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考查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路径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lwl20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个体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高考作文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直接体现了我国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考查要求。本文通过对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作文试题(主要是全国卷)的分析,梳理高考作文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学生写作能力考查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及作文教学提供思路。
  一、过渡期(1977-1979):缩写与改写为主,注重作文的基础能力
  1977年冬天,中断了11年的大学招生考试重新开启。因为时间紧迫,试卷分省市命题。从试题内容看,这一年很多省市的命题思路还没有完全从“十年动乱”的阴影中走出来,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上海市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北京市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吉林省的“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吉林人民心连心”、黑龙江省的“每当我想起《東方红》”,等等。考虑到是高考恢复第一年以及“十年动乱”对青年学子知识水平的影响,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难度并不大。
  1978年,高考开始进入规范化,全国实行统一命题与考试。但无论是1978年还是1979年,高考作文的难度依然相对较小。这两年的作文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即概括材料及句子运用能力。教育部1978年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文章应中心思想明确,实事求是,力求反映客观实际;学会对文章进行裁剪、详写、略写以及划分段落;合理使用标点、词语以及句子。例如,1978年的高考作文只是将提供的阅读材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而1979年的高考作文则是将《第二次考试》一文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无论是对文章进行缩写还是改写,都要求考生总结材料的主要观点并进行梳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这是在“十年动乱”、国民知识水平较低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语文写作的要求,是社会大背景在高考作文中的集中体现。
  二、稳定期(1980-1989):实用文体多次出现,关注作文的应用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经济的平稳发展,国民的可阅读书目不断增多,文化知识水平也不断提升。反映在语文课程中,则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980年教育部修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突出了写作教学的重点,强调“作文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缩写、改写、扩写、写片段等等”。关于具体的文体写作,则强调记叙、议论以及说明三种文体的熟练掌握。因此,进入80年代后,我国高考作文的试题形式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强调语文的工具属性,要求考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如读后感、说明文、议论文、书信、简讯等应用文的撰写。例如,1980年和1981年的高考作文分别要求学生就读《画蛋》和《毁树容易种树难》的短文写读后感;1983年的《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以及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而1985年和1989年高考作文则是要求学生就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写一封信。
  虽然这一时期高考作文的难度较上一阶段有所加大,但依然是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考查,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国民文化知识水平依然较低。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约占60%;1984年人口调查统计,全国文盲、半文盲的总人数约为2.36亿,约占总人口数的23%。因为国民文化水平较低,所以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明确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确立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的原则。因此,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查具有明确的立意与任务指向,以命题作文和立意明确的材料作文为主,考生无须过多思考,只要按照中心立意进行写作即可。当然,具有明确任务指向的写作限制了考生自主、开放思维的表达,限于对材料中心思想的解读,不能进行多角度的尝试与思考。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押题等情况的发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探索初期(19901-998):大小作文并行,力图全面考查作文能力
  进入90年代,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关注。人们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人文性不能分割。因此,这一时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命题人在高考作文中对作文的试题形式进行了探索,增添了“小作文”的考查方式。
  “小作文”与“大作文”并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其中,“小作文”多为记叙性、描写性、说明性文字,要求考生对材料的故事情节或具体细节加以想象,进行作文,或要求对漫画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大作文”则采取联系“小作文”的具体内容或单独给出一个辩题的方式,要求考生进行评析、议论或者进行记叙文的书写。如1995年的高考“小作文”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任选两种鸟类,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段;“大作文”则联系“小作文”的材料,要求考生自选角度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这一阶段的文章要求考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判断,并条理清晰地表达看法,考生须具备作文的多方面能力。总体来说,不论是“小作文”还是“大作文”,这一时期的文体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题目的呈现大多是以提供材料的方式进行。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反映出对于写作能力考查范围的拓展,通过对多种能力的考查,反映出命题人在全面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探索。
  这一阶段对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使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初步的彰显。但是,材料的中心立意突出,考生在作文时仍需围绕中心立意进行表达。而且“大作文”与“小作文”并行的出题方式使考试时间紧张,考生思考问题时容易浮于表面,对于“小作文”中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的题目难以深入思考。当然,在这一时期,并不是每一年都是“大作文”与“小作文”并行的出题方式。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直接采用标题作文的形式,给出命题并限制文体。此种出题方式与“大作文”“小作文”并行的出题方式相比,难度较小,并且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导致这一时期作文考查水平不一。
其他文献
在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祝福》是必选的一篇,可見它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细读《祝福》,可以觉察到小说中始终有两种声音在交错撞击:一是在一片愚妄的欢呼中传达出来的传统文化的钝响,一是从一个悲惨弱者的呼号声中传达出的强烈生命倾诉。来自文化的声响沉闷而强大,带着坩制生命的强力;来自弱者的呼号微弱而悲凉,夹着生命被吞噬的恐惧、悲哀与无助。小说中始终投注着一道冷峻而困惑的目光,那是“我”的。作为
书名:语文美育学  作者:徐林祥,郑昀  出版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43584297  定价:42元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将“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确为语文的四大核心能力之一。由此,关于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和话题也引起了学界和大众的关注。由扬州大学的徐林祥教授和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学》一书可以称得上是语文美育学的奠基之作。该书构建了语文美育学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了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杭州市惠兴中学(以下简称“学校”)依托“一九〇”英雄中队,与时俱进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新时代团员和少先队员,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发挥革命传统教育的特殊效能,拓宽中学少先队建设的途径。  一
“整本书阅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内容为《乡土中国》。《乡土中国》分为14 1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后记。作者费孝通在《后记》中说,这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
高考历来都是全民最为关注的大型考试,每年高考都会引来全民参与的广泛讨论。刚刚结束的2015年高考引发的各种热议依旧在持续,而如同每年一样,高考语文卷依旧是最受关注的。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卷上,以微写作为考查形式的题型越来越多,这俨然也是我们进入“微时代”表现的一个缩影。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彻底到来,我们的生活同时进入了各种“微”的时代:微课程、微信、微博、微商、微小说、微型诗等,碎片化的知识学
2007年,张心科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跟随我念博士生。其实,早在2005年,他就已经出版学术专著《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其中的很多篇章在那以前就以单篇论文的形式面世,受到了一些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到北师大后,心科一头扎进了学校图书馆的书库,因为这里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历代教科书馆藏,清末民国的部分尤其蔚为大观。如今回想起来,心科在读博的这些年里,与这些教科书打交道的时间恐怕要远胜过与我这个导师打交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主旨;读作品,必深入研究其主旨。这是读文章或写文章的一般要求。教文章,自然也要研究主旨,但是,阅读学上的“研究主旨”与教学上的“主旨切人”不是一回事。比如教读朱自清的《春》,从总绾全文的关键词句“春天的脚步近了”切入,读到最后,主旨的味道出来了,这是水到渠成,自然而得。而教读主旨,则有必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点主旨穴位,从作品的立意上突破。  一、“主旨点拨”的含义  主旨點
书名:唐胄养优文化读本  作者:唐捷 符勇  出版单位: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44381857  价格:39元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也是培育、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和摇篮。我们要以民族的、地域的优秀文化为基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建设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灵魂的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成立于2005年,22名语文教师中,有特级教师2人,兼职教研员2人,22%的老师获得过省级优质课证书,50%以上的教师参加过市级各类教学大赛。这是一个极富凝聚力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如果把她比成一座茂密森林,那么每个语文老师都是一株参天耸立的大树。优秀的个体构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多年来,我们语文组在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尤其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思维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富有价值的思考,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问题是教学最有价值的资源,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优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