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本归真 浸润文化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m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彭 建 点评:朱文熙
   摘 要 《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对这样的文言经典,本课确立了从“还本归真,传承文化”这个角度落实教学。本课力图通过 “抓住文言阅读规律、语言的不合常理处以及涵泳诵读”,还原有血有肉的“左公形象”,让学生感受左公的“忠毅精神”,让左公的那种“无私而为公,小我而大义”的家国情怀浸润当今的中学生,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忠毅精神 ;涵泳诵读;家国情怀
   【课堂实录】
   一、设疑激趣,引“忠毅”
   将下列历史人物和谥号配对。(PPT)
   刘邦
其他文献
查尔斯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他终于开了一家自己的珠宝行。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美国铺设在大西洋底的一根越洋电缆,因为年代久远而破损,需要更换。这样一条在大多数人看来普通的新闻,在查尔斯的脑子里,仿佛划过一道亮光。他在想,这是一个非常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很可能帮助他。于是他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用尽积蓄买下这根报废的电缆。别人都笑他傻,花那么多钱却买了一件废品,而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自己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我的语文育人观》一文中指出:“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充分发挥它们的例子作用,要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语文学习已经实现由简单识记到能力训练的二次迁移。笔者细心揣摩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清晰地发现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注重引导学生着力于文章思路的细致梳理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终极追问,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抓手,夯实学生能力训练的基石。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许多学生虽有读书的意愿,但内心对读整本书信心不足,往往买书借书比较积极,拿到书后漫无目的地打开,翻了前几页就没有阅读的兴趣了,或者草草读完,一本书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属于低效或无效阅读。那么如何快速而高质量地阅读整本书?下面就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论述整本書速读的策略。
小说中对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这样描述的: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一直以来,大家解读这一段时,往往都评论:这一语段体现出鲁智深的力大无比。但我却觉得其表现力应该远不止如此。  鲁智深力大无比,应该尽可能强调其倒拔垂杨柳如何轻松才对啊。为何还每一个动作都似乎使出了浑身的劲儿?鲁智深给人一种“步步为营”架势,仿
语言是有生命的。阅读,就是要让文本语言散发出生命的芳香!做到了这一点,阅读就有味道了。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变式阅读。即,作者这么说,我们不妨那么说,通过语言“变式”,比较发现作者用词用语的匠心。  限于篇幅,我仅以《秋天的怀念》第一自然段阅读为例。  为了方便阅读,我把它分解成了5个自然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暴怒无常。)  看变式句,“变得”二字被我们有
(课前五分钟提出预习要求:大家之前上了两节课,现在请大家一定要换换脑子,好好预习这篇文章。在预习的时候勾画一下,圈点一下。有一些古文言的词语,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觉得有困难,可以举手问老师。)  【设悬导入,提取文眼】  师(出示ppt1):  这是中国第一张居民死亡登记表。这个说法你认可吗?很多同学摇头,和我的学生一样。我有学生就发现这是老师在办公室电脑上自己制作出来的。有人说,老师,你这张表有问题
一、导思: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  PPT:木兰诗(北朝民歌)  师: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美国电影《Mu-lan》将木兰的故事传遍世界。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木兰诗》的原型木兰,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评析】以《木兰诗》的影响力激趣,以核心问题“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导思,语言平易、精练,有单刀直入的爽净利落。但
[编者按] “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对课程目的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定位,“核心素养”培育需构建新的课堂设计流程和生态样式。卓立子老师提出了建构一种充分促进学习的“语文学力发展”课堂模式。他的系列文章阐述了语文“课程→学科→学习→学力”“转化”的“学力发展”课堂“教学观”、“课程课堂目的──多元学力发展的弹性张力型“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观”、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的“学力发展”课
《史记》所载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戏剧性,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文人都对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异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明人王世贞写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不过王氏在文章中只是质疑了故事的合理性,认为蔺相如的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的结果,对蔺本人并未骤下惊人断语。余党绪老师的文章(《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语文学习》2015年第9期)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
《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  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但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个结尾大有深意,值得琢磨。  在人教版课文《小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