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来华外国人眼里的中华戏曲

来源 :中华戏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wangke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城市中自宋代起就出现了“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在广大乡村,观看戏曲表演更是人们闲暇娱乐的主要方式.戏曲艺术在中国还与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结合,在庙宇主殿的对面多建有戏台,神灵圣诞或逢年过节等都会扮演戏曲,既可酬神又能娱人.近代来华外国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由于身处东方或西方以及性别、国族、身份、职业、兴趣、爱好、来华目的等各不相同,所以对中华戏曲的认知也不完全相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深入中国城镇、乡村,在留下了有关中国日常生活大量记述的同时,也有不少记述中华戏曲的文字.
其他文献
《荆钗记》,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作《王十朋荆钗记》,未题撰人.①王季思先生认为:“从现存明刊本《新刻原本王状元荆钗记》看,文字比较俚俗,又保留了不少温州坊
期刊
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将杨贲与王子一、谷子敬、贾仲明、汤舜民等16位杂剧、散曲家并列为“国朝一十六人”,并称“杨彦华之词,如春风飞花”①.其后程明善
期刊
《铁旗阵》和《昭代箫韶》同为清宫连台本本戏,亦皆敷演杨家将之故事.现今通行的《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本《铁旗阵》15段103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至德周氏几礼居传抄清内府本影
期刊
日据时期赴台商演的上海京班,除了以精湛的技艺、强盛的阵容、炫目的布景来吸引观众外,还将上海剧场的经验复制移植至台湾.它们娴熟地运用戏目预告、报刊广告、游街宣传、分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现代戏剧学“历史化”①与“科学化”②的重要阶段,学会、学校、期刊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媒介.围绕这三种制度性媒介,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知识社群,对于艺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以往没有导演一职,其功能由文人或艺人承担.现代的戏曲导演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戏曲导演制,导演成为戏曲创作的中心.①逯兴才
期刊
晚清时期,由女伶组成的戏班活跃于南北城市,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被称为“髦儿戏”,而在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则被称为“档子班”.民国初年,由于官方下令禁止男女合演,从而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却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留心生活、不善于观察、不会构思、不善表达所致。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尊重小作者的原意,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批语一定要精当,务求有启发性和导向性,三言两语,切中肯綮,指点迷津,使学生有所知,更有所悟;改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