厉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适用不当容易侵犯人权。我国在逮捕适用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逮捕适用率偏高,羁押替代性措施在现实中的运用还不理想,不能完全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结合最新的刑诉法修正案,对逮捕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逮捕;适用;修正案;改革和完善  一、逮捕概述  根据《刑事诉
期刊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独有的,在预防、侦查和诉讼活动中针对发案单位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整改建设性意见。目前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等原则性的规定,从其性质来说,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为促进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结合执法办案,建议有关单位完善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正确实施法律法规,完善社
期刊
摘 要:我国反邪教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虽然成效显著,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社会矛盾较突出,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借机开展反动宣传,反邪教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检察工作也面临“无罪辩护”等新挑战,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反对邪教势力,打击邪教犯罪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当前邪教组织利用反动宣传蛊惑人心的活动态势,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途径,与各相关单位协调配合,打好新
期刊
鞍山铁西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把建立和构建公正廉洁执法的自律机制作为开展自身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切入点,增强了干警识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维护检察队伍的执法形象和公信力,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平稳、务实、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以廉政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建立自律预防机制  我院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自身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载体,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建设”主题教育活动,为推动自身预防工作奠定了良好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