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技,化艺入心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全国众多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呈井喷式涌现。6月23日,江西省杂技团创排、著名杂技剧编导董争臻编导的杂技剧《山上那片红杜鹃》在南昌首演,以此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这也是江西省杂技团创排的首部红色题材杂技剧。
  该剧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发生在江西瑞金等地的革命斗争故事。出身豪门的富家小姐杜鹃,思想活跃进步,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她和同伴一道,义无反顾地离开条件优渥的家庭,从南昌来到瑞金,投身革命,参加红军。她多才多艺,积极参加和组织“扩红”宣传工作,表现出色;与敌人“还乡团”做斗争,在保卫群众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该剧塑造了杜鹃、高营长、郑斯文、郑梅英等众多的英雄人物群像,赞颂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山上那片红杜鹃》一经面世,即收获了观众们的惊喜和好评。许多观众惊叹:“没想到杂技还能这么好看!”首演当晚的戏票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现场掌声、惊呼声不断,观众们时而鼓掌,时而拿起手机拍摄,忙得不亦乐乎。许多观众表示还想再看,并要求预约订票。
  一部红色题材的主旋律剧目为何如此有观众缘?杂技剧《山上那片红杜鹃》成功首演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诀?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这部《山上那片红杜鹃》。
  一、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该剧分别由一序、一尾声,加上中心部分的六幕所组成。在序和尾声当中,由老年女红军郑梅英的扮演者出场讲述,用舒缓、深情的语调,以倒叙的方式,导引剧情徐徐展开,并在讲述中收尾,为全剧渲染了追忆、缅怀的情感基调。
  一般来说,杂技长于炫技,拙于叙事。该剧则巧妙地扬长避短,用散文诗般的结构,反复咏唱,营造了浓浓的浪漫抒情色彩,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如第二、三幕中,女子集体的《长枪舞》《蹬斗笠+柔术》表演,与男子《集体中幡》《梭镖技巧》等交替出现。女子表演的明快柔美与汉子们的浑厚刚劲互为对照,给观众以一张一弛、刚柔并济、相映成趣的观赏感。诗歌般行进式的叙事推进,韵律感极强,引导观众们沉浸于剧情之中。
  第三幕中,杜鹃和高营长所演绎的《男女双人爬竿》,将革命浪漫主义的抒情表达推向前半段的高潮。这是一段表现男女主人公之间情感的重头戏,在长达七分多钟的表演中,呈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现实和内心、当下和回忆的双重空间。编导设计了月光下竹林的舞台场景,色调冷峻静谧的舞美、灯光、烟雾组合的舞台呈现出如梦似幻的意境。起初是女主人公杜鹃在回忆,高营长从回忆中走出,亦幻亦真。舞台上,出现高营长在教杜鹃学习军事的场景:男女演员在六米多高的长杆上,时而灵活地交替攀缘而上,时而男演员迅捷地俯冲直下,时而两人稳稳地握举在空中……革命者之间忠贞缠绵、互相信赖又相互依托的美好情感被表现得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两位演员以他们深厚扎实的功底和全情投入的表演,一气呵成,完美演绎。这充分说明杂技的抒情能力,不输于任何其他姊妹艺术。
  最后一幕当中,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抒发更为淋漓尽致。满台绽开绚烂的红杜鹃。在舒缓深情的片尾歌曲《红杜鹃》中,四位女红军战士置身于八条红绸之上,表演难度很高的四人“绸吊顶技”。四人悬挂于绸带之上,口衔玻璃管,玻璃管上顶着五角星,从杜鹃花海中缓缓升空,盘旋回荡;紧接着,空中出现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双人绸吊造型,寄托大家的美好期盼。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杂技艺术的震撼视觉瑰丽呈现,动人心魄。
  二、鲜明的红色印记
  江西是红色故地、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艺资源。该剧撷取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江西的革命斗争历史予以展现。提起江西,提起那段历史,人们就会想起井冈山,想起那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峥嵘岁月,想起艰苦卓绝、顽强斗争的红军战士们,想起壮烈牺牲、长眠于斯的革命先烈,想起为人民打江山谋幸福的革命先辈,想起送八子参军、送郎当红军的父老乡亲……
  正是怀着这样一份特殊情感,编导和主创团队匠心独运,为该剧度身定制,设计和使用了大量的江西元素,令该剧具有了鲜明的红色印记和地域特色。
  最为典型的便是男子集体“梭镖舞”。当年红军在武器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很多战士使用大刀、梭镖等冷兵器。这段梭镖舞的设计,既吻合当年的历史,也非常有江西特色。其二在女子“蹬斗笠+柔术”中所使用的则是江西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斗笠,并还采用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畲族姑娘来演绎编斗笠送红军的情景。其三是特意设计了砍竹子做竹筏宣传“扩红”的剧情场景,“高空秋千晃管”的道具也颇具匠心地设计为竹子的外观,令观众马上联想到江西井冈山等地的茂密竹林和涓涓河流。
  杜鹃花是江西的省花。该剧《山上那片红杜鹃》以红杜鹃寓意当年的红军战士,女主角名叫杜鹃,以红杜鹃为意象贯穿全剧,应景且贴切。剧中十多名女演员用魔术手法变出无数枚鲜红的五角星,“星星之火”的寓意意味深长。在开满红杜鹃的赣鄱大地上,先烈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信仰浩气长存,永远被后辈缅怀和纪念……
  三、 技巧的创新运用与无痕转化
  在杂技剧中,技巧的使用十分讲究,切忌出现技巧与剧情违和的情形,否则观众就会“跳戏”。这对导演和演员都是新的考验。该剧编导董争臻是一位才华横溢并极富创新意识的杂技剧编导,他曾经开创性地主创了《渡江侦察记》《战上海》等多部非常成功的杂技剧,对杂技、魔术、滑稽剧等技艺的熟稔,使得他对技巧的使用、转化、解构、设计上都有着独到之处。该剧中许多创意新颖独特,令人眼前一亮。
  在第一幕中,安排杜鹃在豪华的生日酒宴上,即席为来宾们表演“肩上芭蕾”和魔术“钢琴悬浮”,以此交代和说明杜鹃富家小姐的身份和多才多艺的才华。第四幕中,为刻画红军战士突破封锁线的场景,编导们将传统的杂技“地圈”改成了一层层高高的铁丝网,演员们在狭小的空隙中穿越、翻滚;利用改良的“椅子顶”技巧,把敌人设置的拦路桩叠罗成塔,演员攀缘至塔尖,表演顶功技巧,演绎侦察员登高瞭望的情景,诠释红军斗争环境的险恶。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双浪桥飞人”那一段,红军战士们在回旋摆动的跳板之间穿插、腾跃,高高地腾空而起,又准确地稳稳落下,展示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战斗英姿。类似的场景在剧中俯拾皆是。一个个绝活,引起台下观众的阵阵惊呼,令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当年战争的险恶,准确而贴切。
  值得称道的是剧中杜鹃、高营长、郑斯文、郑梅英,以及反派人物肥龙、刁曼丽等主要人物的扮演者,他们不仅要驾驭和表演众多的杂技技巧,还要在此基础上,去完成很多的舞台表演戏份—人物的脸部表情、台步动作等。这对于杂技演员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体现了演员们的综合素养,以及杂技演员广阔的可塑空间。
  魔术手法的巧妙设计和出现,也为该剧的情景表达和悬念呈现增添了魔幻奇特效果。
  四、多種舞台手段的综合使用
  此部杂技剧综合运用了多种舞台手段,如“大旋转舞台”的利用不仅实现了场景的迅速切换,还助推了剧情的表达,巧妙实现了类似影视剧中“蒙太奇”的剪切效果。
  剧中的音乐为全剧添色,从配乐到歌曲,都很提神到位。如男声合唱《梭镖亮堂堂》节奏明快、气势雄浑,充满阳刚之气,且十分上口;片尾的主题歌《红杜鹃》凄婉深情,催人泪下。演出结束,不少观众走出剧场还情不自禁地哼唱着“红杜鹃、红满天……”
  诚然,该剧还有一些需要完善之处:有的地方篇幅显得冗长,需要精简压缩;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戏需更进一步增强铺垫和情景交代;个别的高难动作需要进一步稳定提升;等等。但是,瑕不掩瑜,原创杂技剧《山上那片红杜鹃》具备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作品。
  (作者单位:江西省文联杂技家协会)
其他文献
世博会联合国馆展览展示设计团队  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坐落在卢浦大桥东侧,紧邻滨江公园,是一个蓝色的鞋盒式建筑。尽管区位优势明显,但与其它明星展馆相较, 显得格外的低调。正如每届世博会都有一个主题一样,联合国馆也有自己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是“One Earth , One UN(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图1)  展览展示设计概念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园”。首先,空间和功能架构是基于园林的格局
期刊
摘要:如何整合职业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它涉及确定新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只有使设计与教学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形成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构成要素、空间组合、活动设计、首饰设计    《立体构成》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已成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期刊
她无疑是美院的一张名片,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她的确具备成为“亮点”的潜质。  从蓝图到现实;  从拔地而起,到重装登场,  一段不算太长的时间,托举起一个全新的平台。这样的速度,有点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这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我们向教育部郑重承诺的项目之一。不说别的,单看命名,便见其立意之高,襟抱之大,眼界之远。这可以说是美院人,更可以说是全中国工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弊端与困境,指出创造力的不足,设计的缺失是制约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应该利用已有的制造业的坚实基础,结合现代设计,走出中国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利用设计为经济合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和可持续的源动力。  关键词:设计 制造业 产业 创新    第23届世界设计大会(Ichograda)在北京落下了帷幕,在这次为期一周的 “世界设计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上
期刊
徐龙森,1956年生于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知名雕塑家,“东海堂画廊”老板;2004年底客居北京。  2009年10月,“山不厌高:徐龙森山水画展”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主厅开幕,徐龙森的山水画作为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横空出世,震撼国内外画坛……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徐龙森画展开幕式上说:“徐龙森的画作堪称当代杰作”,“我相信,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都会
期刊
世博中国馆设计团队   2010上海世博中国馆的诞生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期望,凝聚着世博中国馆设计团队、联合设计团队以及无数工作团队和个人的无私奉献。  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世博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副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汤朝晖,项目建筑专业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2007年4
期刊
歌剧《山茶花开》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创排,以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小山村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这是我写得最辛苦的一个戏。前后三年,颠覆九稿,才终于完成。与观众见面后,好评很多,批评也不少。两面的意见,很是热闹。所以,著名评论家叶青主席嘱我写个创作談,我心里就起了踌躇。诉苦当然不妥,经验又乏善可陈,有什么可谈呢?眼下都讲“不忘初心”,那就说说做这部戏的初心吧。  歌剧是舶来品,用老百
期刊
“数码交互艺术”(Digital Interactive art)作为一门伴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艺术门类,因其特殊的交互性和参与性,使其在公共艺术的大概念下表现得游刃有余,深受广大受众追捧。本文从数码交互艺术的创作、运用、审美、教育四个主要方面讨论数码交互艺术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最新动态。(图1)  一、数码交互艺术创作   数码艺术作为跨学科领域,不像传统艺术可以由
期刊
丁浩,(图1)汉族,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广告协会顾问、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装潢设计委员会顾问、上海市水彩画研究会顾问。  丁浩自上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从事广告美术设计,曾在当时上海最大的广告公司——联合广告公司任职。  由于有机会研究西洋人体结构学资料,诸如查理士安尔勃拉特培莱《人体结构》,有机会
期刊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视觉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专门化)专业的项目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项目之一,建设特色与创新包括“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模式工作室化、教学形式项目化”等多方面内容。项目建设方案承诺以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专门化)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包括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产品造型设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 (新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