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盗版碟的年轻人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km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八年前的北京,我认识了李小良,因为电影。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盗版的电影碟片。
  是在一个拍摄纪录片并且狂爱电影的朋友家里,李小良背了一个很大的包敲门,我从猫眼里看见了,吓了一跳,以为是抢劫或者要饭的,赶紧让朋友过来。朋友却只瞥了一眼,便笑着打开了门,说,嘿,小良,是不是又有什么好货来了?这个背大包的瘦弱大男孩一步踏进门来,喘一口粗气,这才得意笑道:好货多着呢,全是市面上见不到的。
  我听得有些胆战心惊,好像他们在进行什么违法交易。待那大包打开来,这才发现原来是上百张的碟片,而且全是正版碟店里买不到的好电影,从北欧到南非,再到日本和东南亚,那些地上地下电影节上放映却没有公开发行过的片子,李小良这里都有。
  我这才抬头,仔细地看了一眼这个也就22岁左右的年轻人。他长得很瘦,那个大包放在旁边,衬托得他愈发地瘦弱,好像有些发育不良。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一种骄傲的神色,而且踌躇满志,想要在北京干一番大事业的样子。
  朋友是北京一个大学教授电影的老师,但对这个听说高中都没有毕业的李小良,却没有丝毫的轻慢,他很认真地听李小良介绍最近新进的碟片,还时不时地问他一些问题,就像作专业老师的是李小良,而他则是一个虚心的学生。李小良普通话有些蹩脚,但跟朋友聊起电影来,却眉飞色舞,毫无怯意,偶尔还听得出他有些卖弄,喜欢说一两个专业术语,完全能让门外汉听起来油然生出敬意。
  看得出朋友与李小良不只是买卖之间的交流,还有一层私人的关心。他说起最近生意不好,货源减少,对手也来抢顾客,他要费好大的精力,来发展一些忠诚的客户。又说房租也涨了,父母不体谅他在北京的辛苦,几次打电话来催他寄钱回家,幸亏他心眼灵活,留了一些活动资金,否则最近一个朋友遭人黑手,他一点儿忙都帮不上。
  李小良显然是个很会察颜观色的人,知道我也喜欢电影,毫不犹豫地将一张意大利的电影碟片免费送我,说绝对适合我的口味。我简略扫了一眼介绍,便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竟然能够从我安静的外表,一眼便窥出我会喜欢这类文艺气息浓郁的电影。
  走的时候,李小良手里的大包瘪下去了,另一只手里却多出一个更重的摄影机,是朋友借他用的,他在门口做了一个敬礼的姿势,说,保证完成导演交给的自拍任务。我看着这个可爱的年轻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自此也成了李小良忠诚的客户,只要买碟,肯定去他那里选购。他的小店,开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旁边,有些隐秘,不是电影发烧友,很难会注意到这个店铺。但在北京混了5年的李小良,却在这个小小的影碟铺里,做着成为一个知名制片人的梦想。
  慢慢地便听说了李小良更多的故事。他在高二那年,便借口老师批评逃离学校,开始了闯荡北京的梦想之旅。他最初去的是省城火车站,给一个旅馆四处拉旅客,但因为生意实在不好做,被老板用50块钱打发了事。他怀揣着仅存的50块钱,看着火车站上的时刻表,突然就将目光锁定在了开往北京的一辆火车上。于是他用一块钱买了张站台票,躲在一个民工的大包后面,混上了火车。一路上他借着厕所这一方小天地,成功地逃掉了检票的乘务员,顺利抵达了北京。
  出了车站,他站在喧嚣的广场上,像个傻子一样晕头转向地转了几圈,而后随便踏上一辆公交车,便开始了寻找一份能谋生吃饱饭的工作历程。饥肠辘辘的他先去了一个饭馆,给人洗碗择菜端盘子,这一干就到了年底。他说电视里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他还在刷一大堆的碗筷,是老板过来,说,吃年夜饭了,他这才抬头看到外面闪烁的烟火,解下围裙,坐在热气腾腾的水饺面前时,看到老板递过来的薄薄红包,他差一点儿就哭了。
  他很快地就辞了这份“施展不开拳脚”的工作,去了一个菜市场,这次做的是剁鱼工,天天给各种鱼开肠破肚,有些血腥,但却让他心里淤积的东西随着那刀起刀落,酣畅淋漓地发泄了出來。等到将体内废气排完之后,他便再一次辞职,去做了野保安,专门给一个建筑工地守夜班。
  因为夜里闲极无聊,他便靠一个个的盗版碟片消磨时光,这一看便被电影吸引了,突然想起中学时未尽的一个作演员的理想,他一下子变得热血沸腾起来,打听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可以最近最快地触电,便毅然丢了工作,和许多人一起,站到了群众演员的行列里去。
  据李小良“吹嘘”说,他在好几个很红的电影电视剧里作过群众演员,有时候就站在某个大腕明星的身后,其中一次他的靓影还被远在甘肃农村的舅舅窥见了,几乎在家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应该算是他到北京以来,所从事最值得称道的一份职业,既圆了年少时的梦想,又给亲戚朋友们带来了荣耀,简直有作了明星的感觉呢。
  但群众演员的工作照例是没有作长,因为李小良说这份工作让他觉得虚无缥缈,每天早起连饭都顾不得吃,便跑去电影制片厂门口“站台”,看到选演员的头头出来,一群人饿虎扑食般飞跑过去,感觉里就像一个趾高气昂的人,扔了块儿肉给街头的流浪狗,为了填饱肚皮,连点儿风度都不要了。
  李小良当然是温度与风度都不愿丢的。他在被飞起的空弹壳炸得腿肚子生疼的拍摄现场,还想着如何能够做一株有遒劲枝干的法桐,任多少弹壳子溅上来,都岿然不动。别人领了钱之后都跑去饭馆,撮上一顿,而后剔着齿间残留的肉丝,继续踱到电影制片厂门口,开始新一轮的等待。而李小良则花一块钱坐公交绕着北京城转上一圈,一家一家地看那些模样体面当街开着的店铺,遇到中意的,便微闭上眼睛,想象一番自己作了老板的阔气神态。
  李小良的这个理想,在他到达北京的第三年,终于实现了。那时他在一个卖碟片的店里打工,认识了周围大学许多搞电影的老师或者学生,他好学,很快便用半瓶子电影知识,笼络了一批硕士博士级别的客户,又因为心眼活络,不会跟人斤斤计较,所以还结交了一些活跃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人士,平日里除了买卖合作,也会拉上他去喝杯小酒,资金周转不灵了,还会向他慷慨解囊。
  所以当李小良打工的店主打算关门不干时,李小良结识的朋友,无一例外地支持他将店面盘过来,自己作老板,而资金,他们则会借他一些。李小良在他们的帮助下,就这样实现了作老板的梦想,尽管小店只有十几平米,又在不起眼的位置,还时常遭到各种部门的盘查,但李小良还是兴奋得几宿都没有睡觉。   朋友就是在这时,结识了李小良,并被他的奋斗故事打动,想要拍摄这个漂在北京城的小人物。李小良不怕自揭伤疤,坦诚展露自己的生活,让朋友随时随地跟他拍摄。他甚至还带朋友去了远在甘肃的老家,又自己设置了一个豪气冲天的镜头,并坚持让朋友用在纪录片的结尾。在镜头里,李小良骑一匹马在塞外的荒漠中,他的鞭子高高地扬起,而马蹄飞起处,则是漫天的沙尘。
  李小良说这个结局一定酷,像古装电影里的大漠英雄,一番征战之后,终于凯旋归来。说完了他便朝我们笑,而后摆出小马哥咬着牙签的姿势,让我给他拍照。
  李小良还没有等到看这部纪录片在北京“芳草地”的公映,便出了事。他有一天在饭馆吃饭,有个粗俗男人喝醉了酒,摇摇晃晃地冲一个漂亮女服务员走过去,胡言乱语之后又不老实地动手动脚。李小良个头儿矮小,却看不惯这样的男人,在男人嬉皮笑脸地羞辱服务生时,一个箭步冲上去,将男人打倒在地。
  男人当然不肯吃亏,爬起来,抓起桌上一把水果刀,便扎在了李小良的胳膊上。李小良在站起来去医院之前,没有忘了用啤酒瓶子给那男人当头一棒,男人当场晕了过去,而李小良则从容不迫地站起来,用衣服将胳膊上的刀子一裹,便打车去了医院。
  医生说算他命大,刀子差一点儿就扎到了大动脉,如果那醉汉当场拔出来再补给他一刀,他铁定没了命。李小良于是觉得自己的确命大,所以很快便忘了这点疼痛和烦恼,出了手术室,道一声谢,便大摇大摆地走出医院。
  可惜没走多远,便被警察给扣留了。按照法律,李小良是要蹲上一阵子的,但他昔日认识的一个大学老师给他帮了忙,请了一个好的律师,又托了熟人,所以最后李小良交了些钱,便重见了天日。
  但这一休整,也大大伤了他的元气。差一点,李小良就交不上房租了。而且那一阵子查得严,李小良的盗版碟片只能送货上门,打游击战。李小良并没有因此着急上火,他说大不了重新回鱼市剁鱼去,怎么着,在北京也能混口饭吃吧。
  我知道李小良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有忧伤在的。在他自拍的DV里,有一段是他深夜辗转反侧的镜头。躺在床上的他,对着镜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的眼睛里,有同龄人看不到的忧愁,那视线所抵达的地方,似乎很远,又似乎在虚无缥缈的地方。李小良在这段镜头里,没有说话,但却暴露了他心内的茫然与无助,他希望在这个城市里深深地扎下根去,可是却又被冰冷的现实,击打得找不到方向。
  李小良说,他最大的理想,便是作一个知名的制片人。这样的梦想,很多个为了电影漂在北京住地下室的年轻人都有,只是他们一步一步走近電影,那电影,却始终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悬在飘渺的枝头,不可触摸。他们怕是摸爬滚打地奋斗一生,守在北京电影制片人门口捡拾一辈子人家丢过来的骨头,也没有王宝强那样的幸运。
  当我在看那部与李小良有关的纪录片时,同时收到李小良为了减少房租将店铺搬家的消息,李小良的短信有些无奈,可是看到片子最后,李小良策马狂奔的勇猛背影,我还是给他群发过来的那条短信,回复了一句话。
  我说,小良,你的面相让我相信,有朝一日,你一定会在北京扎根,而且,是扎进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片区里去。
  我相信有点儿小迷信的李小良,看到这句话,一定会笑出一口耀眼的黑牙根来。
其他文献
我仍记得,那些不安分的日子  一个人穿过冰冷的铁轨  走向暮晚和远方。漫无目的  借以消耗体内的燥热和苦闷  萤火小站,总有绿皮火车驶过  发出巨大的声响,凝重而空旷  像身体里的一次磨合和撕扯  有时我会追赶远去的火车  徒勞地奔跑,直到筋疲力尽  跌倒,或者陷入更深的黑暗中  我是那么微不足道,没有谁  会在意一个少年的梦想和孤独  满天星星,没有一颗我认识  但我却能感受到来自它们的热情  
期刊
从青春身边走过的时节,是一个多雨的秋天  满地的金黄和黯然是一个被反复涂改的画面  母亲的歌声渐远,匆忙的脚步被泥泞沾染留恋  我看不见地狱也看不见天堂,我从青春走过  然后被变形的时光拉扯成一个谨小慎微的纸片  有多少紛乱如同语声稠密地催促青春脚步  我看不见眼泪也听不到歌声,我向远方走去  然后被在水一方的迷茫氤氲成为笔墨斑驳一团  有多少欲望如同霓虹在夜空中诱拐青春少年  风景如果只是一次夜
期刊
草馨儿  高过头顶的马尾巴是她甩出的气质  微微上翘的嘴角是她单纯的自信  隐秘疼痛的叹息是她沉淀的伤悲  跌倒了,爬起来  还在继续奔跑的是她含泪的微笑  再坐时,对镜描眉  画出的已是千山万水  她好像去了,沿着时光的地平线  生命的涟漪  一圈儿一圈儿  仿佛,等风儿来落笔  岁月  无声无息  于心空或者天外  像年迈的母亲  总投以爱抚的眼  悄悄摩挲焦虑的脸  这是无法猜度的分量  尽
期刊
祭酒书  八月,回到古代很容易,只需一场酩酊大醉  你碰杯在雨中  所有经过的人都忽略你  所有的啤酒花都是相似的形状,保有秘密  今夜的我们,是如此真实  双手空空像大梦初醒  占有万般唏嘘——  真诚、倦气、迷人的哀叹  一会又介于年轻和年轻之间漾开的微笑  各自都需要一点时间,把古老甩掉  让脆落生下来  这个夏天,就醉吧  这种失意必须是广大无边  但乐的时候得可劲开怀  过往的即是虚幻 
期刊
兜兜转转的人和影  和影子兜圈  脚步踩在方寸之间  人被灯光托着  从侏儒变成几十米巨人  遐思欲断  风把它捞起来  仿佛一个半路被搭救的姑娘  人间四月,春姿不黯  终于  一阵大风折断了你  影子,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巨人  忧郁被没收  匕首仅仅是侠客的剑  新的花朵  忧郁被没收  被压抑的  囚犯,与一盏灯  一同被太阳浇熄  那收回的  广阔天地  都被角落揉碎  直到人的灵与肉  都
期刊
随着她们渐渐长大,每一次听闻她们的近况,都有极矛盾的心情,既期待又忧虑。沪上多雨,四季阴湿,总是向往她们家乡云南红河州大山深处葳蕤的草木和明媚的阳光。可近两年时时听到她们中有人辍学出嫁的消息,那瞬间的刺激犹如冬夜暴雪突降,常使我惶恐心痛得喘不过气来。  初次走近她们,是在十年前。第一个被我记住名字的是壮族的萍,先我而去她们的家乡元阳支教的陈老师,返沪后写了篇文章讲述萍的故事,看过的人无不动容。然而
期刊
风来自秋天深处,呼呼地刮着,它每刮一次,稻子就变黄一层,仿佛风中含有某种颜料,由一双看不见的手涂抹大地万物。等到大风刮过几遍,扬起枯黄的树叶,村庄便浮在了一股浓酽的谷香之中。父亲说,乘天晴把田水放干,春天撒下的鱼苗要一条不剩地抓回来,抓完鱼才好收割。湘南喜欢在稻田放鱼,治虫的同时也生产美味,每年秋天,稻子成熟前后正是抓鱼的好时节。大个的鲤鱼,肥美而恬静,我们喊它禾花鱼。抓回来,晒到七成干,然后,抹
期刊
桃花流水  本身无罪,罪在人心。  一朵桃花,前半生与风纠缠,后半生用流水洗净自己。会突然回溯到某个夏天:洛阳,老街,红灯笼挂满夜空。纸笔漫卷的石头街上,一个浓妆女人翘脚坐在临街的木凳上,廉价的镂空蕾丝结结实实地网住她,网出大片大片病态的白。眼线晕开,她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纸烟,像案板上眼珠外凸的鱼,更像暮春残破的桃花。  我路过她,路过她苍白的手指,路过她吐到街上的烟圈,路过她深深的苍凉和疲惫。如果
期刊
关于抚顺路11号:零星的,遗憾与想念  抚顺路11号。我说的是1993年——1995年或者更早一些时候的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内的南北两个院落。其后,变化是疾速的,令人目不暇接,更因为,1995年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那个院落,我再也没有去过四方区,也没有去过青岛。远在千里之外的我,看到身边的、外地的许多地方的惊人变化,我照样可以想象抚顺路11号的改变。或许,它已经不是1990年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时候的样子
期刊
致——Z  秋天见底  思念又将圆月压弯  假设我们曾在谷底相爱  月钩泛着锈色  喜悦的事善于幽暗  比如那一束玫瑰,峰峦上的事物  现长于幽谷  而悲伤总是进入假设之中  我知道,你那边天很高  写下这首诗时,我这边风很急  此刻,是你一年最美时  致——L  说话的时候,你在天空更旷远的地方  铁器往往会闯入,学流水随波  在停顿的地方,总会听见  一些受伤的声音  聲音里,雨夹雪,还有流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