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讲,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工具进行宣传的社会活动,可谓源远流长。在古代的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演讲就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活动。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中记载的《甘誓》就是公元前21世纪夏启和有扈氏战于“甘”这个地方的战前动员——演讲。在古希腊,演讲的作用很大,无论是对国家事务的决定,还是对人的情感以及社会思想的影响都很强烈,因此,演讲被誉为“艺术之女王”。
演讲学作为一门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演讲学科能增进人们进取的机会,提高事业成功的机率,甚至认为演讲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修养。
案例导入:理解、克服文化上的差异
很少有大学生在毕业演讲上让主讲人相形见绌的,尤其当那位主讲人是来自哈佛大学的“普利策”大奖得主。但是,1996年5月12日,萨吉德·扎希尔·奇诺依在里奇蒙大学对自己的同学发表演讲时,正好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奇诺依出生在印度孟买附近,而且在那里长大,他在一次校园演讲比赛中崭露头角,被选为代表参加演讲。他谈到来到美国求学而产生的种种感受,之后,他动情地谈到了在里奇蒙受到的热烈欢迎,也谈到了如何通过理解别人而克服了文化上的差异。
他对着约三千名听众临场发挥,而且手中没有演讲稿,结果得到雷鸣般的掌声。他的话在媒体上广为转载。他的演讲给人极大的启迪。主讲人、哈佛大学心理医生罗伯特·柯尔斯在发表自己的演讲之前,先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柯尔斯说:“我参加过很多毕业典礼,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演讲。”(下面的演讲文本是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来宾、各位老师、教职员工、同学们、女士们、先生们,尤其是1996届的同学们:
我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忆起那个场景:1992年8月15日星期六晚上11点30分,在印度孟买国际机场,我要离开祖国,到里奇蒙大学求学来了。我跟父母、家人和朋友最后道别,我在他们眼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期盼,甚至看到了一丝悲伤。一登上面前的波音747飞机,我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接下来在飞机上度过了36个小时,那是一段充满了疑问、充满了焦虑、充满了无尽担忧的时间。
离开家是不是明智的选择?离开父母、家人、自己的家,是不是正确的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文化和背景,是不是正确的选择?选择里奇蒙大学是不是明智的?
当然,还有一个没完没了的问题,一个挥之不去的疑虑:里奇蒙大学共有3000名学生,但一共只有3名印度学生,我能否融入这个校园?
我的祖国完全不同,我的文化完全不同,我的经验完全不同,我的背景完全不同,我的语言完全不同,我的口音完全不同。我能融入这里吗?
就这样,我飞上了天空,在高高的云层上面,摸索着这些文化、交往和种族的问题。我所不知道的是,就在3万英尺下面,就在地面上,世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文化的问题、交往的问题、种族的问题。
因此,不管我坐的飞机是否从孟买起飞,那里的印度教徒和回教徒仍在战争一触即发的临时和平中生活着;也不管我的飞机是否从非洲起飞,卢旺达和布隆迪的胡图族和图西族仍在长久的敌意中生活着;也不管我的飞机是否从波斯尼亚起飞,那里的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和波斯尼亚人又一次打破了停火协议,问题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文化是否能够彼此相融、相互弥补?
女士们,先生们,在那个颠簸不平的飞行途中,这位年轻的印度学生找到了他的答案。 他在里奇蒙大学见证了四年非同寻常的生活。他的学习成绩不错,业余的生活过得也不错,他的毕业计划也不错。
但是,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永世难忘影响的,倒不是上述这些东西。不,让他难以用文字表达的是那些特别的时刻,是那些人类彼此交往的时刻,是发生人类相互关系的时刻。
这位印度学生的第一个感恩节是跟他的辩论课教师一起度过的。在那个感恩节的晚上,他第一次吃到了美国的火鸡,第一次看到了美国的橄榄球比赛,而他当时连擒抱摔倒与触地得分之间的差别也弄不清楚。但是,突然之间,这位极不同的印度学生已经成为美国人表达谢意的传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了。
我的第一个圣诞节夜晚是跟新闻系的一位教授一起过的。在那圣诞节的夜晚,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教师与学生了,而是两个在乒乓球桌上彼此厮杀的兄弟。
微积分考试的头一个晚上,我跟一位美国朋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诚实谈话。那天晚上,我学到的微积分并不多,但是,我的确明白了一个道理,尽管我们彼此很不相同,我们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大陆,但是,我们从本质上讲还是一样的。
1992年12月,印度受到一次集体暴乱的打击,当时,暴力行为和流血事件就在离我家人和我家不到几百码的地方发生。那个时候,我读一年级时认识的一名极好的室友与我一样整夜未眠,他给了我希望、力量和勇气,帮我走过艰难的每一步。
是啊,在那次颠簸的空中旅行的四年后,我找到了文化问题的答案。
我发现,只需要一点点理解,只需要一点点感受力,只需要一点点思想开放,只需要为这个社区,也就是里奇蒙大学的这些人着想一下,我的一生就可以永久性地改变了。
我发现,不管你属于哪一种文化,不管你的背景如何,也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经历,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口音,都不会有任何的差别,人类彼此的联结远远超出这些表面的差异。
可是,看看我们今日的世界吧,看看面临着我四年以前面临过的同样问题的那些地区吧。
看看波斯尼亚,在那里,1992年和1996年之间,共有30万人被屠杀。那里面有塞尔维亚人,有克罗地亚人,有穆斯林,这些人被屠杀,仅仅因为他们分属稍微有些不同的传统、文化或历史。
看看印度的孟买。在1992年的一个发了疯的星期里,2000名印度人,包括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内,在彼此厮杀中死掉了,他们为了一个清真寺而打斗,他们为了用砖块和泥浆建成的一个建筑物而流血。2000条生命因此消失。 看看非洲,在那里,1992年和1996年之间,100万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稍稍思考一下吧。在我当一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这段时期内,100万人因为文化、历史或背景不同而死去。
是啊,大家来看看那种疯狂吧。世界奋力挣扎,仅仅为了突出其彼此的差异。我们已经忘记了内在的相似之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对彼此的理解。我们失去了一点点感受力,仅仅需要一点点开放精神,仅仅只需要一点点设身处地的思考。
1992年,有两个类似的文化问题。1996年,却出现了两个根本对立的后果。
因此,对1996届的同学们,我想说,大家努力去做杰出的人吧。去找到最后的工作,去追求有极大回报的事业吧,去上最好的研究生班,去你们各自的社区进行真正的改造吧。
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哪怕一刻也不要忘记这四年的回忆。让我们都记住,只需要一点点理解,只需要一点点感受力,只需要一点点开放精神,只需要设身处地地想一会儿,一切就会有很大变化:波斯尼亚的一个青年人就不会再完全绝望了,里奇蒙的另一个青年就会萌生极大的希望,谢谢大家。
案例感悟
① 什么是演讲?②演讲的特征是什么?
案例解析
一个人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以非语言沟通为辅,就公众关注的某一问题发表意见、陈述观点、抒发情感,以说服和感染听众的社会活动过程即演讲。任何一种演讲活动都有四种要素构成:演讲者(演讲主体)、听众(演讲客体)、演讲的传达手段(有声语言和姿态语言)和演讲的时境(时间和环境)。
与其他口语形式相比,演讲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声形同步,以声带形。演讲的基本形态是一个人讲,众人听。对演讲者而言,一句话和相应的表情、动作等传达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对听众而言,既听到形象的声音,又看着有声音的形象,看与听有机结合。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整个演讲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下进行的,演讲者运用有声语言并力求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辅之以得体的体语,以达到“使人知,使人信,使人感动,使人赞同”的演讲目的。
二、说服力强,鼓动性大。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演讲这种“一人讲,众人听”的形式受众面大,可以针对听众的特殊要求作专题性传播,具有说服力强、鼓动性大的特点。这是由于:其内容经过精心准备,材料经过多方收集,结构经过缜密安排,语言经过反复推敲;演讲者态度明朗,爱憎分明,对听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引导作用;演讲者情绪饱满,言辞恳切,在用自己的心声呼唤听众心声的同时,必然会得到真诚地回报。
三、时代感强,效果显著。演讲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演讲的主题往往不以个人的好恶确定,必须是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社会现实问题。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演讲者要始终把握时代脉搏,敢于直面现实社会,回答人们普遍关心而又疑惑不解的问题,说出人们想说而又不敢或不愿说出的大实话,用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向听众阐述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四、艺术性高,感染力强。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演讲的艺术魅力源于对内容的周密安排,演讲者的风度仪表,尤其是演讲者的语言艺术。一个演讲家说过,演讲的过程中要做到八个字:相声、小说、戏剧、朗诵。即演讲伊始要有相声似幽默,演讲过程要贯穿着小说的形象,高潮阶段应该具有戏剧性的冲突,结束之前要迸发诗朗诵般的激情。这样,演讲就具有了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齐平,曾担任中国机电工业杂志副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在北京市多所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经济管理、管理沟通、西方经济学等课程。)
演讲学作为一门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演讲学科能增进人们进取的机会,提高事业成功的机率,甚至认为演讲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修养。
案例导入:理解、克服文化上的差异
很少有大学生在毕业演讲上让主讲人相形见绌的,尤其当那位主讲人是来自哈佛大学的“普利策”大奖得主。但是,1996年5月12日,萨吉德·扎希尔·奇诺依在里奇蒙大学对自己的同学发表演讲时,正好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奇诺依出生在印度孟买附近,而且在那里长大,他在一次校园演讲比赛中崭露头角,被选为代表参加演讲。他谈到来到美国求学而产生的种种感受,之后,他动情地谈到了在里奇蒙受到的热烈欢迎,也谈到了如何通过理解别人而克服了文化上的差异。
他对着约三千名听众临场发挥,而且手中没有演讲稿,结果得到雷鸣般的掌声。他的话在媒体上广为转载。他的演讲给人极大的启迪。主讲人、哈佛大学心理医生罗伯特·柯尔斯在发表自己的演讲之前,先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柯尔斯说:“我参加过很多毕业典礼,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演讲。”(下面的演讲文本是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来宾、各位老师、教职员工、同学们、女士们、先生们,尤其是1996届的同学们:
我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忆起那个场景:1992年8月15日星期六晚上11点30分,在印度孟买国际机场,我要离开祖国,到里奇蒙大学求学来了。我跟父母、家人和朋友最后道别,我在他们眼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期盼,甚至看到了一丝悲伤。一登上面前的波音747飞机,我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接下来在飞机上度过了36个小时,那是一段充满了疑问、充满了焦虑、充满了无尽担忧的时间。
离开家是不是明智的选择?离开父母、家人、自己的家,是不是正确的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文化和背景,是不是正确的选择?选择里奇蒙大学是不是明智的?
当然,还有一个没完没了的问题,一个挥之不去的疑虑:里奇蒙大学共有3000名学生,但一共只有3名印度学生,我能否融入这个校园?
我的祖国完全不同,我的文化完全不同,我的经验完全不同,我的背景完全不同,我的语言完全不同,我的口音完全不同。我能融入这里吗?
就这样,我飞上了天空,在高高的云层上面,摸索着这些文化、交往和种族的问题。我所不知道的是,就在3万英尺下面,就在地面上,世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文化的问题、交往的问题、种族的问题。
因此,不管我坐的飞机是否从孟买起飞,那里的印度教徒和回教徒仍在战争一触即发的临时和平中生活着;也不管我的飞机是否从非洲起飞,卢旺达和布隆迪的胡图族和图西族仍在长久的敌意中生活着;也不管我的飞机是否从波斯尼亚起飞,那里的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和波斯尼亚人又一次打破了停火协议,问题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文化是否能够彼此相融、相互弥补?
女士们,先生们,在那个颠簸不平的飞行途中,这位年轻的印度学生找到了他的答案。 他在里奇蒙大学见证了四年非同寻常的生活。他的学习成绩不错,业余的生活过得也不错,他的毕业计划也不错。
但是,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永世难忘影响的,倒不是上述这些东西。不,让他难以用文字表达的是那些特别的时刻,是那些人类彼此交往的时刻,是发生人类相互关系的时刻。
这位印度学生的第一个感恩节是跟他的辩论课教师一起度过的。在那个感恩节的晚上,他第一次吃到了美国的火鸡,第一次看到了美国的橄榄球比赛,而他当时连擒抱摔倒与触地得分之间的差别也弄不清楚。但是,突然之间,这位极不同的印度学生已经成为美国人表达谢意的传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了。
我的第一个圣诞节夜晚是跟新闻系的一位教授一起过的。在那圣诞节的夜晚,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教师与学生了,而是两个在乒乓球桌上彼此厮杀的兄弟。
微积分考试的头一个晚上,我跟一位美国朋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诚实谈话。那天晚上,我学到的微积分并不多,但是,我的确明白了一个道理,尽管我们彼此很不相同,我们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大陆,但是,我们从本质上讲还是一样的。
1992年12月,印度受到一次集体暴乱的打击,当时,暴力行为和流血事件就在离我家人和我家不到几百码的地方发生。那个时候,我读一年级时认识的一名极好的室友与我一样整夜未眠,他给了我希望、力量和勇气,帮我走过艰难的每一步。
是啊,在那次颠簸的空中旅行的四年后,我找到了文化问题的答案。
我发现,只需要一点点理解,只需要一点点感受力,只需要一点点思想开放,只需要为这个社区,也就是里奇蒙大学的这些人着想一下,我的一生就可以永久性地改变了。
我发现,不管你属于哪一种文化,不管你的背景如何,也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经历,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口音,都不会有任何的差别,人类彼此的联结远远超出这些表面的差异。
可是,看看我们今日的世界吧,看看面临着我四年以前面临过的同样问题的那些地区吧。
看看波斯尼亚,在那里,1992年和1996年之间,共有30万人被屠杀。那里面有塞尔维亚人,有克罗地亚人,有穆斯林,这些人被屠杀,仅仅因为他们分属稍微有些不同的传统、文化或历史。
看看印度的孟买。在1992年的一个发了疯的星期里,2000名印度人,包括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内,在彼此厮杀中死掉了,他们为了一个清真寺而打斗,他们为了用砖块和泥浆建成的一个建筑物而流血。2000条生命因此消失。 看看非洲,在那里,1992年和1996年之间,100万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稍稍思考一下吧。在我当一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这段时期内,100万人因为文化、历史或背景不同而死去。
是啊,大家来看看那种疯狂吧。世界奋力挣扎,仅仅为了突出其彼此的差异。我们已经忘记了内在的相似之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对彼此的理解。我们失去了一点点感受力,仅仅需要一点点开放精神,仅仅只需要一点点设身处地的思考。
1992年,有两个类似的文化问题。1996年,却出现了两个根本对立的后果。
因此,对1996届的同学们,我想说,大家努力去做杰出的人吧。去找到最后的工作,去追求有极大回报的事业吧,去上最好的研究生班,去你们各自的社区进行真正的改造吧。
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哪怕一刻也不要忘记这四年的回忆。让我们都记住,只需要一点点理解,只需要一点点感受力,只需要一点点开放精神,只需要设身处地地想一会儿,一切就会有很大变化:波斯尼亚的一个青年人就不会再完全绝望了,里奇蒙的另一个青年就会萌生极大的希望,谢谢大家。
案例感悟
① 什么是演讲?②演讲的特征是什么?
案例解析
一个人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以非语言沟通为辅,就公众关注的某一问题发表意见、陈述观点、抒发情感,以说服和感染听众的社会活动过程即演讲。任何一种演讲活动都有四种要素构成:演讲者(演讲主体)、听众(演讲客体)、演讲的传达手段(有声语言和姿态语言)和演讲的时境(时间和环境)。
与其他口语形式相比,演讲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声形同步,以声带形。演讲的基本形态是一个人讲,众人听。对演讲者而言,一句话和相应的表情、动作等传达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对听众而言,既听到形象的声音,又看着有声音的形象,看与听有机结合。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整个演讲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下进行的,演讲者运用有声语言并力求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辅之以得体的体语,以达到“使人知,使人信,使人感动,使人赞同”的演讲目的。
二、说服力强,鼓动性大。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演讲这种“一人讲,众人听”的形式受众面大,可以针对听众的特殊要求作专题性传播,具有说服力强、鼓动性大的特点。这是由于:其内容经过精心准备,材料经过多方收集,结构经过缜密安排,语言经过反复推敲;演讲者态度明朗,爱憎分明,对听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引导作用;演讲者情绪饱满,言辞恳切,在用自己的心声呼唤听众心声的同时,必然会得到真诚地回报。
三、时代感强,效果显著。演讲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演讲的主题往往不以个人的好恶确定,必须是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社会现实问题。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演讲者要始终把握时代脉搏,敢于直面现实社会,回答人们普遍关心而又疑惑不解的问题,说出人们想说而又不敢或不愿说出的大实话,用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向听众阐述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四、艺术性高,感染力强。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演讲的艺术魅力源于对内容的周密安排,演讲者的风度仪表,尤其是演讲者的语言艺术。一个演讲家说过,演讲的过程中要做到八个字:相声、小说、戏剧、朗诵。即演讲伊始要有相声似幽默,演讲过程要贯穿着小说的形象,高潮阶段应该具有戏剧性的冲突,结束之前要迸发诗朗诵般的激情。这样,演讲就具有了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齐平,曾担任中国机电工业杂志副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在北京市多所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经济管理、管理沟通、西方经济学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