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博物馆藏炉赏析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qt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炉是盛火的器具,古人一般用作取暖、烹饪、冶炼之用。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步过程中,其用途发展到熏香、焚香。炉的质地也颇为丰富,有陶、瓷、玉、银、石、珐琅、铜、铁等,其中以铜炉的数量为最巨。广义的铜炉包括炭炉(燎炉)、温酒炉、熏炉、香炉、手炉等,而现在收藏界所说的铜炉则特指铜香炉,或者宣德炉、宣德款铜香炉、形制与宣德炉相近的无款铜炉及其他年款铜香炉,可称为狭义的铜炉。本文所谈的铜炉,其概念等同于后者。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有百余座各式铜炉,品相较好的明清铜炉约50座左右。数量虽不多,但它们以秀丽端庄的造型,斑斓绚丽的色泽成为艺博藏品的一支奇葩。
  
  宣德炉之名
  
  铜香炉以宣德年间御制铜炉最为著名,俗称宣炉。宣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特别是金属工艺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宣德炉”是对有宣德年款铜炉的统称。御制宣德炉只在明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故弥足珍贵,仿制的宣德炉在珍品面世不到两年就出现了。主要有当朝仿、明中期仿、明末至清早期仿、清末民初仿几类。宫廷御制宣德炉,炉底多铸有楷书减地阳文“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款识。因宣德御制炉的名贵,民间在仿炉底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篆书款或楷书款,以提高炉价,久而久之,民间及收藏界也就将这类炉统称为“宣德炉”了。
  宣德炉由炉耳、炉身和三只炉足构成。当然亦有无耳及圈足者。其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短而柬,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圈足。对称美表现在宣德炉的双耳严谨对称,被双耳分割的圆口,形成弧线对称。流线型的造型表现在耳的半圆形弧线,颈及腹的流线造型上,从而使炉显得稳重、圆润、自然。
  
  文人与宣德炉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炉渐渐从纯实用的用具中分离出来,进而步入文化艺术的殿堂,成为深受中国人喜爱的极富中国传统趣味的文玩艺术品。而“宣德炉”是艺术珍品,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造型秀丽,体态端庄,更在于它那丰富多彩、绚烂纷呈的色泽和追仿古代名器的意境,当然备受文人的追捧。
  以炉焚香是官场的礼节,也是文人精神生活的内容之一。古人读书必焚香,一则免除异味,使读书者心中愉快,有利于理解记忆;再则刺激精神,便于诵阅,故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佳句。
  明清宣德炉得以兴盛,文人雅士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文人的精神生活在修身悟吾道理论的导向下,具有鲜明的博雅清玩的格调。他们推崇典雅,讲究在赏玩器物的过程中寻求古趣、雅趣和乐趣,宣德炉自然而然被引为摩挲把玩之器。大量仿制宣德炉也说明了需求的旺盛。明代及清乾隆以前仿制的炉,做工、用料、造型亦很考究,因而成为了文人几案上的高雅陈设和专项收藏。
  
  2座明代铜炉
  
  现在,有研究者将仿制宣德炉的历史分为明朝至清乾隆、清末至民国两个时期。并把前一时期的仿品称为精炉,后一时期的仿品则叫劣炉。从北京艺术博物馆藏炉情况看,确是如此。
  明铜错金银兽面纹炉,炉形仿青铜簋,直口,方唇,束颈,颈较长。鼓腹,高圈址外撇。口沿外立而一圈三角彤锦纹。双犀牛吞耳,左右两兽吞耳,上起自颈部,下收于腹鼓处。应用错金银工艺,分别于颈部、腹部对称装饰四个兽丽纹,颈部与腹部之间装饰一道弦纹。腹部还点缀卷草纹。
  宣德炉最初是按照古代各种名器式样铸成的,并非出于臆造,所以标准的青铜簋式造型也是宣炉中的常见式样。此炉错金银纹饰华丽,包浆老道,器大而厚重。
  错金银即嵌金银丝工艺,用于宣德炉上始于叫晚期。明代晚期有位铸铜名匠石叟,擅制嵌银丝铜器,所做精雅绝伦,多在器底刻“石叟”二字,人称“秆叟炉”。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的这座炉尤款,但也是明晚期的精品炉。
  明铜镀金龙凤纹炉,铜质镀金。口微撇,腹稍向下垂,圈足,腹部对称双龙耳。口沿下、腹部微靠上、腹部与圈足交接处、圈足外边沿等四处皆饰弦纹,四圈弦纹都镀金。四条弦纹把炉身分成三条纹饰带,即颈部、腹部、圈足部。颈部一周为凤纹与团花纹相间的纹饰带;腹上一周为游龙纹;圈足一周为花卉纹。所有纹饰皆浮在六角形锦纹地上。炉底有阴文“云间胡文明制”篆书款,六字款所在长方区域镀金。此炉造型规整灵秀,工艺精湛娴熟,是明末或清初的作品。
  在锦纹地上浮雕镀金纹饰,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变化特点,应为失蜡法铸成。敦厚的造型又不失玲珑精巧。锦地略显粗糙,但浮雕的龙风纹线条流畅,造型形象生动,刻画精细。镀金虽有磨损,然金色与古雅的古铜色相映衬,相得益彰,实在是书房陈设之佳品。
  胡文明系明末年间铸铜工艺名匠,云间(江苏松江府的别称,今属上海)人。擅长铸造铜炉与文房用具,能按古代制式造彝、鼎、尊之类极为精致的铜器。在当时的价值就很高,时称“胡炉”,或称“胡铜”,为世人所珍,可惜其铸铜技术从不传于人。
  
  3座清代铜炉
  
  清代铜炉占北京艺术博物馆藏炉的比例较大,不乏精品,特别是清乾隆时期制作的铜炉,颇为精美。
  清乾隆铜凤耳炉,铜质,红褐色。直口,垂腹,圈足。腹两侧各有一只凤耳,风首平抬,双目圆睁,口衔宝珠。头两侧各下垂一缕长羽毛。圈足微撇。炉底阴文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方款。炉身光素。此器造型规整,气势生动,浑然天成,且工艺精湛娴熟,色泽温润,是清乾隆宫廷造办处的作品。
  清铜戟耳炉,为簋式炉,黄铜质,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圈足微外撇,戟耳,器身光素。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剔地阳文楷书款。炉身线条流畅,色泽金碧绚丽。器型圆厚饱满,以简洁取胜,样式古朴。唯两只戟耳略显大,是其败笔,但仍不失为清中期仿宣德炉的佳作。
  清铜龙耳三足炉,铜质,栗壳色。侈口,束颈,鼓腹,平底。炉腹丽侧各有一条盘曲的龙,龙身向下,龙首翻转向斜上方。龙身弓起处巧妙地作为炉之耳。炉底有三只蹄足,足底分别铸印“乾清宫”三字阳文楷书款。底中心位置饰一戏珠的蟠龙纹,龙纹遒劲有力。此器形体硕大,包浆淳厚,色泽静穆凝重,双龙耳姿态飘逸张扬,三足古拙,出自清官造办处,应是乾清宫的御用香炉。
其他文献
吕纪为明朝的宫廷画家,“字廷振,四明人(今浙江宁波)”(明李开先《闲居集》序),“号乐愚”(《宁波府志》),生卒年不详。吕纪“初学边景昭花鸟,袁忠彻见之,谓出景昭上,馆于家,使临唐宋以来名画,遂人妙品,独步当代”(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后“以荐入供事仁智殿,至锦衣指挥”(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吕纪人官供奉的时间应在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位),而名气极盛于弘治年间(1488~15
期刊
王蒙是元代著名画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元四家”,在当时已声誉卓著,对后世影响更大。与其他三家相比,他的存世作品较多,但多人公家收藏,流传私人手中则风毛麟角。今有私家秘藏的一件王蒙《山居高隐图轴》,经初步鉴识,当属真迹,且保存完好,实乃幸事。  此作为狭长立轴,纸本,墨笔,尺寸为114×26厘米。左上自题篆书“山居高隐图”,隶书款识“黄鹤山樵王蒙”,钤“王蒙”椭圆朱文印一,未署年款。右上有元
期刊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首发    4月24~25日,世界著名博物馆藏中国古玉论坛暨《中国传世玉器全集》首发式在京举行。《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共8卷,每卷有玉器彩色图版256幅并配以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说明。共收集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和文博单位收藏的传世玉器2000余件(套),其中有80%的传世玉器是首次面世。  首发式后的。世界著名博物馆藏中国古玉论坛”上,来自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末,英国人霍布逊(R.Hobson)在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的藏品中发现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青花云龙纹盘口象耳瓶(原来分别为埃尔芬斯通和罗素收藏馆所藏)。  这对青花大瓶分别高63.6厘米和63.4厘米。瓶自上到下有八层纹饰:缠枝菊、蕉叶.飞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缠枝牡丹、杂宝变形莲瓣。釉色青白莹润,青花浓艳,用的是进口高档钴料。尤
期刊
诞生于大明宣德年的宣德炉,因其名贵的身世,至美的体态,神奇的传说,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中,有些属文学性的夸张,有的系美丽的附会,也有不少以讹传讹的成分。本文试就宣德炉的用料、材质、成分、工艺几方面问题作些介绍。    宣德炉的用料    宣德炉的用料,有诸多传说,宋应星《天工开物》曰:“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冒襄《宣炉歌注》曰:“宣庙时
期刊
7月中旬,由中国文物报社、故宫博物院主办,四川博物院承办的首届“紫禁城杯” (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颁奖仪式在四川成都举行,本届图书评选活动圆满落幕。  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评选活动,从本届起改为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活动,并在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冠名“紫禁城杯”。2009年度评选,共有164种图书入围参评,经过推荐申报、专家初评、读者投票等阶段,评选活动于4月下
期刊
宣德铜炉是华夏文明之精粹。作为制作器,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无物可代,以至西方将宣炉文化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遗憾的是,至今无公认的“真宣”标型器传世。我们所见所藏者,多为仿器,之所以越仿越多,皆因人们喜爱之缘故。以流通量大、价值高企、精品难求和著述问世为标尺考量,自宣炉诞生迄今,历史上已出现过五次收藏高潮。宣德三年后的第一次高潮  以宣德炉监造官吴邦佐为首的宣德炉铸造工程参与者,
期刊
辽宁省博物馆藏徐悲鸿《奔马图》(图一,以下简称“辽博本”),画心高115厘米,宽107厘米,画面绘一匹高头骏马昂首奔驰于茫茫原野之上。该画右上部题“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子科先生惠存,乙亥(1935)危亡之际,悲鸿,”该件作品1964年4月由辽博征集人员从北京荣宝斋购人,现为馆藏二级文物,1999年经鉴定为真迹并登人辽博文物账、卡。1998年3月在辽宁美术出版社《现代三大师——辽宁省博物
期刊
作为早年西方绘画的传播者、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颜文棵深谙欧洲绘画光与色的精髓。他矢志不渝地终生从事西画艺术的探求,心不旁骛。他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中,因对光色的不同追踪而呈现出灿烂夺目的艺术嬗变过程:光感的追踪(1912~1927),光色融合之一——西洋水(1928~1935),光色融合之二——故乡土(19361966),光色融合之三——意象诗(1967~1985)。    光感的追踪(1912
期刊
宣德炉是明代宫廷制作的焚香之器。由于文献记载复杂、笼统,又缺乏可资参考的标准器物,加之宣德三年以降的明、清诸朝和民国时期大量仿制品涌现,以致世人难识宣德炉的庐山真面目,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个待解之谜。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宣德炉呢?真正的宣德炉又是什么样呢?  作为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藏品虽不比故宫博物院之得天独厚,但在数十年的收集过程中,也庋藏了丰富的地域性文物,香炉即是其一。在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