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建模打造精品句段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iddm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多读书,这话是有道理的。读写应该结合,读是吸收,是积累思想内容和学习写作上的技法;写是输出,是在实践中运用写作技法来表情达意。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读过的文章也不少,还背过很多古诗词,也记得一些名人名句,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一遇到作文就觉得“读书没几卷,不知怎下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读写脱节。
  议论文是高考备考的重要文体,那么议论文读写如何结合?有效的做法是思维建模。
  美国教育专家戴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在他的著作《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Modeing with technology: mindtools for conceptual change》)中指出:“思维建模通过思维建模工具帮助学习者具化内部的认知概念模型,促使学习者在建模的过程中积极地调整与修改自我的概念模型结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认知呈现,帮助学习者丰富和拓展内部的认知概念模型的意义。”由此可知,思维建模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和方法将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
  任何好的表达,包括句子、语段,都是有思维模型的。建模,就是为了吸收并运用。一个好的句子或语段,是以思想为核心,情感为驱动,外化为词语、修辞、句式……这种外化,就可以提炼出思维模型。我们通过精读,分析、理解、体会、吸收、高度浓缩,建立模型。借助思维模型,我们以自己的思想为核心、情感为驱动,也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我们借助的,只是思维模型,语言、思想和情感都是我们自己的。
  一、句子思维建模方法及训练
  1.建模示例
  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分析:曾经的一国之君,如今的阶下囚徒,看到春天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被囚禁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用“……何时了”句式,表达希望这种不好的日子早点结束的愿望。
  思维模型:“……何时了?”对不好或不喜欢的事物希望它早点结束。
  根据这个思维模型可以创建自己需要的句子。
  创建句子:
  (1)观点 何时了:冤冤相报何时了?酒桌陋习何时了?性别偏见何时了?
  (2)事件陈述 何时了:大学裸贷何时了?明星偷税何时了?高铁占座何时了?
  (3)情景呈现 何时了:“到此一游”何时了?阴雨绵绵何时了?
  2.牛刀小试
  参照上面的方法,分析下面的一句话,提炼出思维模型,并根据这个思维模型创建一个句子。
  金銮殿不露声色的檐角,已勾勒出风波亭的雏形。(《《岳飞》李松涛)
  分析:金銮殿的密谋,早已预设风波亭的惨剧。前一句为形象化表述,为“因”;后一句为形象化表述,为“果”。
  思维模型:“……不露声色的……,已勾勒出……的雏形。”形象化表述因果联系。
  根据这个思维模型创建句子。
  创建句子:
  (1)互联网顺风车平台不露声色的社交标签,已勾勒出滴滴惨案的雏形。
  (2)同学不露声色的冷眼,已勾勒出她被无情欺凌的雏形。
  (3)天皇府里(关东军驻地)不露声色的檐角(帐篷),已勾勒出柳条湖事件的雛形。
  (4)南湖游船不露声色的水波,已勾勒出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雏形。
  3.大显身手
  请你自己找一个句子,分析并提取出思维模型,并根据这个思维模型创建句子。
  参考答案:
  (1)如果功利的实用主义弥散开去,难免会成为侵蚀正确价值观的毒雾。(《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李长虹)
  思维模型:“如果……(坏事物)弥散开去,难免会成为侵蚀……(好事物)毒雾。”
  创建句子:如果暗箱操作、上下其手的风气弥散开去,难免会成为侵蚀社会公平的毒雾。
  (2)同情有点像咖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同情的罪》茨威格)
  思维模型:……有点像咖啡,它起初对于……确是最有效……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
  创建句子:借鉴有点像咖啡,它起初对于发展学习确是最有效的、最速成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将借鉴演化为抄袭,被借鉴禁锢思维,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欧阳修)
  思维模型:……,虽曰……,岂非……哉!
  创建句子:滴滴惨案,虽曰司机之恶,岂非企业之责哉!
  (4)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既是科学素养问题,也跟社会心理有关。“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谣言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被辟谣的信息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民日报《让老年人远离网络谣言》)
  思维模型:……在……的扩散,既是……问题,也跟……有关。……的认知取向、……的……,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创建句子:戾气在社会上的扩散,既是道德修养问题,也跟社会心理有关。“以我为中心”的认知取向、“责任不在我”的自我安慰,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戾气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被革除的陋习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5)友谊也像零存整取的银行。若你平时不补充情感进去,一旦需要朋友的支援渡过难关时,才发现存单上一片空白。——毕淑敏
  思维模型:……像零存整取的银行。若你平时不补充……,一旦需要……,才发现存单上一片空白。   创建句子:语文素养也像零存整取的银行。若你平时不补充知识进去,一旦需要运用时,才发现存单上一片空白。
  二、议论文主体论证段建模方法及训练
  论证一个观点是有程序的。构建一个好的论证段,要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操作程序、方法,按照这个程序、方法去写作,可减少构思的时间,如同优秀建筑家心中储存建筑模型一样,学生也应事先熟悉并掌握段落思维模型。
  1.建模示例
  (1)例段呈现
  超常付出才会有超常成就(观点句)。任何耀眼的成功,都源自不懈努力(阐释句)。孙杨骄人的成就,绝非偶然。他经历着常人无法承受的魔鬼训练,游着上万米的路程,不断提高着动作技术。那块疲劳性骨折的跖骨,那双肿胀发红的双眼,那根指纹被冲刷的拇指,那滴与水混合的泪液,终于换来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的冠军奖牌(材料句)。金牌的铸造需要的是一个模板,而那模板,便是超常的付出(分析句,比喻分析法)。“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分析句,引用分析法)。人生的箭,只有搭上“努力”这张弓,以“奋斗”为弦,才能射中“成功”的靶(结论句)。
  (2)分析
  主体论证段一般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观点句——提出论点(一个陈述句,观点要鲜明,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阐释句——阐释论点(对论点进行简洁的阐明、解释)
  材料句——列举道理或事实论据、名言警句(包括正例和反例,与论点的意义契合)
  分析句——分析论据(揭示论据与论点的联系点、支撑点。运用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引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比喻论证等方法)
  结论句——回扣观点句(总结,或深化、补充论点,或归纳普遍规律)
  (3)段落建模
  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句 分析句 结论句
  2.议论文主体论证段建模训练
  以下列句子為观点句,写主体论证段,要求包含五种功能句: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1)高考,诠释奋斗的一种方式。
  (2)新时代只争朝夕,“慢就业”恐错失精彩。
  (3)霸座之风止于……
  参考答案:
  (1)高考,诠释奋斗的一种方式(观点句)。奋斗,指为目标努力拼搏的状态,而高考的备战,正是这一状态的最佳诠释。无论是高考前每一个寒窗苦读的夜晚,还是考场上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妥协的精搏,都是奋斗的样子(阐释句)。高考之路长而艰难,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作业,繁重的考试,怎么挤都不够用的时间……从一些地区早上五点就开始的作息表中,就可以一窥高考的艰难(材料句)。不奋斗,如何能走过这一段路?没有奋斗的精神,怎么支撑得下去(分析句)?高考考场上,带着复杂的心情,面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确定试题的紧张和慎重,却依然能潜心贯注地坚持到终了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材料句)。为了高考,全心全意付出,无怨无悔,这就是奋斗(分析句)。有一种青春叫高考,有一种理想叫奋斗!高考,不只是一场考试,更是诠释奋斗,绽放青春的一种方式(结论句)。
  (2)新时代只争朝夕,“慢就业”恐错失精彩(观点句)。在瞬息万变的年代,需要紧跟时代,提升自我,融入社会,延缓就业可能会与最好的机会擦肩而过(诠释句)。待业青年们打着“慢就业”的幌子,慢成了啃老族,有的甚至慢出了白发;应届毕业生们打着“慢就业”的旗号,荒废了最美好的年华,错失了最精彩的青春(材料句)。他们不知道,他们放弃的是在最有活动的时光里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失去的是一段不会重来的激情,他们错过的是时代的一次次变革(分析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引用句)是的,别再以“明天”为拖延的借口,别用“慢就业”掩盖懒惰,别让自己与时代的列车脱节(分析句)。新时代只争朝夕,莫因“慢就业”错失精彩(结论句)!
  (3)霸座之风止于对规则强大的执行力(观点句)。有时恶行的猖獗,并不是因为缺乏约束它的规则,而是源于维护规则的人的妥协(阐释句)。频频在网上疯传的“高铁霸座”事件引起满城风雨,在人们的一片谩骂声中,此类不文明现象却屡禁不止(材料句)。为什么?是因为没有规则的拘束吗?还是因为没有配备维护秩序的人?不,都不是,打着“文明”的幌子对违背规则的人的一再妥协,才是滋生恶行的温床(分析句)。《吕氏春秋·自知》中有话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分析句,引用分析法)。有规则而不严格执行规则,与没有规矩,有何异乎?正是因为对违背规则的人的一昧纵容,才导致犯错后亦可全身而退的侥幸心理蔓延(分析句)。因此,仅有规则是不够的,更要有对规则强大的执行力,双管齐下,令行禁止,方能使“霸座”销声匿迹(结论句)。
  借助“思维建模”技术,提炼句子或段落的思维模型,根据模型,可以打造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对课程目的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定位,“核心素养”培育需构建新的课堂设计流程和生态样式。卓立子老师提出了建构一种充分促进学习的“语文学力发展”课堂模式。他的系列文章阐述了语文“课程→学科→学习→学力”“转化”的“学力发展”课堂“教学观”、“课程课堂目的──多元学力发展的弹性张力型“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观”、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的“学力发展”课
《史记》所载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戏剧性,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文人都对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异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明人王世贞写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不过王氏在文章中只是质疑了故事的合理性,认为蔺相如的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的结果,对蔺本人并未骤下惊人断语。余党绪老师的文章(《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语文学习》2015年第9期)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
《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  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但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个结尾大有深意,值得琢磨。  在人教版课文《小石潭
执教:彭 建 点评:朱文熙   摘 要 《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对这样的文言经典,本课确立了从“还本归真,传承文化”这个角度落实教学。本课力图通过 “抓住文言阅读规律、语言的不合常理处以及涵泳诵读”,还原有血有肉的“左公形象”,让学生感受左公的“忠毅精神”,让左公的那种“无私而为公,小我而大义”的家国情怀浸润当今的中学生,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
梁实秋的散文《鸟》被选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动物与人”这一主题单元。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语文老师误以为本文只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写鸟,所以教材编者在文本前面有个预习提示:“想想作者在表达爱鸟情感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  作者真的只是在表达“我爱鸟”吗?如何品读梁实秋的这篇作品呢?  《鸟》有三条线索:  ▲叙事线索:去四川前——在四川——离开四川以后  ▲情感线索:爱—不忍—叹赏—喜悦—反思—悲哀
民国时期,“国文退化”“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了”“抢救国文”的呼声一直不断。王森然毫不讳言:“现在的中学国文教育,糟,是糟透了。”(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自序》)叶圣陶起先不以为然,最终却不得不承认:“他科教学的成绩虽然不见得优良,总还有些平常的成绩;国文教学的问题却不在成绩优良还是平常,而在成绩到底有没有。”①胡适、朱自清、罗根泽、朱经农、王平陵、陈卓如等一大批学者均撰文回应,并为此展开了写作
一、整本书阅读为什么要以课程标准为取向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语文学界的研究热点,在实践层面已有大量成果问世,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良的导向,例如阅读书目五花八门;阅读目标随意制定,要么过分导向整本书的内容本身,要么脱离学情一味追求学术深度;阅读进度安排无视整本书巨大的文字体量,松散随意;阅读策略奇招迭出,这些现象固然出于先行者的大胆尝试,但游离于新课标和统编教材的框架之外,说到底是缺乏课程意识的教学行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有如下两点论述:一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这个情境可能是现实情境,可能是虚拟情境,也可能是背景情境等;二是“设计典型任务”,也即命题已经给考生规定了写作的指向,可能是认知任务,可能是交际任务,也可能是思维任务等。与此同时,“新课标”在对“命题和阅卷原则”的细化中又再次提到要“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
一、理论背景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离不开作为基础的文本解读。对于一篇课文,精准的文本解读往往能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增强学生对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力、增进学生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对文化的理解力。近年来,各位语文学界的专家教师就文本解读的方式提出了许多相当具有建设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其中,被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频繁提到的——在文本解读中关注文本语言材料
2019年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毋庸置疑,高中作文命题势必要对标新的高考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率,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  高中作文命题如何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呢?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比,该评价体系许多核心指导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