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突出主体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loverm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进入课堂,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但仍有不少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仍然没有牢固树立“以学为本,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仍然徘徊、逗留在“怎么教、如何教”的教法问题上(走的是传统路线),忽略或淡化了以学生“怎样学、如何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外,更多的还需要我们从操作层面引导教师把目光聚焦于学生。那么,如何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目光聚焦于学生呢?我的想法是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助学单”。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对“材”不了解,又怎会知道“如何施教”“施以什么样的教”呢?“助学单”是了解学生、把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凭借。它能有效促使教师真正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困惑、已知、未知……真正让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助学单”可以分三个环节设计。
  一、课前助学——掌握学情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或掌握一项新知之前,教师要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设计一份“助学单”。“助学单”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生基本能力、应知应会、文本含义、内涵外延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期了解学生在学习新课或掌握新知时产生的兴趣点或困惑点,从而为教师在“教学生怎样学、学什么”上把握教案设计。对学生已知已会内容淡化处理或不处理,对学生产生的困惑、不解或未知作重点设计,巧妙引导,使教案设计真正起到引领学生学懂、学会、会学的作用。
  二、课中助学——检测效应
  教师根据课前“助学单”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后,效果如何?需要执教者知道“他是否到了那里”(预期目标),而课中“助学单”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课中“助学单”的设计可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在学生提出的困惑点或未知处进行检测。在学生完成课中“助学单”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认知上表现出的不足及重点、难点理解上的“不给力”,教师再作适当点拨,以优化或加深学生对新课或新知的认识。当然,我们不必求全责备,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可以采用个别辅导与互帮互学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课后助学——迁移运用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管什么学科的课标都旗帜鲜明地指出,学生学会运用才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核心标志。因此,课后“助学单”的运用,要着重在知识的消化与运用上做足文章。例如,学习了一篇写人的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用学到的写人方法完成习作,并推荐阅读与文本有关联的课外读物;在掌握一种解题方法后,变换模式或换种表述让学生解答,并开展答题竞赛;等等。课后“助学单”的使用,能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奠定扎实基础。
  当然,将“助学单”运用于课前、课中及课后,必然会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学情,研究教材,研究学法,研究教法,必然会要求教师树立“以学为主,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必然会促进课堂教学的变与革,而这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无论怎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牢固确立“以学为主,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哲学理论认为:形式服从内容,内容需要适合的形式,任何内容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包装,而任何形式都必须有内容方法实体,没有适合内容的形式或形式极其一般,会影响内容的宣扬。从这个角度理解,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形式),如果缺乏核心内容(学生与文本,尤其是学生),那么教学环节(形式)也就毫无意义了。“助学单”的使用正是促使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将目光聚焦于学生,心中始終装着学生,以学促教,以学定教,真正把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教有所长、学有所得”的良性互动的教学。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万物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阅读之重要。语文作为一门集艺术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课内阅读必不可少,但真正的源泉却来自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它能有益地补充、辅助和激活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课
每年腊月二十四,除了要“掸尘扫房子”,挪威鼠米多一家所在的江南小镇还有个特别的风俗,就是到了这天晚上,一家人会聚集在一起,数数这一年赚到的钱,据说这样,钱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晚饭后,米爸、米妈说:“孩子们快来数数你们的钱吧!相信它也会变多的!”  米多赶紧抱出了自己的存钱罐,摇了摇“啦啦、啦啦……”好多钱啊!米多心里乐开了花:“如果有二十个硬币的话,就可以买到我最喜欢的小手枪了!”  姐姐米乐也
朗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开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很多课后练习的第一题都提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由此可见,读好课文是一年级学生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放在首位。  《比尾巴》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以儿歌的形式三问三答,向学生介绍了小动物尾巴的一些特点,语言朗朗上口
9月23日,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总结会在广州市珠岛宾馆隆重举行。会议总结了今年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工作,表彰在全省和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关单位、教练员和参赛选手,并部署了明年技能大赛的具体工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海、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代表颁奖,并做了重要讲话。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渗透在课后习题中。这些习题接近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如何利用好课后习题,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提升语文素养呢?  一、解读课后习题,明确编者意图  1.明晰编写特点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在体悟、鉴赏中进行动态性模仿。所谓基于教材的动态性模仿,就是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年龄特点、思维能力、发展可能性等,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生动地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有
教育部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实践,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进行口语表达实践  《乌塔》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盛新凤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没有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上纠缠,而是别出心裁,依据文本,创设情境引发了三次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独白体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诚然,当下社会是一个呼唤团结协作的社会,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学生就无法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还要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领悟升级和阅读技巧的有效提升,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一、梳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
《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经典课文,改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摹了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劳作和戏耍的欢乐生活。其中,“我”就是童年萧红的化身,而“园子”则包含着双重的意蕴:一种是属于记忆的“园子”,氤氲着童年的乐趣和“园子”的美学,是萧红对于童年生活的“生命的回望”;一种是属于感觉的“园子”,笼罩着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