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古已有之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登记制度是中国自古以来一项十分有特色的人口管理制度。古代中国在人口管理、人口清查等方面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最早的人口普查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代。周代设有专门的人口管理机构—司民,负责人口统计、人口普查工作。在那时,婴儿出生后,首先要到基层居民组织“比”“阁”登记,还要上报到县、州等官府里备案;人口死亡后,要及时申报注销户口。
  秦国很重视对户口的管理和统计。据记载,关于户籍,商鞅认为:“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就是说全国都要把出生和死亡的人口加以统计,活着的上户口,去世的销户口。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非常大,从县到乡,上至老人,下到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仔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结论从一些考古实物中可以得到证明。《居延新简》上就有这样的记载:“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其意思是说,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黑。
  隋朝建立后,对户口管理也很严格,多次进行全国性户口大检查,实行“貌阅”,就是对每户的家庭成员当面验视,看性别、年龄是否符合,并发动检举,凡是户口不实的,不仅户主要受罚,乡长、里正也要被发配服苦役。所以,史学家一般认为隋朝的户口统计数据比较接近实际。据隋朝大业五年(609年)清查,当时人口总数是4602万人。不过经考证,这只是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江南和边远地区还有大量人口没有统计进来。
  唐朝,因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急剧增长,最初的户口管理非常严格,但从高宗开始,管理逐渐松弛。从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人、户统计的混乱。按《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的数据,天宝十四年(755年)相较于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突然降了74万余户,但人口增加了38821人。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宋朝在赵匡胤登基之初就着手统计、普查人口。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规定:每3年普查一次人口、编造一次户籍。因人口普查在有闰月的年份进行,因而称人口普查登记的册子为“闰年图”。宋朝的人口普查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只登男不登女,因而人口统计数字并不完整。
  明朝在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实行“户帖”制度。“户帖”是一种张贴在外、群众可见的户口清册。紧接着,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起,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州县,以户为单位进行户口登记。登载户主、人口姓名、年龄、家庭人口与户主的关系,以及田宅、资产、职业等项目。在职业项目内又分为军、民、匠、灶(制盐户)四籍,自此以后,每10年对全国人口普查一次。每次普查时,填写的户口登记表共两份,一份交给民户收执,另一份上报户部。由户口登记表而汇总的户籍册,用黄纸加封,因而称这种户口册籍为“黄册”。
  清朝因袭明朝的户口管理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度。顺治十四年(1657年),朝廷下令每年要统计户、人变化情况。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赋,即所谓“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就是不收人头税了,根据田产来收税,因此导致清朝人口激增。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总数达1.4341亿人,这是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1亿。而据道光年间的统计,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4亿多。
  明、清两代都有保甲制度。明、清的保甲,每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保”直属县衙。每户在门上悬挂户牌,标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同居亲属及迁移住所等,并按保甲系统报告生死、婚嫁和迁移等人口變动。
  中国的人口登记制度在古代逐渐传播到日本、朝鲜等近邻地区,并以此形成各自的人口登记制度特色。
  (摘自《浙江老年报》2020年11月3日,朱权利荐)
其他文献
免费体检要当心,借机骗你没商量  退休夫妻王师傅和刘大婶都已70多岁,两人每天早上都去逛早市。一天,他们刚走到小区门口,就看见两个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在派发传单。其中一个年轻人告诉王师傅:“明天中国老年人医学会在咱们小区附近会举办一个健康讲座,会给每个参会的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今天只要在我们这里登记一下手机号,明天就能凭手机号免费体检。”王师傅以为是政府举办的健康讲座,就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  王
期刊
这几年,搭乘游轮遨游世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来自西方国家的老妪和老叟,没有亲友的陪伴,单独出游。游轮靠岸后,其他的游客如出笼小鸟般兴奋难抑地上岸观光;他们呢,依旧留在游轮上,坐在甲板上,闲适自如地远眺岸上风光,心中不起一丝涟漪,仿佛他们搭乘游轮唯一的目的,就是在游轮上坐着,坐成一尊尊石像。  这一天,游轮在海面上继续行驶,横无际涯的海,在阳光温柔的爱抚下呈现出一片欢快的蔚蓝色。我坐在甲板
期刊
老,像包浆那样包裹了东流老街。  一条石板路,也许是太老的缘故,千年的风雨将其打磨得光滑如镜,走在上面,再怎么小心翼翼,总还是重蹈着那些先贤的足迹。这一脚是陶渊明走的,他走得很闲散;那一脚是王安石走的,他走得心安理得;街头的那一脚肯定是辛弃疾走的,走得是那样的豪放。平时,走在这条老街,拐进那条窄窄的小巷,脚步自然而然地慢了下来,轻了起来,生怕自己的轻慢与唐突会惊扰这条老街千年的沉思。慢步走在老街上
期刊
周末的早晨,当我睡眼惺忪地走出卧室时,瞥见母亲正佝偻着身子坐在客厅靠近阳台边的小板凳上,手里不停地忙活着什么,不停地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淡黄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屋来,母亲的身子一半在日光中,一半在阴影里。  我朝着母亲问了一句:“妈,你在干吗?”母亲小声地嘟囔了一句,我没听清。于是,我趿着拖鞋走近她的身边。只见母亲一手捏着一把小钳子,一手拿着一个大核桃,用力地用鉗子夹开核桃,然后取出里面的核桃仁,放入
期刊
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历来是古人四时赏心乐事所在。无论是对窗观雪,还是踏雪寻梅,抑或是煮雪烹茶,都给寻常生活平添了无尽风雅趣味。  吟诗弄赋  雪落之时,远山素白,近水素净,文人雅士面对此情此景,自然少不了吟诗弄赋。东晋名士羊孚曾作四言诗《雪赞》:“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当朝大臣桓胤赞不绝口,手书于扇上。重臣谢安曾于“寒雪日内集”,召集家族儿女“讲论文艺”。言
期刊
“知己有恩”是齐白石晚年的一方常用印,边款上述其渊源:“欧阳永叔谓张子野有朋友之恩,予有知己二三人,其恩高厚,刻石记之。”这方印章刻于1933年,那时的齐白石已经完成“衰年变法”,不仅立足于京华,更是名声渐隆。在成名之际,齐白石仍感念恩师故友,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特展,仿佛让人点开了齐白石充满温情的“朋友圈”。展览汇集了北京画院、辽宁省博物馆
期刊
随着天气变冷,宠物店的犬类防寒服装卖得异常火热,狗狗们穿上防寒服,个个时尚又可爱。不过,业内人士介绍,并非所有的宠物犬冬天都要穿衣服。一般长毛犬或有多层毛的犬都不需要穿。小鹿犬、吉娃娃或短毛类的犬,要稍微进行保温;像泰迪、比熊都是双层被毛的,一般都不怕冷。  业内人士建议,如果给宠物穿衣服,一定要购买那些穿起来舒适、不产生静电、透气性较好的棉质衣服,且要经常给它们梳理毛發,以防毛发因为穿衣服而打结
期刊
有细心的市民发现,南京秦淮区部分道路、街巷的行道树的树干上出现了色彩鲜艳的动物彩绘:松鼠、瓢虫、颈鹿、加菲猫、鹦鹉……这些可爱的动物“爬上”枝头,让过往行人在不经意间收到一份惊喜。据报道,该地在治理辖区行道树“树洞”等常规树木病害时,对部分树木在创口“包扎好”的基础上施以彩绘,成为“最萌创可贴”。  “樹洞”是常见的一种树木病害。行道树因为日常的修剪、各种意外造成树枝折断等因素,会在树木的不同位置
期刊
不久前评选出来的江苏省十大面条品牌,扬州的阳春面名列其中。这是当然的,谁不知道阳春面的大名。我们扬州人很爱吃阳春面,很多上班的人,早饭常常就是在路边小店来碗阳春面,外加一个煎鸡蛋。在这十大品牌中,阳春面是最简单的了—一碗面的作料就是酱油、荤油,再放一点儿葱花和胡椒粉。北方人也许会觉得好笑,这也算吃面吗?  不要说北方人,离扬州很近的南京人也不大吃阳春面。南京人只爱吃皮肚面,一碗面里有皮肚、香肠、肉
期刊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将领,他南征倭寇,北御蒙古,屡建奇功。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密码专家。  《孙子兵法》开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事关国家的安危,情报事关战争的胜败,戚继光深有感触。作为抗击倭寇的重要将领,有一次,他掌握了一股倭寇的动向,当时自己兵力不足,于是打算和俞大猷合力剿灭敌人。戚继光派人给俞大猷送信,详细叙述了自己的行动计划。不承想,书信被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