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谁赢谁输?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两小儿辩日谁赢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是学生喜爱的课文。其原因在于可爱的童真童趣。因此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了此文,有的放在初中,有的放在小学高年级。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像多数教师那样,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文意。有几个同学朗读课文,有几个同学讲故事,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就和他们讨论是不是喜欢这两小儿、为什么喜欢这两小儿等。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喜欢。”有学生说:“这两小儿很可爱,他们辩论的问题也很有趣。”有学生说:“他们喜欢观察大自然。”也有学生说:“他们辩论时的语言很生动。”还有学生说:“课文里的孔子很谦虚。”
  快下课了,忽然,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举手提了一个问题:“这两小儿辩日,究竟谁赢了?”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因为我在备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是啊,两小儿辩日不正是两千年前一场经典的辩论赛吗?既然是辩论,就有个胜负输赢,那究竟是谁赢了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正当的问题。我立刻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价值。考虑到即将下课,我把这个问题作为课下思考题留给学生。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课下思考题。
  二、胜负相当——两小儿辩日的逻辑分析
  两小儿辩日究竟谁赢了?这个问题涉及评判辩论或辩论赛胜败的标准,那就是,辩论双方谁的论证性更强。换句话说,谁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更有支持力的理由或论据,谁对对方的观点给予了更有力的反驳。论证性的强弱,归根结底就是逻辑问题,因为论证是推理的应用。辩论的胜负与观点真伪是非没有必然的关系。即使是真实的、正确的观点,不能提出有支持力的理由,那也不能获胜,尽管那是遗憾的事情。
  要评判两小儿辩日究竟谁赢了,那就要分析双方的观点和各自的理由及其相互关系。第一个小儿的观点是:“日初出时去人近”(早晨的太阳比中午距离地面近),其理由是:“近者大而远者小”(近的事物看上去大,远的事物看上去小),“日初出时如伞盖”(太阳早晨看上去大)。第二个小儿的观点是:“日初出时去人远”(早晨的太阳比中午距离地面远),其理由是:“近者热而远者凉”(近的事物感觉热,远的事物感觉凉),“日初出时沧沧凉凉”(太阳早晨感觉凉)。两小儿的观点不可同真,因而需要辩论,可以辩论。两小儿的理由分别是一个常识,一个现象,均为共识。这是辩论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两小儿的论证性完全相当或者说相等:
  第一,各自的理由不能证明各自的观点。第一个小儿的推理是:近的事物看上去大,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所以早晨的太阳近。第二个小儿的推理是:远的事物感觉凉,早晨的太阳感觉凉,所以早晨的太阳远。两个推理均为无效推理。
  第二,各自的观点能够证伪或驳倒对方的观点。第一个小儿的推理是:远的事物看上去小,早晨的太阳看上去不小,所以早晨的太阳不远。第二个小儿的推理是:近的事物感觉热,早晨的太阳感觉不热,所以早晨的太阳不近。两个推理均为有效推理。
  三、逻辑分析联系汉语实际——《两小儿辩日》的教学策略
  两小儿辩日谁胜谁负的问题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然而两小儿辩日的逻辑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又很难理解,这是《两小儿辩日》的教学难点。我的教学策略是,联系汉语实际进行逻辑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既发展了思维,又学习了母语。
  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及其理由,在黑板上列出两个推理,问学生:他们的理由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这两个推理成立吗?问题集中了,他们在认真思考。有的点头;多数在摇头,但似乎不明白为什么不成立。
  为了使问题明朗化,我虚拟了一个推理:“看上去大的事物离得近,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所以早晨的太阳离得近。”学生们凭朴素的思维能力知道这个推理是成立的,但有学生指出,“看上去大的事物离得近”这个理由本身是错误的。
  我说:“问题就出在这里。第一个小儿把‘离的近的事物看上去大’和‘看上去大的事物离的近’这两句话混淆了。同学们请注意,在汉语中有的句子是不能随便倒过来说的。‘香蕉是水果’不能说成‘水果是香蕉’。‘水果水分多’不能说成‘水分多的是水果’。”有学生心领神会:“第二个小儿和第一个小儿犯了同样的错误。他把‘远的事物感觉凉’和‘感觉凉的事物离得远’两个句子混淆了。”
  两小儿的观点能驳倒对方的观点比较好理解。我用类比的方法引导他们思考。“水果的水分多,核桃的水分不多,所以核桃不是水果”推理成立。同样,“远的事物看上去小,早晨的太阳看上去不小,所以早晨的太阳不远”“近的事物感觉热,早晨的太阳感觉不热,所以早晨的太阳不近”这两个推理成立。
  四、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两小儿辩日》的难点已经解决,学生明白了两小儿各自的理由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却互相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因而胜负相当。
  然而,一旦学生理解了问题的实质,他们的思维就由此获得了飞跃。一位学生说:“既然两小儿的观点都错了,那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太阳早晨和中午与地面的距离大致相等。”不少学生在点头。我非常激动地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你们得出的这一结论竟然与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的常识一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知道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了,因为他没有现代科学的常识。”有一位学生说:“他说的好像不对。即使没有现代科学的常识,根据两小儿观点都错了不就可以决了吗?”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思考。并且告诉学生:“我们刚才的思考是逻辑分析,遗憾的是,两千多年前,我们国家还没有逻辑学的知识。孔子的不能决,其实是作者列子和那个时代的不能决。逻辑学是古希腊一位叫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家发明的。你们看,这逻辑学的知识多么重要,将来你们长大了,还要系统地学习逻辑。”
其他文献
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因素。那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会给教学效果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以《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将相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篇小学语文传统课文。我们先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对教师教学影响最大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本文解读和教学处理的建议。《教师教学用书》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本的,一
2017年11月30日,在“千课万人”全国小学低段统编本语文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上,笔者有幸聆听了深圳语文名师赵志祥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赵老师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他所创设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二年级的孩子们沉浸其中。课堂教学结束后,许多孩子依依不舍,不愿离开。  赵老师这堂课,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贯穿整堂课的“思辨性”。“思辨”一词,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一、村寨、家庭与求学  1. 村寨:习俗的桎梏  我出生在黔西南大山里一个由汉族和布依族组成的村寨。当地的传统观念是女孩子长大都要嫁出去,是帮别人养的,不用花太多的成本。所以在当地,读书是女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件事。我母亲说:“我家这孩子要读书。”村里的寨老①还讽刺挖苦:“这孩子如果能走出大山,我从手板心里面抠四两肉给你家烧汤喝。”很多人嘲笑:“一个女孩子跟着男孩上上下下背个书包像什么样子”……小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习”,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孩子的品格就有缺陷似的。可是我一向反对“刻苦学习”,反对“发愤读书”。更不用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看从古到今有关读书学习的种种说教,我终于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落后,乃至于文化文明的落后,很可能与中国人把读书学习当做苦事
只要一提起大草原,人们马上会联想起《敕勒歌》中的情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们对草原的认识,也正是从这首诗开始。那草原上,一派苍茫、单纯、壮阔,仿佛天地就在你眼前慢慢铺展开来。那么,敕勒川在哪儿?这是我们阅读诗歌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后世学者一直在寻找、定位敕勒川。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还原历史时空。这首诗最早见于史籍《北齐书》中。公元546年,东魏孝敬帝武定四年,那时北魏早已分
本期我们刊发安杨华老师对毋小利教授《(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一文的讨论文章,意在探讨中学阶段应该教给学生哪些议论文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议论文并写好议论文,以期引发大家对议论文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的关注和思考。希望能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个交流心得的平台,期待大家的分享和互动。  吴晗的《谈骨气》是在语文教育界争议颇大的经典篇目之一。徐江老师的文章《语文教学一例严重的集体性失误——实事求是精神在这
在中小学教师当中,李明新被公认为一位非常“超前”的人物。中师毕业的他,在北京小学工作刚四年就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刚32岁就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N005年,37岁的李明新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可以说,李明新是中小学教师中一位不折不扣的“明星”。  李明新的“超前”,究竟得益于什么?他到底有何等”神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一书,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在笔者看来,
台湾的小学生都少年老成、未老先衰吗?媒体说:“六年级生因为感受到台湾经济的变动与大陆崛起的双重压力而充满了财富焦虑感!针对‘结婚、生子、购屋、购车、百万存款’五大人生目标问卷的调查结果竟然是:将近40%的六年级生表示自己‘一样也没达成’!”民进党执政经济不景,民生凋敝,这是事实,但“六年级”的小学生,总不至于为“结婚、生子、购屋、购车、百万存款”焦虑吧?其实,这里的“六年级生”并非指小学六年级的学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着“变”之美。  随着“课标”的不断落实、“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语文教学研讨的文章再三强调,要改变授课方式,变课堂为学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教法倒也出现了不少,比如“以学生展示”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借鉴。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创立者,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与运用,似乎也没有
背“三、百、千”不必大张旗鼓    记者:在持续升温的国学热背景下,很多小孩子都在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王炳照:我不主张花那么大力气让孩子背那些东西。为什么呢?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  有人以为,孩子小的时候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早一点记,即使不懂,不理解,也能够背下来,保持很长时间不忘,将来慢慢理解了,有原来背的基础,可以帮助加深印象。但如果以后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