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改语境下谈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三个“不能变”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lip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无论语文教学怎么改革,古典诗歌阅读教学还是要紧扣古典诗歌的文体特征进行的,还是要紧扣每首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意境)进行的,也要紧扣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或理念)进行的。撇开这些去妄谈教学改革,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任何价值所在,从长远来看,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改革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关键词: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教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6-086
  初中阶段的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历来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于简单化,一背了之;要么过于繁琐细化,逐字逐句地作过度的挖掘和解析。这些教学策略,既没有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存和年龄特点,也没有考虑到诗歌这种文体的本身特征,应该说,教学的有效性都是大打折扣的。
  那么,初中阶段的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些什么?笔者觉得,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语文教学怎么改革,古典诗歌阅读教学还是要紧扣古典诗歌的文体特征进行的,还是要紧扣每首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意境)进行的,还是要紧扣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或理念)进行的。撇开这些去妄谈教学改革,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任何价值所在,从长远来看,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改革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下面,笔者就从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三个维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谈一谈在新的教改语境下,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学内容时所需要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以诵读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不能变
  诗歌,单从这一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即具有音乐性。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历来是将诗与歌并称的。在上古时代,直至唐宋,诗与歌本身就是一体的,《诗经》中的作品,本来就是采自民间歌谣,后经孔子润色而成;唐诗宋词,也多数是合乐歌咏的,著名的《阳关三叠》,就是很好的例子,而温庭筠、柳永等文坛名家游走青楼,为歌妓们写诗填词,助她们歌唱谋生,生为歌妓爱戴死为歌妓哭祭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的美谈。直至今天,不少民谚儿歌也都与音乐不可分离。
  诗歌的音乐性,决定了诗歌形式上的一些基本特点:节奏感强,讲究韵律,语言凝练,篇幅短小,分行复沓等。诗歌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再加上其主要通过形象思维表情达意,都要求在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把诵读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来实施,并贯穿始终。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形式上的优美,领略到附着在形象之下的作者的思想情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的目的。诚如老舍所言,“熟读了的诗歌,在休闲的时间复诵一回,像他们常常唱一回歌一样,对于他们心灵上的补益是无限量的。”
  古典诗歌的形式上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以诵读作为主要策略,但这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放任学生一背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应该在诵读方法和流程上多下功夫,课前潜心研究,精心准备,不能让课堂诵读变成了简单的重复。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歌,在反复的诵读中,走近诗歌、走入诗歌、走出诗歌,渐次领略诗歌的韵味、情味、意味、余味,从而达到诵读的目的。例如《使至塞上》,就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依次读准字音(如诗中的“骑”“燕”等多音字)、读对节奏(如诗中的“二一二、二二一”节奏)、读懂诗意(理解整首诗的大致内容)、读出诗情(领会诗中隐含的孤寂落寞情怀)、读悟诗境(“大漠”句意境赏析)、读品诗味(品咂“都护”句的言外之味)等。
  当然,初中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都很有限,在以诵读作为主要教学策略的同时,其他的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讲读、合作探究、情境渲染等方法,至于怎么用、用多少,则由授课者根据学情、作品本身和教材编排体系等酌情而定。
  二、以感悟作者情怀为重点的教学目标不能变
  近些年有一種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称之为“阅读教学转型”,意思是说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要从“教课文”向“教阅读”转化,认为传统的语文教育落伍了,不能与时俱进。其实,“阅读教学转型”这个新提法本身没有错,其所主张的“教阅读”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它用来作为增强说服力的例证。进入本世纪以来,语文教改理念如潮,几乎每一种理念都是打着“反传统”的大旗高歌猛进,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传统的就是不好的,就是落后的,就是需要淘汰的。几年前语文教育界关于“知人论世”教法要不要保留的争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争论的结果不用说,肯定是没有结果的结果。但是笔者认为,即便是完全否定“知人论世”的语文专家,也不得不在教学实践中频频使用“知人论世”说,否则,有些时代背景较强的古典诗文,他就无从下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诗言志”,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诗歌对情感的抒发最为直接。它通过直觉感知世界,运用形象思维描绘世界,借助想象力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是最为感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对于青少年来说,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语文课程中,历经千年锤炼、过滤而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的情感体验价值无疑是最大的。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情怀,融进诗歌作品的思想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古圣贤先哲的道德感化,并反馈于社会,正是初中阶段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无论教程编排体系如何安排,编者的着眼点在哪里,在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教程编者将这个单元的主题定为“自然”,单元目标是“陶冶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人们发现美的眼力”“品位诗文优美的语言”。显然,编者构建这个单元,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积累一些写景的优美的语言。初中语文教师都知道,这个单元,如果说前面四篇文章(《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按照这个单元目标教学还差强人意的话,那么后面的《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则万万不可囿于这个单元教学目标而不变,特别是《观沧海》一篇,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不只是教育学生“会阅读”的良篇,更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佳作。学了《观沧海》,如果不能领略到汉末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各路英雄逞勇斗智、一统天下的凌云壮志,如果不能感受到魏武扬鞭策马、气吞日月的豪迈胸襟,如果不能激荡起胸中那份“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春热血,岂不愧哉?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即此之谓也。   三、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理念不能变
  老舍曾言:“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古典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显著特征,那就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这些特征决定了古典诗歌本身就是美的文学艺术,无论它的外在构成(结构美等)、表达技巧(色彩美、炼字美、虚实相生美、动静结合美等)还是情感意境(意境美、情感美等),都无不以美的形式出现。于是,美的教化功能,就成了古典诗歌教学绕不过去的重头戏。
  教育学认为,“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及个体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这就告诉我们,尽管古典诗歌是美的载体,但其本身的美,是不会自动跑到学生的认知领域里占据一片天地的,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领略到,特别对于认识领域狭窄生活体验有限的初中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对诗歌的形式美内在美有什么“体验”或“反应”,故此,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审美品位,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无论语文教育怎么改革,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理念都不能改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么,如何通过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教育学认为,“一切审美信息都是由审美认知通过加工和处理,审美认知是一切审美活动的信息加工基础,没有审美认知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审美活动。”这里有个关键词必须要搞明白,那就是“审美信息”。所谓审美信息,就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累积的生活知识,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源于网络资料和书本上的知识,这些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存,在我們学习古典诗歌中便会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自觉地和诗歌内容相融合,经过加工,就成了我们的审美体验。没有一定的审美信息,就产生不了理想的审美认知结构,相应地,也就形成不了美好的审美情感。因为人们对事物的好坏真假的判断,是由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的。所以,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信息的积累,构建学生的审美认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很重要。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即在此。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它一语中的,言简意赅,从教学策略、目标、理念三个维度,抓住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精神内核,为我们在新教改的语境下,在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家国学.叶圣陶卷[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体会[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2.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圣才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第一初级中学,安徽 定远 233200)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物理水平的提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实验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教师必须要注重物理教学的改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極性。初中时期的物理知识较为简单,结合实验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难懂的物理知识,教师需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在实验素材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尽可能选择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物理实验作为教学的导入,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本文在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不断推进过程中,各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进行相应的工作调整,这也给面对高考压力的高中地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从近几年的实施效果来看,部分学校受傳统教育的影响,地理教学实践中的调整不够明显,缺乏对新课改的深刻认识,地理教学实践的提升也引起了教育界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课程改革;地理;高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
摘要: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的学习过程中,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常常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废”的情况,从而导致思维混乱,做题无从下手。教师针对这种现象要深究其根本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初中数学的知识繁杂,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需要学生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将对初中生数学单元复习应用概念图的重要性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问题意识的综合性训练培养,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帮助。尤其是应用知识的方法,需要学生多思多练才能够逐步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现代化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带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进步。初中数学规划作为数学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运用导学互动模式来对当前的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初中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共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始了转变革新的历程,其中问题导学法便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式革新的产物。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推理能力和完善的数学思维。问题导学法能够将问题导入教学情境,教學实践证明它能够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实效。本文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含义,结合初中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初中数学中高效的开展问题导学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洁齿不当可能导致牙齿脱落  英国牙科专家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自助式牙齿美白产品化学物严重超标,不但易令牙齿受损,更可能导致牙齿脱落。  (编者:美齿也需谨慎!)    女性多喝可乐易患骨质疏松  美国研究人员称,由于可乐中含有磷酸,可导致人体内钙的流失,担心患上骨质疏松症的女性最好不要喝太多的可乐。  这项研究发现,除可乐外,多数碳酸饮料当中并不含有磷酸,因此妇女常喝其他碳酸饮料与患骨质疏松症的关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和乡土资源进行整合,重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还能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增加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感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本文对在乡土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土资源;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
摘 要:思维导图是对一种学习规律的总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将零散化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有效地主导学生的预习、课堂学习乃至课后复习。本文结合高中生物学知识的特点,以及思维导图的应用特征,论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和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应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思维导图;应用;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广的教学背景下,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有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才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激发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以及形成强烈的责任感。本文首先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含义,然后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含义;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