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波建交高潮,先后有26个国家对新中国表示了外交承认。但没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东西方冷战格局下,新中国的成立,遭到戴着意识形态眼镜的美国的敌视。政治上不承认,军事上威胁,经济上禁运,美国试图通过“遏制孤立”政策,编织一张困死新中国的封锁包围网。
面对封锁包围,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上下一心,坚决斗争,上演了一出成功突围的大戏。在1956年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谈话中,毛泽东说:对付美国人是要有一点办法的,第一是坚决斗争。
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泽东反复权衡,最终拍板:出兵。他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对于新中国来说,抗美援朝是一场立国之战、止战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尊严,也为中国东北地区打出了几十年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
而在有限的经贸空间内,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倡导以义利相交,积极探索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经贸活动。
1952年中国与锡兰(今称斯里兰卡)签订的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开创了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开展贸易的先河。
“方向盘”“缓冲器”和“测试仪”
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总统将对华政策调整为“遏制而不孤立”,试图通过放松贸易限制、进行信息和人员交流,换取中国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上的让步。
在1955年开启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最初新中国力图通过谈判缓和中美关系,但是美国政府的不配合,特别是提出以“中国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进入实质性议题谈判的前提条件,让毛泽东逐渐判断出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因此,从1958年起,新中国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向美国申明了新的谈判原则,由此前“分别提出种种争议问题再到台湾问题”转为“一揽子解决”,即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不谈。
毛泽东的坚定立场是: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获得解决以前,其他問题都不可能出现有意义的对话。新中国并不急于与美国接近,也不急于获得被视为“美国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反华舞台”的联合国代表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从1955年开始到1972年被基辛格的秘密外交取代,延续了15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即使没有解决中美双方实质性问题,但它无疑是对抗年代中美两国关系的“方向盘”“缓冲器”和“测试仪”。
小球推动大球转
1969年,中美接近的时机出现了。“小球推动大球转”,成为毛泽东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破局一招。
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同样有着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强烈愿望。此后,美国的“示好”开始升级。1969年12月,在波兰华沙的时装博览会上,美国驻波兰外交人员主动找中国外交人员搭话,传递美国想要同中国修好的信息。1970年10月26日,尼克松宴请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时,正式称呼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对新中国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正式的称呼。
谁也没有想到,推动中美破冰的关键一招,竟然是由一个直径不足40毫米的乒乓球提供的。1971年3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在比赛期间,美国乒乓球队提出赛后到中国访问的愿望。接到外交部的报告,毛泽东在经过长时间思考后,最终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便是著名的“小球推动大球转”的“乒乓外交”。
受“乒乓外交”鼓舞,尼克松正式向中国方面传递口信,表示准备到北京同中国领导人认真商谈,并提议由他的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作为特使,先期到北京会谈。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如期访华。
(摘自《联合早报》)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波建交高潮,先后有26个国家对新中国表示了外交承认。但没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东西方冷战格局下,新中国的成立,遭到戴着意识形态眼镜的美国的敌视。政治上不承认,军事上威胁,经济上禁运,美国试图通过“遏制孤立”政策,编织一张困死新中国的封锁包围网。
面对封锁包围,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上下一心,坚决斗争,上演了一出成功突围的大戏。在1956年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谈话中,毛泽东说:对付美国人是要有一点办法的,第一是坚决斗争。
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泽东反复权衡,最终拍板:出兵。他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对于新中国来说,抗美援朝是一场立国之战、止战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尊严,也为中国东北地区打出了几十年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
而在有限的经贸空间内,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倡导以义利相交,积极探索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经贸活动。
1952年中国与锡兰(今称斯里兰卡)签订的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开创了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开展贸易的先河。
“方向盘”“缓冲器”和“测试仪”
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总统将对华政策调整为“遏制而不孤立”,试图通过放松贸易限制、进行信息和人员交流,换取中国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上的让步。
在1955年开启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最初新中国力图通过谈判缓和中美关系,但是美国政府的不配合,特别是提出以“中国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进入实质性议题谈判的前提条件,让毛泽东逐渐判断出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因此,从1958年起,新中国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向美国申明了新的谈判原则,由此前“分别提出种种争议问题再到台湾问题”转为“一揽子解决”,即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不谈。
毛泽东的坚定立场是: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获得解决以前,其他問题都不可能出现有意义的对话。新中国并不急于与美国接近,也不急于获得被视为“美国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反华舞台”的联合国代表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从1955年开始到1972年被基辛格的秘密外交取代,延续了15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即使没有解决中美双方实质性问题,但它无疑是对抗年代中美两国关系的“方向盘”“缓冲器”和“测试仪”。
小球推动大球转
1969年,中美接近的时机出现了。“小球推动大球转”,成为毛泽东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破局一招。
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同样有着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强烈愿望。此后,美国的“示好”开始升级。1969年12月,在波兰华沙的时装博览会上,美国驻波兰外交人员主动找中国外交人员搭话,传递美国想要同中国修好的信息。1970年10月26日,尼克松宴请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时,正式称呼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对新中国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正式的称呼。
谁也没有想到,推动中美破冰的关键一招,竟然是由一个直径不足40毫米的乒乓球提供的。1971年3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在比赛期间,美国乒乓球队提出赛后到中国访问的愿望。接到外交部的报告,毛泽东在经过长时间思考后,最终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便是著名的“小球推动大球转”的“乒乓外交”。
受“乒乓外交”鼓舞,尼克松正式向中国方面传递口信,表示准备到北京同中国领导人认真商谈,并提议由他的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作为特使,先期到北京会谈。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如期访华。
(摘自《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