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的历史身影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nest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期刊协会的同志从沈阳来北京,将《辽宁老期刊图录》一书的清样拿给我看。读过之后,我深感他们从事了一项繁重而卓有成效的劳动,完成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据知,《辽宁老期刊图录》一书用了三年时间。他们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淘出159种老期刊,对20世纪上半叶辽宁出版的期刊按社会性质演变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历史脉络准确而明晰;对每一阶段的期刊既客观照录又就其政治、文化性质适度点染,历史的真实感跃然而出。这本《图录》无疑为拟陆续编辑出版的“辽宁期刊史书系”提供了很好的撰写基础。
  读了《辽宁老期刊图录》后,我深深感到,它为辽宁期刊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身影。辽宁是我国东北地区很有代表性的省份,《辽宁老期刊图录》一书实际上让我们看到了期刊这一弘扬社会舆论、沟通公众信息的现代媒体在我国东北地区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长足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里发挥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东北地区虽然不处于我国近现代文化运动中的中心,而且经历了14年殖民地文化的戕害,但是期刊媒体在这块土地上始终蔓延着自己的生命力,特别是那些宣传民族精神、革命精神,起着组织和推动社会进步作用的期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上的电光石火,成为我国东北人民不屈不挠、抵抗邪恶、创造历史的铁证。
  东北地区的期刊发展,一方面总体上依循我国文化发展的规律与大的方向,另一方面又无时不烙印着自己本土的地域与文化特色,突显着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人民的气慨与神韵,并以此铸就了东北期刊特有的风格与传统。
  当然,《辽宁老期刊图录》还存有不足。比如,倘能继续在史料淘选方面再做艰苦努力,使品种以及品种的介绍更为丰富和到位,这本《图录》以及继之的“辽宁期刊史书系”会更为血肉丰富,更为厚重。又如在《辽宁百年期刊史》的编写中,在介绍与讨论辽宁省的老期刊时,应注重加强与东北其他地区、与同时期全国的期刊发展及斗争进行恰当的横向比照联系,让读者对辽宁期刊发展历史的深度与广度,更加豁然于心;在对不同性质期刊做评价时,如尽可能避免简单下结论的直叙,寓褒贬于客观事例叙述之中,则更会笔下有春秋,更具说服力。
  辽宁期刊界同仁这些年在期刊理论和期刊史的建设与整理方面下了许多功夫,也出了不少的成果。我衷心地希望辽宁期刊界再接再厉,将期刊出版、期刊理论研究与期刊史料整理等工作做得更好,不仅要做中国的期刊大省,更要做期刊强省,为中国期刊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顾问
其他文献
2004年,山城重庆,《重庆时报》坐拥华商报系上亿资本呼啸而至,一时硝烟四起。  2004年的《传媒》,曾对重庆冠之以“报业第四城”,对《重慶时报》加盟战团的重庆报业进行了重点关注。  五年里,重庆的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甚至有专家呼吁将重庆、成都、西安连成一线,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并驾齐驱。重庆,已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第四城。  在报业发展上,经历五年激战的重
期刊
策划人语  辉煌30年,这是新中国最灿烂的历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传媒业,一样在这30年中沐浴春光,茁壮成长。  但无论多少文字,都无法承载这30年的历史功绩;无论如何描述,都无法表达这30年带给中国的现在与未来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纪念,站在历史的面前,都只是一种形式。中国传媒业通过30年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上的享受,在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经济水平上的改变更多。  作为传媒行业的高
期刊
从理性的角度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传媒业所走过的路程、所经历的事件、所收获的经验,进行深度的梳理、总结、提炼,绝对是必要的;不过从感性的层面谈谈30年来对传媒业发展的生活体验,也许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至少有三。  其一,生活之必需。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传媒家族不仅品种单调、成员很少,而且更多的是政治说教和政治必需,这里当然会有不少合理的成分,但说它与民众的关系更多时候是油水关系,实不为过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彭波) 2008年10月24日到26日,由中国都市报研究会主办、《重庆晨报》承办的2008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在重庆举行。来自《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潇湘晨报》、《都市快报》等全国38家强势都市报的高层人员和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10所高校新闻传媒学院的专家,以及新浪、网易等网络媒体的代表,围绕“面
期刊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工商业大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以往那种悠闲的阅读方式也受到了强烈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斯于1923年创办了《时代》周刊,着力于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明镜》周刊则创办于二战结束不久的1947年。创办人鲁道夫奥格斯坦在创立初期,就定下两条基本原则:只写自己想看而在其他报刊上看不到的文章;不论敌友,绝不向任何权威低头。  无论是《时代》周刊还是《明镜》周刊,都因
期刊
5年前的10月,世界传媒大享默多克在中国演讲时曾讲过这么一句话:“传媒业不仅是一项具有巨大盈利价值的产业,更是一项能够极大地造福于社会、提升人们社会素质的公共事业。因此,传媒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但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兴旺发达的标志,甚至是其福祉所系。”今天,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门槛上,回望中国传媒走过的30年历程,再来审视默多克的这句演讲词,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传媒“福祉”的含义:这30年改变和成就了中
期刊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作品创作和传播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支持,但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公众因数字和网络技术而拥有了获取和使用作品的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公众与权利人在直接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变得前所未有的尖锐。如何保护权利人的权利,规范数字、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行为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于2001年10月27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
期刊
“数字”或“大事”构成历史的骨架,“身影”和“故事”则是历史的血肉。  回首30年中国传媒改革的风雨路,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或是庄严肃穆的大事记,更应该是一个个充满梦想与希望的身影,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故事。本期传媒人物——辽宁日报传媒集团社长姜凤羽,就是其中之一。  ——编者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之时,姜凤羽进入《辽宁日报》,开始传媒生涯;2008
期刊
“第四媒体”    互联网的出现,因其快速传播、信息量庞大、交互性强等特点,愈加激发了人们的巨大热情,“第四媒体”的称呼很快流行,但“第四媒体”的诞生之路却非常具有戏剧性。诞生伊始,由于对商业利益的过度期望,互联网成为了冒险家的乐园,大约5年时间里这股热情催生了世纪之交时的网络泡沫;此后,仅仅3年的短暂调整,互联网便又从泡沫中快速复苏,2003、2004年前后,门户网络开始实现盈利,进入通过商业运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张姝) 6月16日下午,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广电蓝皮书)发布会,全面发布了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状况。  在发布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电蓝皮书主编黄勇介绍了《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研究编写工作情况,并发布了本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据介绍,报告将2007年广播影视发展的五大特点概括为: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