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商店、资源回收站、龙门客栈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l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与任务,对于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好动的中小学生来说,采取有趣又富于启发反省性的团体辅导活动来开展教育,往往能达到极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儿童与青少年是天生的演员,从童年时的家家酒,到青少年的追星族,学生们在各种角色扮演中学习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规范与人际关系模式,也在观看戏剧中扩展了个人视野并刺激了思想发展。本文所探讨的神奇商店、资源回收站与龙门客栈正是透过角色扮演与戏剧活动,帮助学生澄清个人生活价值、思索人生目标及改善行为缺失的三种班级(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神奇商店
  
  神奇商店(MagicShop)是1948年由心理表演剧创始人莫理诺(Jaeob L. Moreno)的同事Hannah Weiner所发展出来的。
  神奇商店的进行过程是:由老师扮演店主,向班上学生宣告商店经营法则:学生可以来店购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或特质(例如快乐、努力、积极等),不过这种特质或东西必须是无形的,同时是无法在生活中以金钱换得的,而学生则需要拿出自己所拥有的一些有价值的特质来交换,例如拿毅力换包容心,或拿热情换取智慧等。店主可以和学生讨价还价,请学生思考是否值得交换。
  对学生而言,透过在活动中与店主(老师)的对话可以协助他们澄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来换取;对老师(店主)而言,则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主要困扰、改变的动机,及对学生进行角色训练;对团体而言,则能增加团体学生间的互动、提供想像空间、暖化团体对参与后续活动的心理准备等。
  整个神奇商店活动中最关键的地方是店主与学生讨价还价的过程。此一讨价还价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价值澄清的辅导活动,当学生要买一样东西时,店主会先问清楚要买的东西的规格、大小、使用期限(澄清目标),接着了解所要使用的时机及对象(搜集数据,了解关键人物),询问想要什么时候交货,或是了解在没有这样东西以前的生活是怎么过的(评估现在困扰的严重程度),然后问学生要拿什么来换,拿出来换的东西有什么好处(思考自己特质的价值),愿意交换的比例(思考所需改变的程度)。在神奇商店活动中如果老师认为学生拿来换的东西和想要改变的目标关系不大,则可以另外开价。例如学生觉得生活总是为别人忙,压力很大而想要买自由,并打算用自己的认真来交换,此时老师也许就另外开价,要求学生放弃身上的“担心让别人失望的体贴”(让学生对压力背后的意义有所领悟),最后说明为尽告知消费者义务,请学生设想,一旦交易成功,该学生回家后的第一天将会如何度过(具体化思考改变的目标及结果),以及将如何使用所买到的东西等等。
  神奇商店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他两项活动的特点)为:在众多学生的面前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角色扮演让学生与老师间隔了一个虚拟的角色,使互动变得比较温和,降低学生当众自我揭露的焦虑,也减低了造成伤害及抗拒的机会,例如以店主的身分跟学生说“买东西怎么可以不付钱”,相对于在辅导中直接面质“想改变却不愿努力”听来就比较不具威胁性。另班上其他学生也可以从观看要买东西的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观察学习”,借此反思个人的问题。
  
  资源回收站
  
  资源回收站(Sobriety Shop)中sobriety的原意是指对酒或某种事物的节制,此处笔者依活动的内容暂译为“资源回收站”。这个活动是由神奇商店所演变出来的,早期专门针对酒瘾或药瘾患者,后来发现其实也可以使用在一般团体辅导活动中,相对于神奇商店的进行方式,资源回收站要求进入站中的学生放弃身上拥有的某些特质,或是放弃的同时要求将所放弃的特质转换为新而有用的特质。其考虑重点为酒瘾患者常拥有许多不良特质,使其无法持续戒酒,故要求其向团体宣告自己愿意放弃某些特质,以突显其改变的决心,并将活动重心放在辨认不良特质及建立新行为上。
  一般中小学生虽不容易有酒瘾问题,但学生们对网咖、电玩等种种事物的沉迷,仍意味着某种“上瘾”现象,因此资源回收站活动对有潜在上瘾可能的学生将有良好的促进反思之效果。
  相对于神奇商店的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帮助学生珍视自己所拥有的特质,重新检视自己的价值,资源回收站则是一种反向思考,请学生考虑要放弃哪些特质,让学生思考自己身上所拥有的特质,是否也可能对自己的成长有所阻碍。同时,当多数学生是具有正常生活功能的一般人时,要大家正向思考自己的价值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对于某些人如酒瘾患者或自我价值感极低的人,可能早巳习惯自贬与自责,也多为周围的人所鄙视、放弃,要他们正向思考也许难度较大,甚至因找不到正向价值而更加感到挫折,不如顺着自责的习惯,将自责转化为对观众宣告与对自己宣告,借此增强改变的力量,同时以宣告的方式引发观众的认同,加强了团体的凝聚力,使学生更愿意分享其生活的困难及性格上的弱点。
  公开宣告的另一价值在于是让一个人承认且面对自己所拥有的缺点,因为面对,于是不再逃避。过去为了逃避面对自己的酒瘾、毒瘾或性格上的缺点所用的各种防卫机制也就能被放下,而将主要精力用于改变。承认自己有困难,需要帮忙,常是改变的开始。
  演出拥有新特质后的生活是一个有趣的做法,对有些人而言,改变是很困难的,即使现在的状况很糟,也不愿有所改变,原因之一在于现在的状况虽糟,但至少知道有多糟,而改变则是未知的,会变得多好多坏全然未知,对未知的恐惧打败了改变的动力,因此如果让志愿者有机会在舞台上试演一下改变以后的生活,发现“改变没有想像中的可怕与困难嘛”,或许能降低对未知的恐惧。
  演出的另一个理由在于,依照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理论,亲身经验所形成的态度最为持久也最不易改变,舞台虽不等于现实,但志愿者亲身行动与经验整个历程却是绝对真实的感受,感到“其实我也能这样过日子”,因而增加了改变的动机。
  
  龙门客栈
  
  龙门客栈是笔者和过去工作伙伴于1992年前后所自行发展的活动。最初发展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想帮助学生思考其生涯规划的问题,实际运用起来发现也可以探讨生涯规划以外的主题。
  进行龙门客栈这个活动时,一开始老师可在团体中摆一张桌子,上面铺一块漂亮的布当做客栈的柜台,老师扮演店主,向学生说一个故事:
  江湖中传说在西域的沙漠出现了一颗名为“沙漠之星”的宝石,传闻只要能找到“沙漠之星”的人就能向“沙漠之星”为自己祈求一个愿望,而龙门客栈是前往关外的最后一间客栈,所有要到西域的旅人都会到龙门客栈进行补给。由老师所扮演的店主,是一位闯荡江湖多年现已退隐的侠客,在历经世间沧桑又看到许多人在准备不周的状况下而客死西域,很是不忍,故开设了龙门客栈。
  学生扮演旅人,分别来店与店主对谈,老师借由与 旅人的对谈协助学生澄清其生涯目标。
  龙门客栈活动的目的是帮助旅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愿望,核心的概念不是如何追寻目标,而是目标与旅人的内在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对旅人而言,较重要的是什么?以下举一段对话为例:
  问题一:你的愿望是什么?
  答: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问题二: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答:这会让我比较有安全感,也让家人比较放心。
  问题三: 当你的生活变得有安全感,以及当家人对你放心时,这会让你的生活有些怎样的改变?
  答:也许爸妈就不会老是念叨我,会比较尊重我,给我较多自主的空间,我也会感到生活比较踏实。
  问题四:你的愿望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希望父母能给你较多的空间?或是要生活踏实?记住,你只能许一个愿望。
  答:我希望父母能给我较多自主的空间。
  (由于学生在问答中逐渐呈现出更深层的愿望,所以店主重新回到问题一,再次界定学生的愿望。)
  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对学生(旅人)而言却代表很深的意义,也可能反映了当事人的家庭关系,及在当事人心目中与家人的情感纠结,我们再看下面这段对话:
  问题五:你就要上路了,去西域寻找“沙漠之星”,请它帮你实现愿望,让父母给你更多自主的空间,在上路前的这个晚上,你需要收拾行囊,想想看,在这条追寻之路上,你会希望有些什么东西能在路上陪着你?
  答:我想要准备一个指南针、一个水壶、一把刀,一点点勇气,还有一些朋友的祝福,喔,我龙我还要带着一张我们全家的照片,当我寂寞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
  问题六:想像你真的找到了“沙漠之星”,可以许愿了,在许愿的这一刻,你会希望有谁能看到这一刻?
  答:我希望爸爸能看到我许愿。
  问题七:能让爸爸看到他的小女儿这么努力地寻找“沙漠之星”,为的只是能多一些自主的空间,这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答:我想让爸爸知道,其实我也是很努力的,我长大了只是想多做做自己,并不是不要他了,我希望爸爸在场,是想让爸爸知道,当我更有自己的空间时,我还是很愿意跟他在一起,我还是他的女儿,他可以不用担心的。
  问题八:如果终究还是没找到,而你决定回头,你猜,当你回来时,你的行囊中会有些什么?
  答:一堆脏衣服,被太阳晒得一身黑皮肤,一些独立,一些勇敢,一些历练,还有那张被我揉得破破烂烂的全家福照片。
  笔者在实际的带领经验中发现,对话的过程除了能让当事人更了解目标与个人内在价值间的关系,同时因为透过多角度与细致的思考,亦能激发当事人希欲达成目标的动机,其关键在于当事人会发现,不论是否达成目标,都会有所收获,且自己可用的资源常常比原来所想像的要多很多。尤其如果透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增加一些行动的经验,效果更是良好。
  
  三个活动的比较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个别特色外,这三个活动也有共同之处:
  1 活动结构化三个活动都是结构化的活动,故易于执行,同时也适合训练新老师练习角色扮演与团体带领技巧。
  2 具有想像空间,增加乐趣活动轻松有趣,适合团体气氛低沉或疲倦时使用。
  3 提供团体互动的机会虽然是老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但其他观众也可参与,帮助台上的学生讨价还价,亦能促进其他学生真诚分享自己的困难及对他人的信任。
  4 以个人为焦点所有的对话或讨价还价都是以个人为焦点,强调学生个人愿意为自己的困难做何准备,并从多角度思考自己的价值,以及可以使用的个人资源,增进学生为自己负责的意愿。
  5 趣味性与具象化由于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因此许多对话听来像是市场中小贩与客人的互动,一些俚语、俗语及方言可以很自由地使用,让整个辅导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另一方面,一些抽象的价值观与需求(如爱或安全感)被具象化,讨论起来较不抽象难懂,也不会变得天马行空,同时由于讨论的焦点是被具象化的特质或需求,因此可以不必谈论到学生的个人历史及其隐私,有些学生不便明说的事可以不必明白讲出,而辅导仍可进行,对学生隐私的保密性更高。
  6 促进认知思考能力 虽然活动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但是要在与老师的对话中有所收获,却要将具象化的讨论还原成抽象的概念,因此参与的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考能力。就观众而言,因为讨论的不一定是自己所关切的主题,因此还需要一定程度的专注,以免稍不注意,可能就听不太懂台上在讨论的是什么了。
  7 增进学生面对自身问题的勇气 虽然这三个活动可以单纯地当成一次团体活动,不过对上场扮演的学生而言,也具有相当好的效果。依笔者的经验,上台扮演顾客或旅人的学生,约有3/4会继续争取与笔者进行个别辅导机会,主要原因在于:
  (1)上了台,就已经进入个别心理辅导舞台中,在心理上不自觉地为自己做了面对问题的心理准备,同时也在对话中逐渐习惯于其他学生的存在,降低了揭露自己的焦虑。
  (2)与老师对话,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辅导,于是与老师建立了个人间的辅导关系,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
  (3)透过与老师的对话,对自己的问题更加了解,涉人程度增加,因此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期望。
  
  结语
  
  笔者时常至各地带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也选用过许多不同的方法,但神奇商店、资源回收站及龙门客栈是其中几个特别深具特色且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结构清楚、条理分明,而且不同理论取向的辅导员也能很轻易地将这些活动与个人的辅导取向结合,相当值得推广。而作为一个心理辅导工作者,笔者深信,理解活动背后的基本观念比学习如何操作更重要,基本概念理清,不仅有利于临场应变,亦能很快地加以转化并创造新的活动,更可以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忽视学生反应的不良后果。因此希望有兴趣学习的辅导工作者,除了实际练习各项活动的带领技巧,也要时时思考各种活动背后的意义与目的,并适当地与自己的个人辅导理论取向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辅导效果。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栏目编辑/王莉
其他文献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一般来说,当客观事物符合并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振奋等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悲哀、忧虑、厌恶、愤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一、中小学生的情绪效能    心理学家指出,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认知过程,可以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这就是下面要探讨的中小学生的情绪效能。     (一)影响自身行为的
期刊
第三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小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指排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不足  主要表现:①上课精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分心、走神。②不能主动完成作业,有时甚至抄袭或缺交作业。③在家长或教师的督促下才肯认真学习。④非常看重考试分数,常常为一分、两分的高低耿耿于怀。  2学习习惯不良
期刊
一节劳作课后,学生们都交了作业:泥鸭、布娃娃等。只有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交给老师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后很不满意地说:“我想,不会有比这更糟的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老师,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了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拿的那只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拿的那只说:“这是我做的第二只板凳,而交给你的是我第三次做的。你看这只板凳比前两只要好一些吗?”  在这个
期刊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学区 庄龙辉    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学生说谎话,我认为小学生说谎的心理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暗示 学生的年龄决定其接受心理暗示的程度。如小一些的学生常会遇到长者这样的提问:小朋友,好久不见,你想我吗?这样的问题就包含了一种暗示。小学生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可能有过“不想”的表示,但被家长否定了,那么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一定只会说一个答案,尽管那可能是谎话。  心理
期刊
一、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概念    小学生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心理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
期刊
进入高中,是学生心理日渐成熟的重要关口,有一些心理变化是高一新生所特有的。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在家和学校不可避免地有较强的依赖性。进入高中后,学生的独立性逐步增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认知社会,希望通过与同学的合作组织活动、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展示和自我创造的机会,遇事要听学生的设想,并给予必
期刊
注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它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没有注意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认识,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有了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保持他的感觉、知觉、想像、思维、记忆等活动,才能聚精会神地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只有注意听课、学习,才能使教学有效地进行。   我们常常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没有被教师的讲课所吸引,不是玩弄小物品,就是被教室外的某些事物分散了注意力;有的学生表面上
期刊
山东省济南市第三职业中专以优质教育赢得社会声誉。2000年以来招生连续三年过千。2002年450名毕业生中,报考高职的有212名,207名被录取;济南市对口升高职的前三名为三职专所囊括,该市600分以上的102人中,三职专占66人,其余的也全部安排就业。  可1999年秋季入学时,这些学生中却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心理问题所困扰,然而幸运的是,从这一年开始,新调来的校长下决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去抚慰、
期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全体国民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都应当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和研讨交流活动,是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密切配合,同时,也需要大众传播媒体的积极参与。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这是广大中小学最关心的
期刊
一、小学生的自我与自我概念发展    (一)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但不是直线的、匀速的,它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衡发展的时期。    1 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   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小学二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