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课堂更有活力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e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预设,更要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高效课堂;精心预设;以学定教 ;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为此采取“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预设,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笔者从下面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合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 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 新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主题图中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同时,还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首先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们绝不能忽视教材,而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编写的意图,才谈得上“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也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路程、速度、 时间”时有这样一道题:小强为了参加演讲比赛,准备了一篇大约800字的演讲稿,演讲时间为5分. 如果准备一篇2000字的演讲稿,12分能演讲完吗?学生出现了以下三种做法:① 比总字数:800 ÷ 5 × 12 = 1920(字) < 2000字;②比速度:800 ÷ 5 = 160(字);2000 ÷ 12 = 166(字)……8(字)>160(字);③比时间:2000 ÷ (800 ÷ 5) = 12(分)……80(字)>12(分).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生1:“我更喜歡第一种方法,因为第一种方法简便又好理解.”生2:“我更喜欢第二、三种方法,因为第二、三种方法和平时想的有点不一样,比较有挑战性. ”这样的教学,尊重学生的“另类声音”,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去悟去发现,优化算法,深化思维.
  二、精心设计预案——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生成性教学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精心预设. 即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的应对措施等. 练习题设计,要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设计相应有弹性的、有层次的,具有开放性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的启发引导. 这些都成为教师预设教学预案应考虑的内容. 如“高矮”的教学围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体验高矮的相对性”这一目标,教师可预设“同桌同学比高矮”、“两支铅笔比长短”,“两本书比厚薄”,以及任选“两样东西比一比”或“三件东西比一比”等让学生操作实践、探究方法的活动.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将两件或三件东西进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这样预设,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三、采取以学定教——生成性教学的关键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还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但是要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槌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到哪儿”的自流式生成,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师:“你们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吗?”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底×高÷2.”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分成了两个等底等高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对角线剪,不沿着对角线剪可以吗?”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 ”这样,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为此,教学时,要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总之,生成的课堂是更有活力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其他文献
【摘要】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课堂提问,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从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的提问技巧. 
【摘要】懂得学科知识而也要懂得教的艺术,为“学”好而教而不是为“讲”好而教.周恩来总理曾精辟地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提问也是有技巧的.教师要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关键词】模式;六模块;情境;提问  我市近年来年开展“课程实施
【摘要】 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科目,数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相对于饱含情感的语文来说,数学内容则相对较为枯燥. 探究性学习则是要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沉浸到这种数学思维和探究过程当中,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其更加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自身探究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 由于小
【摘要】思维品质是指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的外部表现.它包括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敏捷性等品质.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主线,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在解函数题中强调定义域对解题结论的作用与影响,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的定义域;思维品质;培养  函数的定义域是构成函数的两大要素之一,函数的定义域(或变量的允许值范围)似乎是
一、现阶段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等都有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但与先进县市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依然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
新课改十余年,看各种级别的“观摩课”和“优质课”,从起初“五光十色”的课堂到现在呼唤“数学本色”的课堂,这种回归正是对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理性认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我想原因是那些“华丽有余而实质不足”的课堂可操作性不强. 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的是一种朴实、扎实、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简约有效”地数学教学的立意点何在  1. 从古人观点看  早在中国数千年之前,老子《道德经》就提到: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每一阶段的教材说明中都提到: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自主地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与他人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了解存在着多种算法,逐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而我要说的是,算法多样化的计算教学,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考和创造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教学过程是设疑、解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质疑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获取的知识信息经过思考、分析后提出的疑问.质疑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善于质疑,进行释疑体现了高水平的思维批判性.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是江苏“五严”背景下提高
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方式能唤醒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这就体现了
【摘要】数学模型是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它将现实问题归纳为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加以解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重点研究的是数学模型在应用问题中构建函数模型、方程模型等,笔者尝试应用书本中的定理教学构建模型并加以归纳形成方法模型,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关键词】数学建模;定理模型;方法模型  《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