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基本特征

来源 :学习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价值观的内在含义,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轨迹,介绍了近期有关学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研究以及教育对策研究,以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取得最大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成为了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的原则。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正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以发现其不足,研究价值观教育的新方式,引导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对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保证意义。
  一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有关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种观念系统,是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认识,是推动并指引主体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从新制度经济学来看,价值观是一种制度(陈伟民,2007)。价值观是人们在不断的认识和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主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或通过受教育、观察、学习等方式,经过价值判断、评价、选择等环节,将社会的价值意识逐步内化而形成的,它受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知识水平两方面因素的影响。[1]价值观有以下特征:
  1. 价值观的导向性
  价值观作为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认识,对人的行为起到动机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反映了人们的主观认知世界和需求状况,如需要、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等。人的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目标,实现价值。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行为导向具有积极的作用。
  2. 价值观的两重性
  作为评定标准而言,对价值观的评定有不同的层面,有好坏、善恶、美丑之分,。任何的價值观对特定的社会环境而言都有积极与消极这两种性质。积极的价值观使人表现出有利社会的方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发展,对社会的和谐起到重要作用。消极的价值观则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对个人和社会都起到负面影响。
  3. 价值观的社会依从性
  价值观是环境与教育长期影响的结果,其变迁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具有社会依从性。在其形成上来开,是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价值观一经形成便会相对稳定,如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只允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公有制存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奉行的是一种大一统的价值观。但当环境发生巨大变迁时,往往会引发一些人的价值观的质的变化,甚至主导价值观的转移,如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确立,有着不同价值本位的价值主体就逐步形成了,进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定型的阶段,表现出了可变与稳定的双重特征。因此研究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4. 价值观的多样性
  经济的多样化,必然导致观念的多样化,价值观的多样化。再加之个人生活环境的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形成的价值观也多种多样。有人崇尚科学,有人重视经济地位,有人追求实际效益等等。价值观作为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的成分,只是每种成分的相对强弱不同,主导价值观不同。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E.Spranger,1928)在其《人的类型》一书中提出了六种价值类型:科学型、实用型、社会型、政治型、信仰型、审美型。大多数学者基本认同这一分法,人的价值观也就相应分为这六种类型。[2]
  二
  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的。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折:第一次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从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转变到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 第二次是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变到“市场经济”时代。再加之八十年代后期新旧体制交替中出现的严峻形势,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步履维艰的阶段和九十年代后期一系列政策改革,特别是教育收费制度确立及扩招。这些社会的变迁将大学生价值观 变迁分割成了几个阶段。轨迹比较清晰,学术界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八十年代的上半期,改革开始起步,经历了“真理问题”大讨论后,大学生逐渐从权威价值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流行于大学校园;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大学生投身改造社会的意识增强,但也出现偏差,至1989年六•四风波,改造社会的冲动达到了顶峰。这时,大学生在自我失落中,厌学风盛行,大学生倾向于认同以功利为目的的实用主义价值观; 九十年代中后期,大学生从自我失落中走出,自我中心化盛行,大学生关注社会和自身具体问题的倾向明显增强,实践主义和温和主义的观念逐渐为广大大学生所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有关调查表明有25%-40%的大学生对代表绝对集体主义取向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等观点予以否定,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等肯定个人需求的观点得到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同;[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为自我中心取向明显增强,价值取向更加多元,重感性轻理性,重享受轻奋斗。一方面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贪图个人享乐,责任感比较弱,政治价值观淡化。
  尽管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的来说是与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相一致的,基本上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三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大学生价值观呈现的特点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并向功利化方向发展;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逐步向个人本位倾斜;价值目标实效化、多层化、短期化;价值实现手段多样化及价值评判方式多向化等等。
  虽然有诸多的变化,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由理想主义向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转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断的走向成熟。目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的,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在学习上勤奋学习,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少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基本上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表率作用。当然,伴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乐一些负面的嬗变,如对理想信念的动摇,对个人主义的崇拜等。特别应指出的是不少大学生由于物欲对理想的冲击,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的甚至不惜通过违法犯罪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学者们大都旗帜鲜明的对出现的问题持批判态度,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益的解决方法。有的学者则在承认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化倾向的基础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无疑更加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益于大学生接受。如阚乃虎等在《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性趋势探讨》中,就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性倾向的现实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就如何认识和加强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给出了合理的建议。这将在下一节详细论述。
  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循着两条基本途径进行的。第一条基本途径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已有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这里又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社会上的统治阶级通过教育,有目的有意识的把本阶级的价值观灌输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其二是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等形成,个人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价值观。第二条基本途径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无数次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评价,从而沉淀和凝聚为一定的价值观。[4]价值观的变化则主要是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
  对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就如何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学者们给出了很多普适(常规)性的合理的建议,其对策基本趋于一致,但也不乏创新之处,如陈伟民在《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制度非均衡分析》一文中,从制度性方面对价值观进行了解释,最后在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方面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化对大学生法制观念、契约意识的培养。还有袁静在《思辨中育人生-从德育功能看历史研究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的历史课教学中引入历史研究信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有益作用。这些新的探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人认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但要重视普适(常规)价值观教育,同时更要重视从正视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个体性的合理性出发,从人性的角度,以人为本,创新和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手段进行价值观教育。美国著名价值观教育研究者柯申鲍姆曾说过:“价值观教育一定是综合性的方法效果最好。”这也要求我们社会、学校、家庭密切合作,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此外,还要加大大学生心理研究,在教育过程中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体现以人为本,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教育,必将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巧玲.新世纪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初探.高等职业教育,2004(2):54
  [2]许燕.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教育研究,1999(5):33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4]胡敏中.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2):10
  作者简介:王昕(1984-),男,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郭月晴(1992-),女,中山大学翻译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本文针对书本上的实验过程进行了些许实验改进和创新,提出了作者的创新观点,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鉴定;改进策略  一、尝试改进实验的必要性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生物教材也将很多知识和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全新编排。结合新时代社会对学生能力需求的不同,在高中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将设计和阐述变换成了探究性或
期刊
摘要: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和高校的数量的增多,民办高校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减少。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今天,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发展自己的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民办高校的的基本特征和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字:民办高校;特色发展;路径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仍然处于待业状态,由于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导致了社会对高校的信
期刊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传统教育理念越来越阻碍着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合作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传统教育理念越来越阻碍着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原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阅读教学
期刊
摘要:陶行之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力量才能伟大。”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带孩子走出去,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学习数学,建构数学思维。我们注重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经验、兴趣、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让孩子去操作、去体验、去创造,赏识孩子在活动中的每一次进步,从而使孩子获得自信。  【关键词】数学,赏识,
期刊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形势下,大学生班级组织管理出现一些新问题,重视高校班级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班级组织的现状,对高校班级组织建设提出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 高校班级组织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形式发生了改变。“班级是学校的最基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在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教学中提问设计的有效性则是能否高效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我们试图从提问设计要根据阅读材料;提问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问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问设计要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难易适中;提问设计要有梯度和提问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具有反思性等方面进行探索,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阅读课有效提问设计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讨,得出优秀企业文化在技工院校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在校园文化中灌输相应的精神,帮助解决院校出现德育问题。并且在分析企业文化特点的基础之上,阐明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渗透进校园文化德育建设之中。  关键词:企业文化技工院校文化建设德育价值    基于每个伟大企业所创造出的企业文化精神,都可以传播属于自己的绝无仅有的思想观念,而学校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名校为创建出
期刊
摘要:点拨教学很早就有体现,无论是国外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孟子等,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教育思想,但在中国开始盛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特级教师蔡澄清的研究与推介,他认为:“所谓‘点’,就是点其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培养适应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会经常提到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并由此获得解题的途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毋用置疑,必须指导学生紧紧抓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这一数学链条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中学生的数学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从教以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大量的优秀例题和习题来看,它们所体现的数
期刊
[摘要] :小学高段数学是孩子们对数字和计算初步的认知,也是日后将会经常用到的一门最基础的工具学科,所以在学生学习运用小学高段数学的时候,一定要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应该从练习题的多样性出发,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开发他们的智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高段数学、 多样性、练习题选择、   1.小学高段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