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中的概念隐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科幻电影的热映,中国的科幻型小说也越发受到重视。科幻小说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始终是小众,“出圈者”甚少。反之,国外却截然不同。与此同时,有关科幻体裁小说的相关研究甚少。鉴于此,本文以认知为视角,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本體性隐喻对《饥饿游戏》进行分析,研究了文本背后的概念隐喻现象,使读者在阅读科幻题材小说时正确理解原作的寓意。
  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经典著作《我们生活中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方面,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也是如此。恰巧《饥饿游戏》本身含有大量的隐喻现象,在此背景下,能与概念隐喻理论产生共鸣。对于这部小说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字幕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鲜少与概念隐喻理论完全相结合。若在阅览小说时,没有基本的概念隐喻知识,其实人们就无法理解整部小说的背后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概念隐喻理论,结合小说文本,探讨《饥饿游戏》中的概念隐喻现象,从而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一、理论概述
  概念隐喻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康德和雪莱等人,他们在作品中都涉及从认知视角来论述隐喻。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正式提出这一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标志着隐喻从修辞的层面上升到一种认知方式的层面。通俗来讲,概念隐喻是用熟悉的事物来理解不熟悉的事物,是体验的相互转换,这就决定了它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
  从相邻概念域来看,概念隐喻和隐喻之间有略微的差别。学者孙凤兰认为,概念隐喻是用熟悉的事物来理解不熟悉的事物,是一种体验的相互转换。莱考夫和约翰逊给概念隐喻下的定义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这里所说的“另一类事物”是指源域,“一类事物”指的是目标域,“理解”和“经历”是指映射。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始源域的不同,概念隐喻可分为三个类型: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
  二、结构隐喻
  学者王寅认为,结构性隐喻就是“指隐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结构可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中去,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简言之,概念隐喻就是以理解一种概念的方式去理解另一种概念,将用于修饰和限定一种概念的词语用来描述另一种概念的行为。
  众所周知,野狗都是成群结队地寻找食物。当找到猎物时,它们会紧紧追赶并咬猎物。小说中提及共有12名地区人民参与了大屠杀游戏。他们的任务是杀死除自己以外的人,成为赢家。因为得到“赞助商”的青睐,其他参赛者如同一群野狗似的寻找女主。这就类似于野生动物追逐猎物的场景。“动物”象征着鲜活的人类因为权势显露出原始本性。其次,小说中人们的住所周边被铁丝网包围,被其他人监视和控制着,就像被圈养的牲畜,人们不再拥有自由,而且每天温饱都成问题。在这种生活环境中,与牲畜没有区别。
  三、方位隐喻
  方位性隐喻又称为空间隐喻,学者温秀颖认为,它“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完整的隐喻概念,将人们自身体验到的‘上下高低内外’等具体概念用于情绪、时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将原本没有方向或方位的概念赋予方位内涵”。所以,用表达空间的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个概念结构的做法最为直接。
  《饥饿游戏》作为一部社会阶级分明的小说,文中难免会涉及很多方位词,如社会地位。“上”在汉语中常常对应着身份优越、情绪高涨等正面意义,然而“下”相反。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UP”和“DOWN”这一组词蕴含着相似的涵义。《饥饿游戏》小说的基调是在未来的背景下,这个世界人们生活在12个区域,每个地区都有明确的分界线。例如,1区地理环境优越,生活富裕,能够自给自足。然而,在凯特所在的第12区,人们靠挖掘煤矿为生,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从这些角度来看,生活的界限非常清楚。数字越往上,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也就越高,否则相反。
  在整部小说的框架内,有一个中心城市和12个区。生活在中心城市的最富有的人不需要工作和生活,因为12个区会按时支付食物和所有的费用,他们拥有着第12区人民没有的一切。确切地说,他们通过奴役12区的人民来过着美好的生活。同时,他们拥有决定12个地区所有人生死的最高权力。
  四、本体隐喻
  学者王寅认为,本体性隐喻就是“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者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通常来说,就是指用现实中的、有形的物体来代替抽象的概念。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爱是战争”概念隐喻中,战争是源域,爱是目标域。“原始领域”“战争”的结构特征是:战争中有各方参与;战争期间必须采取某种战略;战争的结束是一方获胜,另一方失败,或双方和解。在理解这个概念隐喻的过程中,“战争”的这些显著概念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的“爱”的概念域。在凯特被选择为贡品之前,盖尔把爱藏在心里,凯特也处于无知状态。但当凯特和皮塔成为第12区的参与者后,凯特内心深处总是记得皮塔曾用面包救过她。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他们本身也是对立双方。在小说的结尾,凯特选择了爱情,尽管路程艰辛。其实,情感才是最中心、最具说服力的人类经历之一。
  其次,“MOCKINGJAY”这一符号贯穿全文。从本质上来看,《饥饿游戏》小说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统治者利用其肆无忌惮的权力迫使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并且是为国家机器的运行提供的一种游戏。在统治者眼中,这14区贡品的生命如同蚂蚁一样渺小。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取悦国会议员,警告威吓人们,以此让他们无法反抗。
  此外,政府将人民的不满转移到杀害其子女的另一个地区,使每个区域相互隔离。因为只有人民不团结,统治阶级就有手段和力量来镇压一个地区的抵抗。凯特的出现成为反抗权力的象征和希望,成为“嘲笑鸟”的代言人,尽管她只是一个平民女性英雄,一个在暴政的悲惨生活中挣扎的瘦弱女孩。在人生的起伏中,她看清了事实,但从未放弃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尽管历经艰辛和屈辱,但是她最后完成了“嘲笑鸟”的使命。
  五、结语
  通过分析《饥饿游戏》中的概念,人们可以发现,有大量隐喻表达蕴藏其中,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种类型。通过研究与分析可知,小说的主题是战争的黑暗时期,述说了人类战争的迫害是无止境的,利用战争和压力迫使人们屈服于统治是可耻的,同时巧妙地隐喻了作者反对战争与和平的战争理念。本文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使人对作品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的来说,人们可以通过概念隐喻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来认识事物,就如同小说背后的隐含意义。这样可以为读者和学者提供阅读的新体验和研究的新视角。
其他文献
路遥是我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他关注时代的变化,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作品感动了许多读者,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人生经历方面对路遥小说《人生》进行解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饱含着对黄土大地以及农民的赞颂。在他并不丰富的创作时间中,他总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记录着社会和时代
期刊
受法国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影响,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研究于法国兴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文本的新方式。虽然它抛弃了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明显的缺陷,但不可否认它补充了研究文本的角度,后来的文学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文本的关注不能脱离叙事角度的分析。初读余华的短篇《命中注定》,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突兀的开头、莫名的结尾,情节不连贯,含义不清晰,让人匪夷所思,不禁令人想再回味一遍故事
期刊
在我国历史上,《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元典,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人们所传颂的经典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学者对《诗经》展开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金元时期,该时期的《诗经》学将前代的经学研究成果進行吸收和整合,促使诗经学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将《诗经》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针对金元时期诗话中《诗经》的教化和文化传播展开研究。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长河中,《诗经》
期刊
司马迁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理念,并完成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司马迁以其独特的人格感染着后世文士,“发愤著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后世文士追求立言的不朽,以及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著述传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追求。在儒
期刊
《秋窗风雨夕》的主题一直有争议,主要有“封建压迫说”“命运预感说”“历史隐喻说”“伤悼身世说”四种。本文立足文本分析,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证定该诗具有“伤悼身世”和“担忧爱情”的双重主题。  一、《秋窗风雨夕》的主题  作为《红楼梦》中的名篇,《秋窗风雨夕》常被各家诗词鉴赏注本收录,但其主题仍有争议。“封建压迫说”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强调“封建势力”对林黛玉的“压迫”。那时候的《红楼梦
期刊
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自我呈现”是指个体“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呈现的特质和方式。这是生活空间所自然赋予和形成的。  平儿,是一个平民的女儿,她不仅拥有一个“平儿”这样如此平常的名字,而且她的身份也是平凡的——一个通房丫头。但是,她的生存艺术表现很不平凡。平儿最重要的自我呈现体现在
期刊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他精通诗、文、词、赋,善书画、好音律,是宋代文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星。作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以及深远的影响。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局限和音乐束缚,使“词主情”的“情”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的词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他的一切喜怒哀乐、惆怅失意都深深地灌注在他的词中,为词创立了新的范式,促成了宋词的
期刊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未有过在英语国家留学的经历。幸运的是,我来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算是圆了我的留学梦。略去一路风尘和之后的倒时差等生理上的不适应不谈,来英国之后,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超市购物——就在我们抵达阿伯丁的第二天,校方十分体恤地用车将我们新一届来阿大访学的中国学生带到市中心较大的超市,让我们置办生活必需品。我们许多人都闹了些笑话,其中也包括我。我本想买
期刊
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其管理和创新工作备受重视。  新时代要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当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已经
期刊
17世纪,《堂吉诃德》问世,一个具有高度道德原则、理想主义但行为荒唐可笑的骑士形象诞生。凡是看过此书的人无不为他的愚蠢、疯癫捧腹,更有甚者将其树立为时代的反面教材,以此警醒世人。但深入探究《堂吉诃德》一书的语境与背景,人们不难发现,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人文魅力以及每个时代都适用的困境、出路与觉醒。本文将主要从《堂吉诃德》中的冲击性巨大矛盾入手,结合当时与如今时代特点,对这一形象进行反思。  阅读《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