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物理教学情境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n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不仅以它内容丰富,理论严谨,知识应用普遍广泛而处于前沿学科地位,更由于它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精确巧妙、简洁有效而独具魅力科学方法教育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以凸显其科学教育价值,本文从教学实践层面阐述如何进行基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物理教学情境设计
  1基于观察的教学情境设计[HTSS]
  杨振宁指出:“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然而,对物理现象的观察需要借助于科学方法的支持,须经过科学方法的加工整理才能获得物理知识,否则不一定能直接得到物理知识
  伽利略认为:“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由此可见,观察与实验是物理现象通达物理知识的必经之路,在物理教学情境设计中通常需要利用可观察的证据来检验思维,形成知识,明晰概念和规律因此,观察与实验是获得研究结论和物理知识的重要科学方法
  案例一研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时,笔者设计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仔细观察“长气球放气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当教师将长气球放气时,学生看到气球快速向前飞出,惊叹实验现象吸引眼球,却没有观察到气球尾部有彩色纸屑向后喷出,而彩色纸屑向后喷出的现象恰恰是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的重要依据,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情境学生由于受气球运动的视觉冲击,将观察的重点放在了气球向前运动的现象上,疏忽了尾部喷出彩色纸屑的情境细节,如果多数学生确实没有观察到“气球尾部喷出彩色纸屑”的现象,要让他们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结论,证据是不充分的于是,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预设了两次实验情境操作,有意识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它所要观察的实验情境的细节变化上,即提醒学生在观察气球向前运动的同时关注气球尾部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的整个过程特征,而不是限于观察现象的局部特点
  上述教学情境设计中预设两次实验操作,目的是落实“观察法”中的“定性观察”在现象观察中的科学运用,即教师在教学中应交代现象观察的重点细节及观察的意义,以便在新问题出现时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观察的现象情境的细节上,避免学生只“看热闹”,有效提升其对“观察”的科学认识,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同时,从上述实例中不难发现,如果没有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某个教学现象情境中获得相关知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毕竟物理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特定物理现象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实验仪器,对实验现象进行资料搜集的过程,即使教学情境现象的预设生动有趣且有效,也未必能生成教学观察的理想效果就某种程度而言,观察的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方法可视为知识的脉络,按照科学方法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情境,其通过观察组织起来的知识才能促进学生形成清晰、严密和灵活的科学思维
  2基于转换的教学情境设计[HTSS]
  “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这是牛顿科学思维的精辟阐述物理现象的本质是其中隐含着物理规律,发现规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实验,而教学情境中的实验现象需要呈现直观、简洁、明了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获得需要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因此“转换法”在物理教学情境设计中的落实尤为重要
  案例二[HTSS]各种版本教材中提供的研究“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实验设计,都是利用“碘锤”做实验,该实验的近距离观察效果还行,但如果是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可视性效果就不太理想了,设计成学生实验的操作安全性也不是太可靠,而且实验的趣味性与生成性不强,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不高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设计了趣味性浓厚的“指纹显示”情境,具体步骤为:取指纹——让学生在白纸上按手印,发现无指纹痕迹;碘加热——将白纸盖在放有碘颗粒的烧杯上,对烧杯中的碘微微加热;显指纹——过一会,将白纸从烧杯上取下,可以看到白纸上显示清晰的指纹了
  这个实验现象明显,体验性强,学生感兴趣,印象深实验情境有效设计的依据是“转换法”,即如何通过“转换”的途径使“升华和凝华”现象更加显性化,可视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知识原理情境设计中“指纹”在白纸上的“从无到有”过程,很好地将“升华和凝华”现象中的细节转换为可解读的物态变化过程,可观察,可分析,可思考,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交代,学生不仅能明白“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原理,同时也能理解“转换法”的意义和魅力了
  “转换法”是一种科学方法,但无疑是重要的科学思想,物理教学情境设计中很多时候需要巧妙应用这种思维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情境生动有效并富于创新活力“转换法”的意义及价值不仅体现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其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超越知识学习本身的兴奋和意外,从而突破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使其内在的学习和探究的意愿变得强烈和持久
  3基于放大的教学情境设计[HTSS]
  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是用来描述杠杆效应的经典名言,其可以延伸的思维就是“放大”效应,方法层面即 “放大法”,是指在观察某些微小变化的物理实验现象时,转换思路,另辟蹊径,把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放大,使之观察效果明显,更加有利于得出实验结论
  研究不同的物理现象采用的放大方法有所不同,如力学中常用形变放大法、光学中常用间接放大法等,教学设计中需要有机结合,客观呈现
  [TP4CW06TIF,Y#]
  案例三[HTSS]“研究液体压强”实验中,为了显示“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的效果,笔者选择了截面积较大的PVC三通水管与透明的亚力克管粘合再与气球橡皮膜组合(如图1),在其中灌入不同深度的水,使液体对容器侧壁产生的压强效果通过橡皮膜发生的形变程度大小得以放大,课堂观察的实验效果明显直观,可视性大大增强   笔者在上述实验情境设计时选择截面积较大的PVC三通水管及透明的亚力克管与气球橡皮膜组合以呈现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目的是突破传统液体压强实验设计中的器材选择的思维定势影响,尤其是摆脱原有实验仪器厂家生产实验器材大小“标准”的束缚与制约,基于形变放大是力学实验情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努力尝试通过生活中不同直径大小水管的比较,使蒙在“三通水管”侧壁的橡皮膜发生的形变达到明显放大的视觉效果,较好地实现了通过实验现象观察直接得到实验结论的教学目标“放大法”是教学情境设计中特别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许多物理现象通过效果“放大”,能有效突破难点,让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使问题解决变得相对容易
  上述实验现象中通过“橡皮膜发生的形变大小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压强的大小”,应用的是“转换”思想,由此可见,放大与转换的方法往往是相关联的,在进行实验教学情境设计时应考虑到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相互渗透,让学生切实得到科学思维的潜意识影响与熏陶,而不是显性的实验方法说教
  4基于替代的教学情境设计[HTSS]
  “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给人的启发就在于曹冲聪明地运用了“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用石头的重力替代大象的重力,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难题“替代法”是研究物理现象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指科学探究中,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直接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变通替代的办法解决而达到完全相同效果的思维方法,在物理教学情境中常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研究
  案例四在研究“水果电池制作”的实验中,用实验室的灵敏电流计或电压表作为电池提供电能的实验现象显示器,实验效果的趣味性与体验性都不太理想笔者试着用一种“太阳花”的小玩具替代电流计作为显示器,将这个小玩具和“水果电池”接通时,其“花朵和花瓣”就动起来了,实验情境生动有趣,视觉效果特别好,而且这种实验效果“显示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得到了科学方法启迪
  作为“水果电池制作”实验的进一步探究,笔者和同事利用“雪碧”、“可乐”等饮料做了“饮料电池”的开发,用小型电子钟的液晶屏做显示器,效果很神奇,既能在液晶显示屏上观察到“可乐电池”让电子钟显示时间变化,还能听到电子钟发出的闹铃声音,对学生而言,情境的激励作用太强了,学生非常乐意进行课后的“水果电池”深入探究
  如果说“替代”是一种思维方法,那么运用替代的方法解决问题则是科学方法应用的智慧结果,上述“水果电池”呈现电能转化的显示器选择就是“替代法”思想启示下的教学情境设计创意,启示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解放思想,关注和发现身边更多物品的物理实验资源价值,这些源于生活的情境性物理实验设计与等效替代的方法应用密切相关,充分显现出科学方法智慧在实验教学中的活力与光芒
  5基于比较的教学情境设计[HTSS]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人类甚至不能认识自己,正是基于这个比较的过程,人类获得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诸多信息,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掌握了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策略与技术由于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比较”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关注和强化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
  案例五在进行“物体的质量”概念教学时,笔者设计利用食物与食材及相关器具的组合让学生比较并进行分类,从而领会“物质”与“物体”概念的意义具体比较的物品为,同一类型的大瓶矿泉水与小瓶矿泉水各一瓶,大馒头与小花卷各一个,同一品牌的小块巧克力与大瓶巧克力酱各一份,同材料做成的塑料碗与小勺子各一个,将这些物品放在大盘子里,启发学生进行“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的比较,即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品中找出其相同点与相异点,学生很容易比较出大瓶矿泉水与小瓶矿泉水是两个物体,都是由水这种物质组成,但含水的多少不同,同理还可比较出大馒头与小花卷,小块巧克力与大瓶巧克力酱,塑料碗与小勺子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进一步归纳就得到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含物质的多少就叫做质量”的概念[HJ19mm]
  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目的是为了强化“比较法”在概念建构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比较的方法建立并掌握物理概念,同时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比较法在物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的内容非常丰富,上述案例只是呈现比较法应用的某个方面,更多的教学设计中涉及比较法的应用,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教学情境设计与呈现才能达到完善和有效的境界
  6结语 [HTSS]
  本文阐述了部分科学方法在教学情境设计中的应用,重视基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物理教学情境设计,是科学方法作为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显性化体现,它能促进教师实现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并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 本文为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2013年-2016年全国物理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体验性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家庭在经济上的窘境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农村地区的家长对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已经不大,但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不仅仅是客观上教学资源的分配问题,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这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以前那种要在读书上找出路已对现在的家长和
人类智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观察首先是对新事物进行观察,其次才能认识、分析、探索,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实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概念和公式等需要在实验中通过实践得到证实,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其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初中物理课堂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
“半偏法”测电阻是高中电学实验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测电阻的方法,电路图如图1所示,实验原理如下:  实验步骤:①把滑动变阻器R阻值调到最大,S2保持断开状态,闭合S1,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达到满偏电流Ig.②保持滑动变阻器R的阻值不变,闭合S2,调节电阻箱R′,使通过电流表的电流达到满偏电流的一半,即12Ig,读出R′的阻值R0,则电流表的内阻Rg=R0.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所有的参考资料包括人教
那些被甜糖果和公主裙装满的童年……单纯幼稚的我天真地认为,生活应该一年比一年好;可惜直到如今,生活一如既往,改变的是自己,不变的是墨守成规。现在,在尴尬的现实中,我小
物理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对合作学习的流程、模式、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等方面的探讨,从而对物理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初步的经验.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不断探索
物理学科的探究性和实验性都是比较强的,在物理教学中需要学生拥有很强的实践探究能力,物理也是最适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就是要让学生对未知的结论进行自主的探究,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开展科学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
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电阻测量”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高中“电阻测量”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操作方法,教师授课的方式和问题,并探究解决这些授课问题的具体方法,以期改进高中“电阻测量”实验教学的流程,促进物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电阻测量”实验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从总体上来说,“电阻测量”实验的目标和其他高中物理实验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高中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物理难学”是不少学生的“共识”,很多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尤其是自主学习习惯还非常欠缺其大致现状是:一是有上课认真“接受”知识的习惯,这里多数是女生,这些学生上课听的专心,想的不够,尤其是当教师提问某一位同学时,相当一部分人就等着老师给正确答案,而不是积极地去想这个问题的正确结论是什么;二是由于初中物理内容较少,要求不高,因此解答物理问题时只需对号入座即可解决,分析问题往往不
高中物理讲薄膜干涉实验时,按书上的装置来做,虽能勉强做出,但笔者认为,效果还不十分理想.(1)金属丝圈在肥皂液里蘸过以后,环上形成的液膜,要等一阵,让液膜形成楔形截面才能看到干涉条纹.在这“等”的过程中,肥皂液膜由于受风吹,操作者的喘气,酒精灯火焰的热辐射等因素的干扰,液膜蒸发快,存留时间短(几秒至十几秒钟),往往刚出现干涉条纹,液膜随之破裂,让观察者大为扫兴,又得重新蘸皂液.这样来回多次,既浪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各学科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逐渐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应用,适应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发展趋势,满足了发展创新教育的教育发展要求,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新型教学的显著特征.在高中物理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呈现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生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