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没意思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习”,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孩子的品格就有缺陷似的。可是我一向反对“刻苦学习”,反对“发愤读书”。更不用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看从古到今有关读书学习的种种说教,我终于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落后,乃至于文化文明的落后,很可能与中国人把读书学习当做苦事有关。因为读书被当成了苦事,人们也就耽于玩乐,怕动脑筋,久而久之,愚昧落后的种子扎进灵魂深处。不知读者是否能同意我这种推测。
  功利的读书,也和“苦读”意识有关。因为读书被当做苦事,所以只能以利诱之。古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干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名利之外,还有色诱,全被作为交换的筹码,如果再和“学而优则仕”或“仕而优则学”的“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则读书不辍,如有十项全能,在社会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始有苦读之徒,上演“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活剧,不是把读书当做血淋淋的广告把戏,就是把它弄成了呆了巴几的时尚演出。
  我自己从来没有苦读过,也反对把读书当做苦事。我读书,是因为喜欢;而正因为喜欢,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苦”。我认为如果视勤读为“苦”,那简直是对书的侮辱、对学习的侮辱。我对这本书有兴趣,可以废寝忘食,废寝忘食是因为心中有乐,而非衣食不继或是精神失常。我十岁时一天看完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看完后发高烧。家人以为我是为了及时归还图书馆,抢着读完,劳累过度;其实不然,我只是太想知道人物的命运,太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与“苦读”全然无关。在我看来,如果把读书学习当做苦事,肯定学不好。我自幼至今,没有“苦读”的经历,我总把有书读当做幸运的事、有趣的事。特别是在农村插队期间,有时无意间得到一本破书,干活时我就盼着太阳能早点落山,那样收工后就可以在油灯下多读上几页。
  因为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因为太想知道事物的究竟,因为想要得道授业解惑,因而凭着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准备读的书,这些,都是你想要的东西,求仁得仁,何苦之有?
  钱理群教授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推荐理由:
  《论语》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第一句是它?后世儒家的发挥多如牛毛,总结加发挥就是:“学习”是孔子的第—人生,“悦乐”是孔子的第一人生标准。
  前有孔先生说学习是快乐的,后有吴先生说…苦读’没意思”。但不幸的是,苦读书、求名利的传统也同样悠久。太阳底下无新事。
  
  晏阳初是谁?
  
  一次,一家报纸的主任编辑来电话,说因为错了一个字,上级严厉批评,被骂得瘟头瘟脑,正在写检查。问他错了个什么字,是不是触及政冶敏感问题了,是不是多一字少一字把意思弄“反动”了。他说那倒不至于,说只是把“晏阳初”的“晏”全排成“宴会”的“宴”了。闻他是什么文章,是不是引用时用错了一字,他说,文章就是纪念晏阳初的,结果连大字标题都印成了“宴阳初”,文中几十处也全是“宴阳初”。我很震惊,说,岂有此理,教育报刊的编者竟连“晏阳初”三个字如何写都不知道,那一点也不冤枉,被骂两顿也是活该。编辑悲惨地喊道:可来稿上就是“宴阳初”啊!
  这种事让人啼笑皆非。我猜,是不是大家出席宴会多了,酒喝多了,于是“晏”“宴”不分了?
  把这家教育报的笑话说给同行听,有人不敢相信竟有此事,说果真有,那是得好好检查;另有一些同行则一脸茫然地问:“晏阳初是谁?”
  晏阳初,一个中国人的姓名。1943年他和爱因斯坦等一同被评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他活到101岁,联合国人士尊他为“平民教育之父”。
  但是在中国,很多人不知道晏阳初,这样的事实也显示了我们的国情。
  “教育家”这三个字,分量太重太重。我觉得如果随随便便就称人为教育家,是无知的表现,对教育事业也是一种轻慢。在我们中国的这一百年,配得上这三个字的,只有可数的几个人。
  所以必须知道晏阳初。
  
  推荐理由:
  “晏阳初是谁?”这个问题很尖锐。尖锐在哪儿?尖锐在于:第一。中国教育有没有忘记自身的一段重要历史?第二。还忘记了别的吗?第三,它这健忘的毛病是怎么得的?
其他文献
欣赏丰子恺的散文,应该抓住他作为一个著名漫画家和散文家的身份,借用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评述,从其漫画特色切入来欣赏其散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与绘画几乎历来就密不可分,以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丰子恺先生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一位画家,他“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叶圣陶《子恺的画·代序》)。具体地说,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单
在我市举行的中小学教师“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上,有几个选手都朗诵了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但对第二节的节拍划分不尽相同。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
在江西省小学习作教学优质课竞赛中,赣州市文清路小学黄隽老师执教的《小议——》以高分名列一等奖第一名。为便于表述,把这节课的主要过程还原如下:  (一)多媒体出示画面  画外音:这是刘明,这是李阳。放学了他们留在教室里要干什么?  (二)让学生概说画面意思  刘明贪玩不想写作业,又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花钱买李阳的作业抄,还不让李阳告诉别人。李阳为了攒钱买东西,借作业给刘明抄,还答应帮他隐瞒这件事。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一直为人诟病。原因有多个,但其中课文数量少,学生阅读量不足,常被人提及。  看看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也似乎确实如此。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整个学段总共180篇课文,真不算多。其他版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为此,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人员编写配套的语文读本,购买相应的课外读物,意在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众多论者谈及语文学习的秘诀,一致的意见也是“多读多写”。为此,特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著节选,他们是编者精心选择的片段,可以起到引读名著的作用,但还不够,对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原典更重要。  我在教学人教版必修四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书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金陵十二钗;但全班34人中竟然有23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林黛玉。看来,亟须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原典。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试图还原林黛玉真实面目的尝试: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
自2008年起,江苏省高考语文增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分值为40分的文科附加卷,其中15分是名著阅读题。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包括《红楼梦》《呐喊》《边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哈姆莱特》《女神》《家》等十多部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如今,江苏卷名著阅读的考查已坚持了十年,过程中褒贬不一。笔者觉得有必要从整本书阅读的视域来分析、思考江苏卷名著阅读试题。  《红楼梦》的考查试题,在江苏高考
【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以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基准,在初步感受张承志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感受张承志散文中浸润的精神魅力,达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义理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信念。  2.以特定的写作背景为基点,探讨并理解张承志“坚守”的含义。  【教学重
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因素。那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会给教学效果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以《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将相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篇小学语文传统课文。我们先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对教师教学影响最大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本文解读和教学处理的建议。《教师教学用书》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本的,一
2017年11月30日,在“千课万人”全国小学低段统编本语文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上,笔者有幸聆听了深圳语文名师赵志祥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赵老师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他所创设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二年级的孩子们沉浸其中。课堂教学结束后,许多孩子依依不舍,不愿离开。  赵老师这堂课,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贯穿整堂课的“思辨性”。“思辨”一词,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一、村寨、家庭与求学  1. 村寨:习俗的桎梏  我出生在黔西南大山里一个由汉族和布依族组成的村寨。当地的传统观念是女孩子长大都要嫁出去,是帮别人养的,不用花太多的成本。所以在当地,读书是女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件事。我母亲说:“我家这孩子要读书。”村里的寨老①还讽刺挖苦:“这孩子如果能走出大山,我从手板心里面抠四两肉给你家烧汤喝。”很多人嘲笑:“一个女孩子跟着男孩上上下下背个书包像什么样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