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与内科心脏病患儿心脏骤停后存活率和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比较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hj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期间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临界值(婴儿≥25 mmHg,儿童≥30 mmHg)与外科心脏病患者和内科心脏病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评估这些DBP目标是否可以达到并与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婴儿,开胸)特有的生理学结果相关,以及是否影响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PR,ECPR)结果。

设计

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分析。

场所

儿科危重监护协作研究网内的三级PICU和CICU。

对象

入院诊断为外科心脏或内科心脏疾病且CPR期间具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患者。

干预措施

无。

方法和主要结果

分析113例患者心肺复苏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形,包括88例外科心脏疾病和25例内科心脏疾病患者。外科心脏(51/88;58%)和内科心脏(17/25;68%)疾病患者达到DBP目标的比例相近(P=0.488)。达到DBP目标与外科心脏病患者出院存活率提高相关(P=0.018),但与内科心脏病患者无关(P=0.359)。53%(16/30)的单心室患者达到目标DBP。11/20(55%)例胸部按压开始时处于开胸状态的患者达到目标DBP。16/33(48%)例ECPR患者达到目标DBP,存活和未存活患者间无差异(P=0.296)。

结论

具备有创监测的外科和内科心脏病患者在ICU复苏期间均可达到目标DBP(婴儿>25 mmHg,儿童>30 mmHg)。达到目标DBP与外科心脏病患者出院存活率提高相关,而与内科心脏病患者无关。下述患者均有可能达到目标DBP:(1)单心室患者,(2)开胸患者,(3)ECPR患者。

其他文献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发病诱因尚不明确,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检查是其常用诊断方法,术后病理是诊断金标准。ICC总体治疗效果并不让人满意,手术切除是唯一根治性治疗方法,但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是该疾病的治疗难点。本文就ICC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治疗的58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34~71岁,中位年龄54岁。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肝门阻断时间、中转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远期预后差。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ICC的唯一有效手段。而近年来,随着对ICC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分期、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等外科治疗策略也在发生着转变。本文结合近年来临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ICC的外科手术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胆管癌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和较低的手术切除率,加之术后辅助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并不成熟,导致胆管癌患者的病死率较高,长期预后较差。随着目前的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术前评估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一些发展进步;胆管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因此患者被诊断时已失去R0切除机会,早期诊断可提高患者R0切除及术后长期生存率,可通过对比增强超声、增强磁共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提高诊断准确性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预后极差,手术治疗联合包括化疗、放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局部毁损治疗、介入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能够形成互补作用,防止其术后复发。本文就ICC手术联合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为ICC的综合治疗及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少见的原发性肝癌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ICC恶性程度高且缺乏标准、有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预后往往较差。不同医师对该病的诊治策略不尽相同,手术指征的把握存在分歧。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ICC的分期方法、诊断步骤、术式选择及非手术治疗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避免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误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建立有效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6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57.41±10.35)岁,年龄范围29~81岁。观察指标:(1)患者随访的结果,术后生存情况;(2)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3)列线图模型的建
目的探讨5岁以下儿童肝移植术后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效果及多针次接种必要性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同一肝移植组进行肝移植手术,术后遵医嘱注射乙肝疫苗完成4针次以上的5岁以下17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95例,年龄4个月至5岁,患儿每针次接种疫苗后随来院肝移植门诊复诊时抽血检测乙肝五项,观察HBsAb应答效果及其相关影
目的探讨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ransfusion associate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ANEC)发生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减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病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接受输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围生期因素、患儿基本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情况,为本地区腺病毒感染的诊断、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的呼吸道感染病例样本775例,通过FilmArray检测84例为腺病毒感染。结果775例病例中检出84例腺病毒感染,阳性率10.8%。腺病毒感染全年散发,流行高峰为冬春夏季,尤其是冬季检出率20.8%,1月份检出率最高32.2%。发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