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插叙”为例谈学生作文对课文的借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23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但如何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教师的做法却千差万别。下文姑且以插叙为例论述。插叙,作为叙述顺序之一,我们常用。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果教师抓得准,导得好,看似小小的插叙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元遗山云:“文章当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明董其昌也说:“文章之妙,全在转处。转则不穷,转则不板。”
  一、插叙往事,避免平铺直叙
  以《羚羊木雕》为例,在“我”被父母的接连逼问之后,紧接着插叙了一件往事:某次体育课上“我”和万芳交换了裤子,导致她被妈妈责罚。这也说明“我”和万芳的友谊是有时间沉淀和感情基础的,“我”送羚羊木雕给她,似乎有着一定的可行性,是值得的。插叙“换裤子”事件,这说明在孩子心中,纯真友情重于物质利益,更深刻地批评了父母“重利轻义”的思想。
  这一段插叙,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感情和主旨。如果没有这些插叙,“我”和万芳友情的分量似乎看不出来,“我”送羚羊木雕的举动也就难以令人明白。
  但在现实的学生作文中,太多的习作是平铺直叙,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没有任何较为生动的描写,没有任何的修辞渲染,没有任何的润色联想。学生不知道怎样连缀成文。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借鉴课文的一些写法,在“怎么写”的方面,学生也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心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或以为大作家写作,可无须组织,纯任机缘,变成妙文。其实不然。……作文的必须组织,正同作事的必须筹划一样。”
  让学生作文时学习用插叙,避免平铺直叙,是可行的,也许是有效的,正如《羚羊木雕》,“我”为什么要把那么贵重的礼物送给万芳呢?情感基础是什么呢?有了文中的插叙,交待了两人不一般的情谊,更突出了万芳的看重情感的特点。而有位学生写《今天我很高兴》,写的是他被班主任罚扫地,地扫得很干净,他被表扬,同学赞扬他,很高兴。这里似乎有点交待不清楚:为什么被罚?如果能用到插叙,这个问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此处的插叙,能避免行文上“犯错、被罚、被表扬”这样平铺直叙的写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们叙述意见事情,须用剪裁的功夫。”“对于切取来的一段时间的各部分,也不必平等看待。我们叙述事务变化、经过,目地在于把特点传出。”学生写作,往往不懂得将“有特点”的细节、材料、生活情境再现,也谈不上如何变化,只能将事情原原本本交代出来,没有描写,没有润色,没有转合,虽有经过,极为简单。这样平铺直叙,索然寡味。如果能学点插叙,稍做改动,增添了文章的层次和曲折,甚至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期待,岂不更妙?
  二、闪回穿插,丰富文章内容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林海音先生巧妙地运用了明线和暗线交织、结构上闪回穿插的写法。明线是:“我”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相关的内容有:“我”即将参加,典礼就要开始,典礼进行,典礼完毕,回家后得知父亲病逝。暗线是爸爸爱花,相关的内容有:床前叮嘱、赖床被罚、种花护花、要“我“闯练等。这种明暗交织的写法,使文章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让“我”生活的舞台更加宽广,也让父亲的形象在众多事例的描述中,清晰和生动起来,他那样的爱“我”,那样地爱花,他对生命是何等的依恋和不舍,但无情的病魔,却过早地让“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种闪回穿插的结构,也让“小音子”在现实和回忆的双重磨练下,渐渐“长大”,她知道了生活的艰辛,过早地承受“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生活的沉重和无奈。读罢全文,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课文延续着“哀而不伤”的文学传统。
  整篇文章对插叙的运用,既大胆,又巧妙,看似复杂,实则简单,表面无序,实则环环相扣,没有相当娴熟的笔力,是难以把握的。
  学生习作中,往往内容单薄贫乏,“写不下去”、“写不长”等情况时有发生。
  学生习作内容,属于“写什么”的问题。没东西写,内容贫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维特征和积累等原因,也有训练方法和指导等问题。就写一篇几百字的记叙文来说,事情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高潮、精彩之处在哪?重点详写的内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倒错的叙述,无非是淘汰闲文,显出特色的一种方法。”要丰富文章内容,材料要充实,思维要灵敏,由此及彼,如何过渡,如何丰富细节,抓住有特色的生活镜头,扩充内容,既要丰富,还得统一。重点详写的内容,能真正去掉“闲文”,突出自身选材的特点,并通过相应的描述,体现中心主旨。这其中,插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闪回穿插,明暗交织,错落有致,摇曳生姿。叶老曾说过:“按照事的先后次序叙事,那是常规。为着需要,有时候常规不能适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插叙”,也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
  三、层层推进,调整习作思路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插叙的运用也可谓浑然天成,并且达到了层层推进、步步惊心的效果。
  文章首先交代了曹操在进退维谷之时,在杨修识破“鸡肋”之意,借杨修“蛊惑军心”之名,杀了杨修,再接着写曹操为了收买人心,假装厚葬杨修之前,文章插叙了曹操和杨修之间的六件往事,这些事,情节上可谓层层推进,效果上真是步步惊心:
  杨修所做的事情是:识门阔、分食酥、揭穿梦中杀人、告密、助植出城、助植答教。曹操的态度是:甚忌之,心恶之,愈忌之,愈恶之,大怒,已有杀修之心……杨修“恃才放旷”,在曹操面前屡屡上演“明白人”的闹剧,曹操在杨修面前,几乎成了“透明人”,几乎没有隐私和秘密可言,特别是杨修在参与曹氏集团继承人争夺战之后,其悲剧已无法避免,但可悲的是,杨修不懂得收敛,读者看了也会心惊:杨修怎么了?这样下去只有一个“死”字在等着他啊!
  在本文中,插叙的巧妙之处,让文章浑然一体,人们说:长篇看结构,短篇看语言,以《杨修之死》为例,果不虚言!
  我们都知道,作文是全新的创作过程,最怕是思维僵化,写作思路一成不变。在实际习作中,有的学生从来或很少主动求变,去改变自己的习作思路,不管什么文章,不管什么材料,也不管什么类型,一叙到底,从开头到结尾,四平八稳,规规矩矩。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写成“直头布袋”。按常规讲,顺叙的确是娓娓道来,各种要素、情节随之铺开;倒叙则把结果先摆出来,然后讲经过;插叙是交代某些重要的原因,再接着叙述下去。这几种叙述顺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
  四、强烈对比,增强艺术感染
  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插叙的运用,很好地起到了对比强烈,发人深省的作用:在闰土来“我”家要香炉灶台时,“我”想起过去的故乡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而现在“故乡”的情景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二十多年过去了,“故乡”没有越变越好,而是越来越萧条死寂。
  而人物的对比,也是在插叙中完成的,更加的令人感叹唏嘘。过去的闰土(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而现在的中年闰土是什么样呢?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老爷!……”
  过去的闰土,是那样的充满活力、敏捷可爱、没有拘束,现在的闰土,是如此的贫穷潦倒、麻木落后。两相对比之下,读者不禁会问:是什么原因让闰土变成这样?沦落到如此地步?这种发人深省的艺术感染力,恰恰是借助了插叙这种看似普通的叙述方式。在今昔故乡的对比中,在今昔闰土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到插叙所起到的交代、對比、串联等作用。方法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用与否。看似普通的插叙,真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种对比手法,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完全可以学会利用,以充实文章内容,比如自己和自己的对比,自己和他人的对比,他人和他人的对比,家庭和学校和家庭的对比,今昔的对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抓住插叙,为阅读和写作增效,既有典范的课文篇目作为示范,又有名家的具体运用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如何教会学生。进一步说,如何用好教材的例子,也是很值得挖掘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其他文献
阅读可以使人增加知识水平,也可以使人在视野方面得到升华,志向也能受到熏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引导学生阅读自然能使其变得有理想,同时也能使他们博古通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但是阅读不是机械简单的读书,而是正确有方向的、个性化的阅读,所以也应该注意一些阅读的策略。  高中学生从小就在阅读,掌握了不少阅读的技巧。他们知道阅读对自己有很多好处,同时也表现出异于常
期刊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完成“阅读与鉴赏”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精彩纷呈的语言,感受深奥厚重的思想,领略艺术魅力,并发展丰富想象力和深刻的审美力。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教学教会学生读什么,不同类型材料如何读,如何在阅读中感悟等。但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不足:阅读教学徒有其表,空有口号,阅读教学有效性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
期刊
一、在强化对学生的赏析教学中引导他们体会美感和情感  很多教师认为文章美感和情感的描写表达都是虚的,与语文考试的关系和作用都不大,把精力和重点放到这个上面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或者有意忽略,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教会学生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基于文章结构的自然段划分、段落大意提炼、修辞写作手法的运用,而且应当让学生们充分地体会和感知文章中
期刊
栀子花开了,高考跟着来了。高考一来,玫玫一年里最烂漫的时节也就到了。  其实,玫玫每天都是绽放着的,她没有理由不绽放。上帝青睐玫玫,把女孩子们最想拥有的东西都给了玫玫:苗条灵动的身材,莹白如玉的肤色,丝般柔顺的长发,最妙的是那一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  女孩子出众就引人注目。在玫玫上高中时,她们班有一个富家子弟,在绝大数中国人还在为丢失一辆自行车而伤心的时候,他已开着私家车满世界的跑了。也许是一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通过积极高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小学生产生阅读思考,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重要话题。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和状况,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语言信息输出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非常被动,学生
期刊
1 东一食堂的豆浆    昨天我去东一食堂  那里的豆浆真便宜啊  五毛一大杯  我用随身的大茶杯打了满满一杯  才一块钱  喝着热豆浆,我打起了小算盘  学子餐厅的豆浆  一块钱一杯  东二食堂的  一块五一杯  沁园春的更贵  两块呢  而我在沁园春喝得最多  他们总是说自己的豆浆全校无敌  昨天我才知道  东一食堂的豆浆  味道一样的好,价格也更公道  我开始为从不来东一而懊悔  为以前没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它在提升学生的语文鉴赏水平,涵养学生心灵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戏剧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文体,其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美丑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度凝练而又意味丰富的语言,为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以及审美情感角
期刊
一、詩歌阅读教学中的“留白”  诗歌阅读教学中的“留白”需要教师通过对诗歌中的“留白”进行深入挖掘,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尽可能多地向学生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歌,进而明确其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意蕴与思想感情,最终获得丰富的审美与阅读体验[1]。以《沁园春·雪》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国冬天的美景,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天地茫茫的
期刊
边城——茶峒,景、物、人、情融为一体,是作者沈从文精心营造的“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作者诗一般的氛围中呈现出美丽、清新、谐和的光辉。让我带你走进《边城》,采撷边城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自然界蕴含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意神韵。边城里的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不仅如此,作者还用他神奇的笔,使人物的情感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我们一起来欣赏边城里的儿女情长
期刊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它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其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选准写作视角是关键。独到的角度能让学生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能够从“引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