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烟缭绕寻蒲姑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xhshh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姑春草发春荣,风到贝丘细又轻。湾水残露明夕照,船到通济酒家迎。柳桥夜月水中月,南湖渔人捕棹声。东野田畴耕未罢,再观蔬圃上西城。”博兴八景诗歌,形象生动,在鲁北民间广为流传。就在八景之一的“蒲姑春草”遗址的寨卞村,更有妇孺皆知的“蒲姑春前草,柳桥夜月明。”的佳句。
  蒲姑城又称薄姑城,位于博兴城南七千米,今湖滨镇寨卞村北,溢洪河与小清河之间,当地人传称“旧城子”,又传说称蒲姑国王三公主的“梳妆台。”上世纪六十年代,邹平民工在溢洪河工程挖掘时,出土了铜鼎、铜剑,及青铜器陶瓷器等,一时引起了省内考古人员的极大重视。
  博兴采风团一行十几人,乘坐大巴,沿三河两湖的预洪河北岸向东,向着被历史尘烟层层覆盖的蒲姑遗址而去。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时值深秋,草木峥嵘,碧树浸染,河水依然泛着细碎的旋涡缓缓东去。一袭被秋意染织成五彩斑斓的河滩,像一条肃穆而壮观的彩带,同车轮下这条永不相交的长堤,匍匐着伸向历史深处。纵观厚重的史册,揭开掩埋于茫茫尘烟、尘封四千多年的蒲姑王国的神秘面纱,踏上这块身处“五镇交界烟月之所,人文荟萃映日之地。”透过历史遗留下来的黄天厚土,澎湃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生发出一缕缱绻不止的情丝,伤怀难忘的忧思,令人咀嚼不已,回味无穷。
  一行人缓缓走下河岸右拐,辗转于田间坎坷的泥泞小路径直向前,不远处一脉高高的土岭映入眼帘。土岭上稀稀拉拉的长满了巴黎杨,各种草菜瑟缩在冷凉的气息里,显出衰败凄凉的景象。土岭中央立着一块石质保护标志碑,上书“蒲姑城遗址。”站在石碑旁,凝视着足下青黄相间的小草,寻找着当年残冬积雪之下,率先孕育出一簇簇鲜嫩娇羞,灵动可爱的春前浅绿,给与大地勃勃生机的“蒲姑春前草”而呆呆遐想。
  干枯的壕沟及水渠中,夹杂着一些秦砖汉瓦的碎片残存,向我们透漏出来自远古的生气与信息。我看着这些砖瓷瓦片,想着五镇交界处蒲姑王国的曾经,是怎样的繁华:古老的民宅,原始的建筑,间或着重檐飞角,雕梁画柱的小木楼,尽显当年的气派与富足。熙攘的十字街头,摆放了各种农副产品,丝绸织物,生活用品等。来往商贩的叫卖声,讨价声,穿过千年岁月,震动着我的耳鼓。遥想蒲姑王国城郭壮丽、雄伟,商贾云集,百姓富庶,一派繁荣安定的景象。岁月悠悠,沧海茫茫,目睹这些沉淀在时间皱褶的砖石瓦块,仿佛嗅到刀光剑影下的血腥味,听到周公为镇压蒲姑灭绝毁社的喊杀声,感觉到蒲姑士卒头颅与血肉余温。横卧街头的具具尸体,依然保持着向前拼杀的姿势。繁华喧嚣的蒲姑城,虽在历史的尘烟中涤荡殆尽,留下一堆掺杂着千古清音,悲风流水的痛彻记忆的一撮黄土,黄土中掩埋着古今一段段神秘而传奇的沧桑故事。
  过小清河寨卞大桥,隔车窗相望,晚秋染织得彩色岸滩夹着清清的河水,逶蛇蜿蜒,缓缓东流。从未涉足过的寨卞村,目光里尽是现代化的民房建筑,平坦的街道两旁,别致的花坛种植了各种颜色的植被,修剪出动物或静物的形状,让人身心愉悦。村委办公室里,主任卞士峰邀请了七十八岁高龄的泥纪才,八十三岁高龄的卞金梅和卞尊民,寒暄后,几位老人打开尘封的记忆,如数家珍般的给我们讲述着,蒲姑古城前世今生的民间传说。
  民国五年(1916年)春,寨卞村一卞姓老汉早起拾粪,当行至村东的空旷地带,忽然东南方雾气袅绕中,影影绰绰地显露出一座古城,城墙高耸,城垛口在拂晓前依稀可辨,城内街道井然,骑马步行往来如常,古色古香的房屋建筑,青砖黛瓦,飞檐吊角掩映于灰蓝的天际。城门向南,朱色的大门紧闭,硕大的门环昭示着当年的威严与庄重。两只活灵活现的石狮分列大门两旁,张牙舞爪,威风凛凛。老汉十分纳闷:在寨卞村生活了四十多年,从没有听说过古城之事,可此时一座庄严的古城就在眼前,莫非是遇上仙境?城门前一条护城河,一座拱形的石桥连接内外,桥上行人如常。城墙之上,隐约有树影摇曳,朦胧中似有沙沙之声传来,犬吠轻闻……卞老汉蓦地回过神来,背起粪篮儿向村里跑去,招呼乡亲们前来观看仙境。大家看到这一历代奇观,议论纷纷,唏嘘不已。他们边谈论边比划,个个喜形悦色,把这一奇观仙境奔走相告,“咱村东‘显城’了,快去看啊!”约摸大半个时辰,古城慢慢隐去,轻雾逐渐消散,一切归于平静。民国三十二年(1944年),依旧在此处出现仙境“显城”,持续时间较长,村民们再次目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卞尊民老人喝了口水,继续给我们说。清末年间,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勞累一天的村民泥老三锄地回来,拖着一身疲惫。当经过蒲姑遗址那块高大的土岭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模糊中忽觉眼前布满了荆棘,挡住了前面的路。泥老三纳闷:走了半辈子的道,怎么就变了样,莫非是迷了路。他边琢磨边用锄头拍打着半人高的蒿草,忽然听到锄下清脆的响声,泥老三急忙低头查看,发现一个元宝发着幽暗的光泽。开始泥老三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放进嘴里用力一咬,把他的牙硌得生疼。然后又在锄头上磕了几下,当他确定真是一个沉甸甸的元宝时,高兴的直蹦。与生俱来的贪欲促使泥老三就地继续寻找,蒿草下面竟然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地栏,地栏里满满的全是金光闪闪的元宝,把他的眼耀得发酸,疲劳不堪的身子立时轻松多了。可是没有盛钱的家什,怎样带回家呢,干脆套车来拉吧。泥老三想着,把移开的蒿草重新盖在地栏上面,又锄上几锄新土作为记号,拿着元宝回了家。等他赶着牛车回到原来的地方,怎么也找不到那堆蒿草,也没有发现自己精心做过的记号,一切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安静。他正在疑惑,满天的乌云遮挡了落日残阳辉映的最后一丝微弱的光亮,稀稀疏疏的雨点落了下来。“下雨了,快把我们的钱囤盖起来。”一个女人的声音。“盖好了,一个元宝雇了个人。”一个男人回应着。此时,黑暗伴着死寂,沙沙的雨声密密地笼罩着蒲姑遗址,使泥老三毛骨悚然。恐惧胜过贪念,泥老三吓得赶起车跑回了家。
  ……
  时近中午,几位老人不言辛苦,又谈起了“蒲姑城下春前草”的传奇故事!立春前夕,当大地依然沉睡,残雪皑皑,萧条的树木在寒风中摇曳挣扎,孤寂的鸟鸣瑟缩在空旷的鲁北大地,孤独而清冷。就在雪与冰覆盖的枯草下面,你会发现一簇簇娇嫩的绿色芽尖,正在孕育成长。蒲姑遗址的每一个角落,你都会看到丛丛娇嫩灵动的草芽,提前发出早春蓬勃的讯息。年年如此。
  啊!昔日的蒲姑春潮已去,曾经的蒲姑国早已灰飞烟灭,古国已不再,可人民还在啊!迷雾中的蒲姑城遗址还在!那些沉睡在泥土中的瓦砾瓷片,正在我们不断挖掘中惊醒,各自带着当年的印记与质地与曾经的文明和辉煌,经栉风沐雨的洗礼,不断演绎着可歌可泣的远古故事。一堆黄土掩埋不了历史的真实,一个个传说掂出的是历史的厚重,岁月封杀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却积淀了四千多年炎黄子孙深沉的文化传承。
  最后,热情的卞金梅老人,从家里拿来了卞氏家谱序言和卞金江先生的口述,卞广深先生撰写“行草博兴八景斗方。”念给我们听,仔细地给我们讲。生宣的草书斗方,字迹隽秀,笔酣墨饱,雄劲有力,气势磅礴。博兴八景是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博兴知县陈文伟的妙笔诗篇,曰:“烟树凄凄古帝州,荒城故址至今留。春光犹自生南浦,夜月空余照北楼。青草易增离别恨,苍台不尽古今愁。昔年台榭皆零落,雨过风前叫拙鸠。”生动形象的讲述了蒲姑城兴盛和发展,以及从古至今的风雨历程和眼前衰落萋萋的荒凉景象。
  临了,卞金梅老人见我喜爱这个“行草八景”斗方,似有不舍地送给了我。我诚心感谢!也很喜欢,给卞大爷投去敬重的笑意。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初守亮,作品散见《散文百家》《江河文学》《山东文学》《山东青年作家》《西部散文选刊》《文学百花园》《企业家日报》《青岛日报》《青春时代》《济南日报》《九天文学》《滨州日报》《鲁北晚报》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2018年《齐鲁文学年展》收录。
其他文献
每年到这个时候,我就不由得心烦。  昨天好好的,今天就阴的下沉。一天下来没有好心情,做这个不得劲,做那个也不得劲。好不容易找个乐儿,又被冷风吹感冒了。  白天好好的,夜里却咳个不停。一夜醒来好几次,到了天亮,又莫名睡着了。强迫自己起床,上班已然没了精神。  今天好好的,明天又慌了个神。一场风波折腾好几回,赶趟似的,把你压到五指山下。挣扎着找个缝儿透个气,琐事又堆下来,飞尘般扑人。  于是,站着好好
期刊
这里所说的站票其实就是无座票。那是在2018年的夏天,我和同伴正在河南郑州某美容院进行技术辅导。公司通知在兰州有一场培训,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赶到兰州。  于是我俩在携程网上买好了火车票,并提前到达火车站。本来买的某日晚上十点的票,结果买成了早上十点的,当我们进站取票时才发现火车早就开走了,退票也已逾时。要么作废,要么改签两种选择。因为要赶培训,只能决定改签,改签时发现只剩下无座票。第一次遇到无座的票
期刊
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龙脉秦岭东南麓,有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小县城商南,她被誉为“陕南明珠”“大秦岭的封面”。今年5月,苏陕“三支人才”交流,我到商南支教,有幸邂逅了“中国天然氧吧”鹿城,结识了当地厚道淳朴的新同事新朋友。  七月的一个周末,同事李主任约我和几个“驴友”去封面深处看一看,我欣然前往。彭校长驾驶汽车说带我们去“蒋池岭村”,他三十年前曾在那里的一所小学工作过,村子就藏在小学后面的山林
期刊
一个小时四十几分的车程,不到十点钟,老公驱车带着我就已到丰县的百年梨园。  模糊地记得曾来过丰县看梨花,站在百年梨园的入口处却是一副不曾相识的图景,我瞬间迷惑了。  百年梨园的门楣是一棵中空的古树倚靠在一片垒砌的山石之上,古意盎然。尉天池先生题写的"百年梨园"四个金色大字苍劲浑厚、潇洒豪放、秀逸清奇,为梨园增色不少。  进得园内,便看到对景区的简要介绍,从中我们得知百年梨园位于丰县宋楼镇李大楼村,
期刊
这段时间,又见朋友们在朋友圈晒内蒙古那绝美的胡杨林,再次勾起我对草原的痴情向往。少年时就对北方的大草原一往情深,学习了历史和地理以后,对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的认知更是深深印在脑海里。  2012年秋天,我有幸担任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广西代表团团长,在北京参加相关活动,并赴宁夏、内蒙、黑龙江等地参观考察,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一年,我真正来到了内蒙古,如愿以偿领略到北方草原的广袤与大气
期刊
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人们从深秋绵雨中晾了出来。花草树木在一片暖阳中斑澜着。我缓缓来到友谊路“花语”鲜花店,这是全城开得最早的一家。九十年代前,城里无一家鲜花店,女儿远在西安求学,为尽孝心给我过生日,委托老家同学乘车去市里买回大花篮。当时为第一次收到鲜花而感动许久。这些年,女儿依然在我生日及教师节等重要节日里,从网上订购鲜花送至家中。花,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牵挂和思念,是温暖和慰藉。因而,花与人,人与
期刊
书法家喜欢把写字称作“砚田漫步”,我也喜欢漫步,不过是带着相机去鹭田漫步,那鹭田,可以是碧绿的河坡、漠漠的稻田、如镜的蟹田,也可以是一碧万顷的石臼湖。  白鹭有雪白的毛、细长的颈、铁色的嘴,是鸟中的美女,清水田里或湖中沙洲上,只要有一两只站立的白鹭,整块田或湖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寻访白鹭的路上,我们最常去的是石臼湖。春天的清晨,湖水将涨未涨之时,碧绿的青草像绒毯一样铺满了湖滩,这时三三
期刊
2020年6月21日,是西方人的“父亲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起了我的岳父大人———司法战线上的一名老警官。虽然他老人家已经去世28周年了,但是,岳父大人的音容笑貌仍然清晰地存在于我的记忆中。  初次拜见岳父大人是在1981年1月1日。当时,我从县城坐客车来到四方坨子,带着“四盒礼物”,是以准女婿的身份,来岳父岳母家正式亮相,接受“审查”的。  岳父身形瘦弱,看上去个子不到一米七,他面容和蔼
期刊
它不是殷墟,不是三星堆,不是兵马俑。近代,它是200多年前满清盛京围场腹地。古代,它是2000多年前夫余王城的贵族墓地。  它是长白山闲庭信步遗落在夕阳处的一粒种子,结出了平地、丘陵和高山。它依偎在辽水之滨,见证了夫余国800年的荣辱兴衰,亲历了高句丽的金戈铁马与血雨腥风。它宛如一株出水芙蓉,妩媚在富饶的东辽河与小梨树河之间,它叫彩岚,默默地值守在东辽县原石驿乡。石驿,顾名思义,为古驿站。  彩岚
期刊
深秋一日,我与文友相约,游览了黄河小三峡!  来到风景区,我才真正明白,要游览的是孤山峡、八里峡和龙凤峡。站在景区门前,环顾周边灿烂的红叶,俯视清如茶色玻璃的黄河水,顿觉有一股和煦的春风在心中荡漾。我们在孤山峡岸口登上游轮,穿上红艳艳的救生衣,来到三层甲板上。凭栏远望,碧水映着蓝天,阳光洒下满河的碎银,在鱼鳞瓦片般的水面上闪动着耀眼的光辉。一声如进军号角般豪迈的汽笛声响过,脚下的游船缓缓启动了。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