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预设,更要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高效课堂;精心预设;以学定教 ;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为此采取“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预设,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笔者从下面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合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 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 新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主题图中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同时,还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首先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们绝不能忽视教材,而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编写的意图,才谈得上“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也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路程、速度、 时间”时有这样一道题:小强为了参加演讲比赛,准备了一篇大约800字的演讲稿,演讲时间为5分. 如果准备一篇2000字的演讲稿,12分能演讲完吗?学生出现了以下三种做法:① 比总字数:800 ÷ 5 × 12 = 1920(字) < 2000字;②比速度:800 ÷ 5 = 160(字);2000 ÷ 12 = 166(字)……8(字)>160(字);③比时间:2000 ÷ (800 ÷ 5) = 12(分)……80(字)>12(分).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生1:“我更喜歡第一种方法,因为第一种方法简便又好理解.”生2:“我更喜欢第二、三种方法,因为第二、三种方法和平时想的有点不一样,比较有挑战性. ”这样的教学,尊重学生的“另类声音”,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去悟去发现,优化算法,深化思维.
二、精心设计预案——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生成性教学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精心预设. 即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的应对措施等. 练习题设计,要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设计相应有弹性的、有层次的,具有开放性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的启发引导. 这些都成为教师预设教学预案应考虑的内容. 如“高矮”的教学围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体验高矮的相对性”这一目标,教师可预设“同桌同学比高矮”、“两支铅笔比长短”,“两本书比厚薄”,以及任选“两样东西比一比”或“三件东西比一比”等让学生操作实践、探究方法的活动.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将两件或三件东西进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这样预设,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三、采取以学定教——生成性教学的关键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还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但是要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槌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到哪儿”的自流式生成,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师:“你们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吗?”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底×高÷2.”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分成了两个等底等高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对角线剪,不沿着对角线剪可以吗?”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 ”这样,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为此,教学时,要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总之,生成的课堂是更有活力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高效课堂;精心预设;以学定教 ;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为此采取“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预设,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笔者从下面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合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 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 新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主题图中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同时,还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首先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们绝不能忽视教材,而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编写的意图,才谈得上“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也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路程、速度、 时间”时有这样一道题:小强为了参加演讲比赛,准备了一篇大约800字的演讲稿,演讲时间为5分. 如果准备一篇2000字的演讲稿,12分能演讲完吗?学生出现了以下三种做法:① 比总字数:800 ÷ 5 × 12 = 1920(字) < 2000字;②比速度:800 ÷ 5 = 160(字);2000 ÷ 12 = 166(字)……8(字)>160(字);③比时间:2000 ÷ (800 ÷ 5) = 12(分)……80(字)>12(分).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生1:“我更喜歡第一种方法,因为第一种方法简便又好理解.”生2:“我更喜欢第二、三种方法,因为第二、三种方法和平时想的有点不一样,比较有挑战性. ”这样的教学,尊重学生的“另类声音”,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去悟去发现,优化算法,深化思维.
二、精心设计预案——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生成性教学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精心预设. 即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的应对措施等. 练习题设计,要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设计相应有弹性的、有层次的,具有开放性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的启发引导. 这些都成为教师预设教学预案应考虑的内容. 如“高矮”的教学围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体验高矮的相对性”这一目标,教师可预设“同桌同学比高矮”、“两支铅笔比长短”,“两本书比厚薄”,以及任选“两样东西比一比”或“三件东西比一比”等让学生操作实践、探究方法的活动.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将两件或三件东西进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这样预设,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三、采取以学定教——生成性教学的关键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还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但是要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槌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到哪儿”的自流式生成,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师:“你们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吗?”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底×高÷2.”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分成了两个等底等高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对角线剪,不沿着对角线剪可以吗?”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 ”这样,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为此,教学时,要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总之,生成的课堂是更有活力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