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鮮市場的豐盈,依靠的大多都是漁民出海的碩果,而漁船則是漁民的生命。時代進步飛速,舊時手工打造的木制漁船,現在也更新成鋼鐵巨物,木船也就隨之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記者尋訪到青島唯一的一家純手工木船廠,說是船廠,其實只是個十幾人的造船工坊。54歲的廠長劉方林,自小跟隨祖輩學習造船技術,二十幾歲已經是遠近聞名的造船技師,周邊漁民只要造船都會請他指導建造。隨著漁船的需求量增加,94年劉方林決定自己開廠,包工包料,生產製造漁船。
他設計製造的漁船,深受漁民的認可,膠州灣大部分的木制漁船幾乎都出自他的手筆。劉方林告訴記者“造漁船信譽很重要,一份信譽來之不易,靠的都是多年的積累。”憑靠這一點,即使是淡季也會有一年十幾艘漁船的訂單。
漁船的製造一般都是兩艘同時進行,忙季甚至是四艘船同時動工。兩個多月便可交予船主。從選材到製造,劉方林都是親自層層把關,絲毫不敢馬虎。木船大多選用結實又不易變形的槐木、松木。而且要是上好的木材,劉方林堅信“沒有好料,就造不出好船。”
然而懂得製造漁船手藝的人,卻越來越少,在這裡工作的工人,幾乎都是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手藝,大多年齡都在四、五十多歲,隨著手工木船市場的縮小,如今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門手藝。但劉方林相信這祖傳的技藝一定會傳承下去。
記者尋訪到青島唯一的一家純手工木船廠,說是船廠,其實只是個十幾人的造船工坊。54歲的廠長劉方林,自小跟隨祖輩學習造船技術,二十幾歲已經是遠近聞名的造船技師,周邊漁民只要造船都會請他指導建造。隨著漁船的需求量增加,94年劉方林決定自己開廠,包工包料,生產製造漁船。
他設計製造的漁船,深受漁民的認可,膠州灣大部分的木制漁船幾乎都出自他的手筆。劉方林告訴記者“造漁船信譽很重要,一份信譽來之不易,靠的都是多年的積累。”憑靠這一點,即使是淡季也會有一年十幾艘漁船的訂單。
漁船的製造一般都是兩艘同時進行,忙季甚至是四艘船同時動工。兩個多月便可交予船主。從選材到製造,劉方林都是親自層層把關,絲毫不敢馬虎。木船大多選用結實又不易變形的槐木、松木。而且要是上好的木材,劉方林堅信“沒有好料,就造不出好船。”
然而懂得製造漁船手藝的人,卻越來越少,在這裡工作的工人,幾乎都是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手藝,大多年齡都在四、五十多歲,隨著手工木船市場的縮小,如今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門手藝。但劉方林相信這祖傳的技藝一定會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