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的记忆——(一)战歌嘹亮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her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绿江,一条流淌在中朝边境的普通界河,却有着非同凡响的名气。
  100多年前,鸭绿江历经两次使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20世纪50年代初,鸭绿江又见证了一次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如今究竟有多少人还记得“谁是最可爱的人”,又有多少人仍在怀念着永远留在朝鲜国土上的18万多名志愿军将士?今天,让我们跟随烈士的战友一起,去触摸那段真实的历史,感受鸭绿江的那段记忆。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在雕塑作品,从他凝重的神情可以看出,他雕塑的绝非一件普普通通的作品。
  这位雕塑家名叫陈绳正,是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在全国雕塑界享有盛名的他对眼前的作品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图1)。
  
  


  (1)陈绳正接受采访
  
  那么,这究竟是一件什么雕塑作品呢?
  鸭绿江上的断桥是56年前那场战争留下的痕迹。为告诫后人远离战争,热爱和平,丹东市将在我国境内的断桥北端,树立一座志愿军英雄青铜雕像。陈绳正和他的学生们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件特殊的作品。
  陈绳正:早在我上中学时,就深受志愿军英雄精神的鼓舞。20多年前,我到朝鲜访问,当我看到那么多志愿军将士,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义无返顾地奔赴战场,最后长眠在异国他乡,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今天,我们完全有责任为他们树碑立传,永远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有13位摄影师随军参加了战地拍摄(图2)。
  
  


  (2)他们以摄影机为武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今天,我们看到的记载那段历史的大量影片资料,就是他们当年拍摄的。
  
   艰难的决策
  
  1950年6月,朝鲜半岛爆发内部战争,美国当局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操纵联合国组成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武装入侵朝鲜,企图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威胁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而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
  他们在武装入侵朝鲜的同时,派出太平洋第七舰队侵入我国领土台湾和台湾海峡。
  美国空军不但对朝鲜狂轰滥炸,并且派飞机侵入中国领空,对我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城镇、乡村进行侦察、轰炸和扫射。美军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打破了这里的和平生活(图3)。
  
  


  (3)美军飞机轰炸我国边境重镇安东(今丹东市),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50年9月15日,美国第八集团军第10军在260多艘炮舰和50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实施了仁川登陆,完成了他们入侵朝鲜的第一步行动计划。
  1950年10月3日,我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严正警告美国当局:“必须立即停止对朝鲜半岛的侵略行动,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参战”。
  然而,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警告置若罔闻,“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猖狂叫嚣:“中共不是傻瓜,如果他们出兵,会引起美国用一切手段进行报复,他们不会甘冒自己国内的工业基地被轰炸的风险去救别人。我们可以在一个月内打到鸭绿江,结束朝鲜战争,那时候美国士兵就可以回家过感恩节了”。
  果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兵分两路,快速北进。他们占领元山和平壤后,继续向朝鲜北部边境鸭绿江推进。
  面对美军的嚣张气焰,中国究竟会做出怎样的抉择,顿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齐德学:美军在仁川登陆,把朝鲜人民军的后路切断了。在美军前后夹击下,人民军的主力被截在“三八线”以南。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向苏联和我国提出了援助的请求。
  看到金日成的求援信,毛泽东主席多少天夜不成眠,紧张地思考良策。
  齐德学:美国是陆海空军 “全方位的立体作战”。我们基本上是陆军,当时武器装备非常落后,出兵援助朝鲜结果究竟会怎么样呢?心里也没底。
  面对朝鲜的战局和国内的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上,对于出兵还是不出兵,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决策者们陷入了两难境地。
  彭德怀是在会议中间接到紧急通知,从西安赶到北京,所以他在当天的会议上没有发言。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刚到,未发言,内心想是应该出兵,救援朝鲜。散会后,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饭店。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我以为是沙发床,此福受不了,搬到地毯上也睡不着。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国东北,它想侵略我们随时都能找到借口。”
  在第二天下午的会议上,彭德怀开始发言。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否则,等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与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设。”彭德怀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心。
  齐德学:毛主席下决心以后曾经讲过:“出兵极为有利,不出兵极为不利,我们出兵对中国、对世界、对东方、对朝鲜都是利益极大。”中央最后下定决心,出兵抗美援朝(图4)。
  
  


  (4)油画《决策出兵》
  
  10月8日,由中原紧急调入东北的13兵团,与东北边防军一道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图5)。
  
  


  (5)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
  
  陈绳正:整座铜像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彭德怀的形象。我给彭德怀的形象设计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动作,在周围的动作比较大的人物烘托下,突出他一种坚定沉着,指挥若定的性格特点。另外,就是通过他眼睛的凝视和嘴巴的紧闭,来刻画他重担在肩,思考如何赢得这场战争的内心特点。
  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志愿军部队从1950年10月19日夜间开始,向朝鲜境内集结。要求全军10天之内必须全部秘密渡过鸭绿江。
  1950年10月19日下午,彭德怀司令员来到安东(今丹东市)13兵团前线指挥部,对部队渡江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就在志愿军各部队举行战前誓师大会时,彭德怀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
  
   司令员率先过江
  
  


  时任彭德怀军事秘书的杨凤安,给我们讲述了彭德怀的那段特殊经历(图6)。
  
  (6)杨凤安接受采访
  
  杨凤安:到了江口,13兵团送行的几个首长和彭总握了一下手,我们马上就走了。
  我们就2辆车。彭总和我,还有两个警卫员同坐一辆吉普车。这是一辆苏联产的嘎斯69。通讯处长崔伦带着一部电台,以及2个译电员和3个报务员坐一辆卡车。我们在部队过江之前,就从朝鲜新义州那个桥上先入朝了。
  杨凤安老人回忆,吉普车在朝鲜境内走了不到20公里,空中突然传来了敌机的轰鸣声,接着就是爆炸声和逃难的朝鲜老百姓的哭喊声……
  为尽早掌握朝鲜战局的详细情况,彭德怀必须先期见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
  在漆黑的夜色中,彭德怀的吉普车跟随前来接应的朝鲜外相朴宪永的小轿车,奔驰在崇山峻岭中。21日凌晨6点左右,汽车在一个叫大洞的地方停了下来。
   金日成见到彭德怀时十分感动(图7)。
  
  


  (7)彭德怀和金日成商讨破敌方略
  
  彭德怀随即向金日成通报了志愿军的部署:“志愿军估计敌人占领平壤、元山一线后,继续北进尚需时日,为稳定战局,站稳脚跟,确定先在德川、宁远、龟城一带组织防御,待条件成熟后再转入进攻。”
  没有想到,金日成摇摇头说:“这几天敌人进攻的速度非常迅猛,恐怕你们很难先期到达设想的防御地区了。”
  彭德怀意识到了形势的严重性,必须立刻改变原定的作战方案。他问金日成:“人民军现在的兵力还有多少?” 金日成回答:“不瞒您彭总司令,我现在仅仅有3个师在手上了。”
  彭德怀心里明白,对付美军的强大攻势,眼下主要靠他指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了。
  
  战歌壮征程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大都熟悉当年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画面和“志愿军战歌”, 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图8)。
  
  


  (8)战地记者黎民拍摄的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的珍贵照片
  
  有一张多次发表在报刊上的志愿军部队过江照片,是志愿军第64军的战地记者黎民当时拍摄的。
  黎民:我记得部队昼夜行进,我是军的摄影组长,晚上照不了,因为没有闪光设备。有一天下午3点钟的样子,天气很晴朗,我看到过江的两支纵队走得特别快,气势非常雄伟,就拍下来了(图9)。
  
  


  (9)黎民接受采访
  
  老人告诉我们,那时候许多认识他的战友都与他握手告别,有的同志见他胸前挂着两架照相机,纷纷请他在出国参战前给自己留个影,他一一满足了战友们的要求。
  黎民:现在我还保留有一张,是192师576团团长刘凤柯和政委赵清景的。他们在桥上说:黎民,给我们照张像吧,如果我们光荣了,就给你作个留念;如果我们回来了,你再把照片给我们。我说,你们一定能回来,我们一定能胜利,等凯旋回来我再跟你们照相。我说是这么说,但心里头也不是滋味儿。为什么?朝鲜战场上,美帝国主义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战斗的残酷无法想象,谁知道他们能不能回来呀?
  听了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在这些记录历史瞬间的画面中,看到了其中永恒而厚重的内涵,同时又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志愿军不是夜间秘密过江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镜头却是大张旗鼓、声势浩大的过江场面呢?
  当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随军摄影队的领队徐肖冰,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徐肖冰:因为敌人的飞机太多,志愿军部队只能晚上过江。我们摄影器材不行,晚上过江根本拍不了。所以就调动了一些部队在白天过江,让我们拍摄。
  徐老还告诉我们,那次拍摄过江,辽东军区军乐队在那里演奏歌曲,鼓舞士气,热烈的场面让人终生难忘。
  在丹东市委宣传部的安排下,我们见到了当年欢送志愿军过江的乐队成员王健。
  王健:我那时在文工团乐队里演奏长笛。欢送志愿军过江我也参加了。
  王健老人高兴地拿出一张朝鲜发行的纪念邮票给我们看,她说邮票上的那幅照片就是当年他们演出时照的。
  王健:过江的位置在马市和九连城。马市是浮桥,原来有个大桥被美军飞机炸毁了。浮桥临时搭的木棱子,战士们就这么踩过去。
  我们在鸭绿江浮桥遗址修建工地,见到了当年的乐队指挥韩文昌老人。
  韩文昌:这块儿叫马市。1950年冬天,我在辽东文工团的乐队作指挥,这个位置是我们乐队的位置,从这里指挥乐队欢送志愿军过江的(图10)。
  
  


  (10)高亢的旋律鼓舞着志愿军将士奔向战场
  
  王健:志愿军过江,白天晚上都有,一般是夜间过的多。送一批再等10多分钟,一批一批地过,直到第二天早晨天快亮时才暂时停止。那个电影不是白天拍的吗?估计是为了拍这个片子,才组织一些部队白天过江。
  韩文昌:那时志愿军战歌还没有呢,我们主要是演奏骑兵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还有苏联的一些军乐。
  听了韩文昌老人的介绍我们才知道,当年志愿军过江时他们演奏的并不是《志愿军战歌》,因为那时《志愿军战歌》还没有问世。
  那首脍炙人口的战歌究竟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又是由谁创作的呢?
  我们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找到了答案。这首歌正式发表于1950年10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它的词作者是志愿军炮兵某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我们在保定的一个干休所见到了这位老人。
  麻扶摇:部队要入朝了,连、营、团层层宣誓。要宣誓就要有誓词,我有那么几天吃不好,睡不好,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有一天晚上,趴在被窝里头写出来了。
  麻扶摇写的原稿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麻扶摇:第二天我就把连队集合起来,把它写在黑板上。我说,用这首诗来作誓言,大家有没有意见?大家一致同意,认为反映了全连指战员的共同心声。
  后来在全团的誓师大会上,麻扶摇代表全连官兵宣读这首诗歌誓言,引起了全体指战员的共鸣。
  这首诗歌很快被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发现,不久就发表在《战地通讯》上,后来由作曲家周巍峙谱曲。这首歌曲很快在志愿军中流行,并唱响了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美援朝斗争的士气。
  《志愿军战歌》让麻扶摇和作曲家周巍峙成了从未见过面的好朋友(图11)。
  
  


  (11)《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麻扶摇(右)和曲作者周巍峙(左)近照
  
  麻扶摇:1990年我专程去拜访作曲家周巍峙。那时我已经60多岁了,我们俩以前虽然没见过面,但一见如故,跟知心的老朋友一样。据他讲,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首诗,当时轻声地念着,感到很上口,就在腿上这么敲打敲打,也就半个多小时,就把这个旋律敲打出来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彭德怀司令员听了这首歌后非常高兴,他说:“就把这首歌当作志愿军战歌吧。”
  这首穿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尘,至今让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以它昂扬的旋律,激励着一代中华儿女,为了正义,为了和平,带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踏上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从1950年10月19日夜间到22日凌晨,第一批赴朝参战的13兵团26万大军,全部渡过鸭绿江向预定地点集结。
  此时兵团指挥部得到紧急情报:“联合国军”正以4个军10个师共13万多人的兵力,快速向鸭绿江推进,其先头部队美军第1骑兵师已接近我预定集结地点。
  就在兵团司令员邓华和指挥员们紧急商讨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数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人万分焦虑的事情。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其他文献
1 巴基斯坦的瓦迦边防站。  下午5点,巴基斯坦老人马赫尔走进了瓦迦边防站的大门。  30多年来,几乎每个黄昏,他都会出现在这里。  因为,他喜欢在即将举行的仪式上带领人们喊口号。  当年,第一次领着人们高呼口号的马赫尔还是个精壮的中年汉子,如今他已经77岁了。当地政府为仪式上的拉拉队长定做了和巴基斯坦国旗配套的服装,不过,老人的出场完全是自愿行为。      (1)50多年来,降旗成了在瓦迦边境
期刊
全球正在变暖,世界将变得越来越不利于人类居住的种种猜测层出不穷。那么,未来地球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如何能科学、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呢?古人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全球变暖将导致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生变化,许多科学家已经介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了解以前地球的景象是个什么样子、又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过程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其实,探求地球遥远历史的路子并不
期刊
一首《青少年运动员之歌》曾经风靡一时,这首歌是一部体育电影的主题曲,这部40多年前的电影就是《女跳水队员》。影片让我们领略了一群韧性十足的小女孩与水、与跳水运动结下的不解之缘。  《女跳水队员》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儿陈晓红,她是一名业余体校的体操运动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迷恋上了10米高台跳水,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跳水运动员。陈晓红的扮演者是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张克境,影片放映后,张克境成了
期刊
中西医互补,共建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中医有长处,也有短处,尽管在理论与西医上有不可通约性,就是不能交流,但是它们是可以互补的。    主讲:王新陆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要从事中医疑难病症的研究。先后出版《脑血辨证》、《徐国仟学术经验专家辑要》等著作。    第一,中医和西医研究的都是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客体。而且惟
期刊
1998年,世界军事医学最高奖狄贝克奖,第一次授予了一位中国人。在颁奖词中,狄贝克先生说:“我们承认为人类和平和战伤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每一个国度里的军人。”受奖者是我国著名的创伤医学专家王正国院士(图1)。      (1) 野战外科专家——王正国    20世纪60年代,全球进入冷战时期,在核威胁的笼罩下,防原子弹的医学研究逐渐兴起。那时我国一方面要掌握核技术,拥有核力量。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核战争
期刊
语言,是人类描述事物、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  但是语言究竟是如何被人类感知的,却很少有人研究过。这个司空见惯却又十分深奥的问题引起了一位专家的兴趣(图1)。      ⑴陈林教授揭示大脑感知汉语的奥秘    陈林是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教授。曾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校从事过研究工作,2002年回国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听觉研究实验室。多年来主要从事耳聋和耳鸣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
期刊
一对亲密相处六年的特殊战友;  一次意外原因导致的短暂分离;  一段人与动物之间的难忘经历;  一个令人深深感动的温馨故事。    早晨,天刚刚放亮。  与往常一样,某警犬基地的警犬散放时间到了。安静了一夜的警犬,因为训导员们的到来而变得兴奋无比。警犬沙沙也跟往常一样等待着训导员的到来。随着脚步声的接近,沙沙似乎觉察出今天有些异常,可前来开门的小王却并没注意到沙沙的反应。  门打开了,小王带着沙沙
期刊
烈日炎炎当头照的夏天,尤其生活在南方的人们,对“曝晒”二字有着深刻的体会。  但是,生活在“四大火炉”之一 ——长沙的董先生,对夏日的骄阳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感受,那就是——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的记者在长沙进行采访拍摄时,结识了当地一位叫董军的朋友。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交往中董军先生告诉我们:他家的空调是靠太阳能来制冷的,因此太阳能带给他凉爽的感觉……这怎么可能?大家都知道:空调是
期刊
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但却被人为地渲染了不少诡异色彩只要你向里大声喊叫或者扔上一块石头天空就会立即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且相传只见有人进去却从未见进去的人能再回来  那么这个诡异地方在哪儿它的身上究竟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里面又蕴藏着多少奇珍异品?    在广西百色乐业县城关以西大约20多公里的山岭中,有一个极为奇特的地方,当地人把它称作“大石围”,意思是用大石头围成的一个深不见底、无路可通的山谷
期刊
科学家预测:如今分崩离析的地球陆地,在2亿年后,又会像距今2亿年前一样,重新漂聚到一起,形成一块新的“泛大陆”。  这个剧烈的变化虽然使生命已适应的生存环境几乎完全被颠覆,但地球生命依然生生不息。  它们会是谁?都长得什么样子?都有哪些生存高招呢?    在地球生命演进史上,像距今1亿年前那样导致大量的生物在短时间内消失灭亡的“大灭绝”事件已经发生过很多次:每当“大灭绝”发生时,大部分生物群体都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