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盛衰治乱变奏曲(二十)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落长安:唐宣宗时期的政治


  ◎ 张国刚
  唐宪宗平定河朔方镇后,穆宗初年又发生了河朔三镇叛乱的事件。从此,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定型。唐穆宗之后,朝廷之所以不能完全解决藩镇动乱,其原因与唐朝国家实力的孱弱有着密切关系。并非缺乏想有作为的皇帝和官员,只是唐代后期出现了改革的困境。
  所谓改革的困境,是说改革总是失败,走进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积重难返,政治上宦官专权,朋党恶斗,社会上赋役繁重,编户逃亡,经济陷入困境,中央财政收入不断萎缩。只有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统治时期,史称有“贞观遗风”。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就来谈谈唐宣宗的政治。

一、宣宗即位


  唐武宗(814—846)有好几个儿子,但是谁可以继皇帝之位,这时已经不由皇帝决定,而是由宦官决定。武宗没立太子,病重时已经口不能言,“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迎立武宗的叔父、唐宪宗(778—820)的儿子光王怡继位,是为宣宗(810—859),更名为忱,次年改年号“大中”。
  在唐穆宗(795—824)的三个儿子—敬宗、文宗、武宗兄弟接连称帝之后,皇帝宝座又回到了穆宗的异母弟这里。宣宗的母亲姓郑,本是穆宗生母郭妃的侍婢,更早的身份则是浙西节度使李锜的侍妾,大约在平定李锜后被收入后宫。假如不是主母从娘家带来的丫鬟,那么主母和侍妾的关系往往不大好处理。有可能是侍妾得到宪宗的宠爱,令郭妃不快,而郑氏又不会讨好主母,于是难免与郭妃产生矛盾。宣宗知道自己的生母跟郭妃关系不好,所以他即位以后,对郭妃这位累朝的太皇太后颇有不敬。《资治通鉴》说郭妃曾想自杀,令宣宗很不愉快,最后郭妃死得不明不白。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宣宗的心胸比较狭隘。
  宣宗在位13年。他是很想好好治理天下,并有所作为的。可是,“大中之治”的成就十分有限,几乎没有触及任何现实政治问题。宣宗即位后,首先是报复。他把会昌名相李德裕贬到地方,李德裕最终死在了海南崖州。宣宗本来没有自己的班底,他想起自己的父亲宪宗死的时候,有一个长胡子老人攀着灵驾不肯离去。后来得知此人是令狐楚,令狐楚被认为是牛党的人物。而令狐楚有一个儿子叫令狐绹。于是,宣宗下诏将令狐绹调到中央,先当翰林学士,然后当了宰相。
  经过文宗、武宗时期对宦官的打击,宦官们更加注意一致对外了,宣宗也没法利用他们的矛盾对其进行分化。宣宗曾经跟大臣商量对付宦官之策,大臣说要逐渐培养宦官中的反对派,分化他们。宣宗摇手说不行,宦官在官位还小(六、七品)的时候,尚能听话,等官做大了,他们就连成一片了。于是,宣宗只能在不冲击宦官重大利益的前提下,在政治上做些工作。

二、宣宗家教


  《资治通鉴》记载大中朝的政治,特别关注两件事,一件事是他的家教,另一件事是他的用人。
  我们知道,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山东士大夫很不满。他觉得山东高门崔、卢、李、郑,家道衰落,也没有什么大官,就靠父祖的官荫,抬高自己的门第。他要求当朝高官贵戚的孩子婚嫁时,要找开国元勋的子女,可是实际上房玄龄、魏徵、李勣这些朝贵,都让自己的孩子跟士族通婚。唐太宗为此很生气,说士族家庭不讲礼法,搞买卖婚姻,收取高额陪门财(即陪嫁的财物)。
  什么是礼法?礼法最重要的内涵是家庭规范,孝悌和睦,尤其是孩子应该怎样待人接物。比如《颜氏家训》中所讲的“士大夫风操”,表现在饮食起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此而言,士族家族显然比那些暴富的新贵以及北朝勋贵要强。从唐初到宣宗时代,经过了二百多年,到公元9世纪后期,事情就显得更清楚了。士族还是有礼法的,宣宗改变了太宗的做法,他极力想把女儿嫁给士族家庭。虽然他号称“小太宗”,但在这一点上跟贞观年间的唐太宗是不一样的。他把大女儿万寿公主嫁给了荥阳郑氏的郑颢,他告诫女儿说,你要守妇道,不能因为是皇家公主,就轻视夫家。有一次,驸马的弟弟郑顗得了重病,宣宗派宦官中使去看望,到了之后发现公主居然在慈恩寺看戏呢。宣宗很生气,说难怪士大夫家不愿意娶公主为妻,我现在才知道原因所在。他把公主叫来当面训斥了一顿,说你丈夫的弟弟生病,你不仅不去探视,反而还去看戏,这成何体统!公主连忙请罪,表示再也不敢这样做了。
  这件事其实很有意思。在中国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叔嫂不通问。按儒家礼法,小叔子生病,嫂子不应该忙里忙外的,说明宣宗这位皇帝可能不太懂儒家的这些规矩。当然,如果小叔子年纪很小,长嫂比母,是应该加以关心、请医问药的。
  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了士族于琮为驸马。于家也是高门,不久就要下嫁了。公主很高兴,对这门婚事也很满意。然而,一次公主与父皇等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公主突然發怒,还把筷子给折断了。这显然是没有家教的行为。于是宣宗大怒,说你这个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里做媳妇,士大夫家的媳妇能像你这样任性吗?当即传旨让四妹性情温和的广德公主嫁给于琮。
  宣宗对家教问题如此看重,反映了什么呢?它反映了经过二百多年的变化,士大夫的这些规范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即使是皇家,也要用士大夫的礼仪规矩来教育孩子。反倒是士大夫之家,并不想娶公主。
  当初,皇上令宰相白敏中为万寿公主寻觅佳婿,白敏中推荐了郑颢。郑颢当时已经跟范阳卢氏家族定了婚,为此被迫放弃。但他娶皇家的万寿公主,真是一万个不愿意。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皇帝的女儿在唐朝还真愁嫁。
  郑颢不愿意娶公主,更痛恨白敏中从中做媒,于是经常向皇帝岳父说白敏中的坏话。白敏中心里很清楚,后来,他要到地方上去担任藩镇节度使,临行前忧心忡忡地对皇上说,郑颢不愿意娶公主,恨我入骨髓,我在朝中他没有办法,现在我到地方去,郑颢一定会想办法造谣中伤我,我会死无葬身之地呀。皇上说,这个我早知道了,你怎么现在才说呢,于是命侍从拿来一个小木盒子,对白敏中说你拿回去看吧,里面都是郑颢说你坏话的书信。我若相信,难道会任用你到今天吗?白敏中回去一看,果然都是郑颢给皇上打的小报告。他把这个木盒子放在佛像前,焚香事之。   宣宗皇帝对家人管得很严,他自己也懂得反省。唐朝的野史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浙江的官员送给宣宗几名歌舞演员,其中有一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很受宠幸。有一天早晨,宣宗忽然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对,将来会成为昏君,会跟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的下场一样。于是他对这个姑娘说,我不能留你。侍从建议将她放出宫去。宣宗不同意,说放出宫去我还是会想她。最后赐给她一杯毒酒,将其毒死了。宣宗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的做法太自私,白白让一个姑娘送了性命。司马光在《通鉴考异》里说,这件事有点儿不靠谱,所以没有采信。

三、宣宗用人


  宣宗在用人方面,很有特色。他有些随兴所至,不过史家却不吝赞扬之辞。
  举例来说,有一次宣宗外出打猎,碰到一个樵夫,就问你是哪儿的人呀?回答说是泾阳人。县令是谁呀?回答说是李行言。你觉得县令做的怎么样?回答说李县令办事果断,他抓捕了几个强盗,由于强盗跟军家(指宦官领导的神策军)有关系,军家便强行索要,李县令不但不给,还把这些强盗绳之以法。宣宗于是记住了李行言这个名字,并写在寝殿的柱子上。当年十月,李行言被破格任命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刺史。刺史赴任,照例要向皇上谢恩,皇上赐他金紫之服,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赏赐你金紫之服吗?李行言回答说不知道。皇上就把当年樵夫夸他秉公执法的事情说了出来。皇上用人,察访民情,这没有错。可是,常规用人应该有制度保障,如何选拔人才,如何让人才脱颖而出,应该有个规矩。偶然碰到一个人说他好,就把他记下来然后任命,这不是一个皇帝或者大政治家做事的风格。
  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例,就是醴泉县令李君奭被破格提拔为怀州(治今河南沁阳)刺史。有一次,宣宗出去打猎,看见十几个人在一个佛祠祭祀,于是上前询问,得知这些人都是醴泉县的百姓,他们的县令李君奭政绩卓著,现在任职期满,要去担任新的职务。这些百姓准备向上级申请,请求让李县令留任。他们之所以在这里祈祷,是想让神灵保佑他们的愿望能够实现。宣宗记住了这件事,不久就任命李君奭为怀州刺史。当李君奭前来谢恩的时候,皇上说出了事情的原委,百官这才知道,原来是醴泉县的百姓觉得他不错。一般来说,唐代县令任期结束后,要等待若干年才能获得新的任命,这叫做“待选”。现在皇上亲自任命李君奭为怀州刺史,连宰相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太合乎规范的。史家一方面赞扬宣宗对选人用人很上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选人方式不大规范,因此无法制度化。
  宣宗在用人问题上,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注意管好自己身边的人。对身边一些贪腐不法之徒,处理起来毫不手软。
  罗程是宫廷乐师中一流的琵琶手,武宗朝就已经很知名了。唐朝的皇帝大多喜好音乐,大概是因为他们做皇子的时候,娱乐休闲离不开音乐,在一起奏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宣宗懂音乐,罗程由于琵琶弹得好而颇受宠。后来,罗程恃宠而骄,做事横暴,被京兆尹关在监狱里。罗程的那些同事,就为他求情。
  在一次宮廷音乐会上,乐工们设了一个空位子,把罗程的琵琶放在座位上,然后一字排开,拜倒在皇帝脚下,哭泣着说,罗程辜负了陛下之恩,犯了罪确实该死,但是他的琵琶才艺是天下一绝呀,如果他死了,就不能再来侍奉您了。宣宗回答,你们可惜的是罗程的才艺,我可惜的是高祖、太宗的法制。最后罗程被依法
  处死。
  《资治通鉴》还讲了许多细节,记述宣宗治理之严。有一个叫李远的官员,喜欢写诗,宰相让他去当杭州刺史,李远的诗中有“长日惟消一局棋”之句,意思是整天就靠一局棋来消磨时光。皇上忧愁地说,“长日惟消一局棋”,此人怎么能治民呢!宰相令狐绹回答,这是诗人托兴之词,并非真的这样。
  宣宗临朝理政,神情威严,群臣不敢仰视。一旦处理完政事,他就说现在可以说说闲话了,于是一脸轻松,和大臣聊起民间的一些琐事。闲聊了一刻钟,他又一本正经地说,你们要好好工作,不要辜负了我对你们的期望,如果你们出事了,以后彼此就见不到了。意思是你们犯了错误或者违法,我就会将你们革职,依法处置。宰相令狐绹说他秉政十几年,虽受皇上宠任,但是每次临朝,都汗湿衣背。
  宣宗处理朝政很严肃,公事公办,我们从中能看出什么呢?那就是皇帝并非不想努力,宣宗的努力,也不是没有成果。但是,他没有进行任何深入的改革,当时民不聊生,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如果不从这些社会问题入手,不在制度层面有所创新,而只是努力处理好日常的一些工作,唐朝衰颓的局面是无法挽回的。
  宣宗是吃了道士的丹药,最后发病而死。他有很多个儿子,最不喜欢的是长子李温,于是让他居住在十六王宅,其他儿子则住在宫中。他喜欢的是第三个儿子,由于非嫡非长,所以没建东宫。宣宗弥留之际,由宦官们做主,迎立在十六王宅的长子继位,这就是唐懿宗。
  宣宗以后,唐朝还存在了四十多年,历四帝。其中懿宗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懿宗的儿子僖宗是个道地的小顽童,僖宗的弟弟昭宗是个不折不扣的窝囊废。昭宗被杀后,朱全忠立的哀帝就是个小傀儡。所以,日落长安,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去世后,唐朝便走向了覆亡。
其他文献
东汉末期,群雄并起,朝纲不振。就在这个特殊时期,出现了一位栋梁之材,他以不俗的表现为这段颇显暗淡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彩,此人就是盖勋。盖勋为官,有大局,有大义,有原则,有胆识,有操守,有良知,刚正不阿,无私无畏,胸襟广阔,坦荡如砥,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有评价说:“敦煌盖勋,深明大义,公私分明,不以私废公,不徇私误国,巍巍乎君子也!勋之正直无私,堪为古今美谈!”  东汉末期,群雄并起,朝纲不振。诸葛亮在
期刊
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经这样评价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意思是:道家来自于史官,它详细记录历代政治的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主张在工作中坚持大原则,抓主要矛盾,主张清心、虚心、静心,把握好自己,主张低调卑弱,严格要求自己。道家这一套完全是一个国家领导者的管理之道啊。  这最后一句话,鲜明地告诉
期刊
人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年与运河有关。 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以运河的延伸长度而言,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运河已经沟通了黄、淮、江、钱塘、珠五大水系。公元3世纪的曹魏时代,运河的北端已向北延伸至今河北省北部的滦河下游。公元7世纪的隋唐时代,北抵北京、西达西安、南至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全长约2300公里。元明清时代的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至杭州,全长2000余公里,如果将浙东
期刊
中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瀚。说起史书的体裁或编撰体例,人们往往会想到“编年”和“纪传”两种,前者以“时”为线索,代表作有《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等;后者以“人”为线索,代表作有《史记》《汉书》等。唐代著名史论家刘知幾曾对编年、纪传两种体裁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互有得失”,应当“并行于世”。的确,在唐以前,“编年”和“纪传”是古代史书编纂的主要体例。到了南宋时期,袁枢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别出心裁地
期刊
西汉初年的娄敬出身低微,却以三个漂亮的大手笔,功载史册,位列王侯,为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贡献了力量。第一个大手笔:定都  都城是一个政权的中枢和心脏,是国之根本,直接关乎天下的兴亡。那么,赢得了楚汉战争的刘邦以及他的“智囊团”准备将这个新兴政权的都城定在哪里呢?  在当时的君臣们看来,非洛阳莫属了。其理由有如下四点:一、洛阳本为周朝旧都,定都洛阳,可以表明汉政权的合法性;二、洛阳有现成的宫殿可用;
期刊
三  上一期我们讲了河朔型藩镇和中原型藩镇的特点。现在接着来看边疆型藩镇。它的前身是开元、天宝时缘边节度使中朔方、河西、陇右、剑南、岭南等镇,故设置最早。在此我们主要以京西、京北诸镇为典型进行考察。  安史之乱以前,西北边疆就是军务繁剧之地。天宝末年,哥舒翰身兼河西、陇右二帅,统重师以镇之。战乱期间,边防军悉师东讨,吐蕃、党项步步进逼,形势十分紧张。后来一直是“边羌挐战不解”a。唐廷除了大力巩固这
期刊
庚申a,卢龙监军奏李载义与敕使宴于球场后院b,副兵马使杨志诚与其徒呼噪作乱,载义与子正元奔易州。志诚又杀莫州刺史张庆初c。上召宰相谋之,牛僧孺曰d:“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总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e。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f,不必计其逆顺g。”上从之。载义自易州赴京师h,上以载义有平沧景之功i,且事朝廷恭順,二月,壬辰,以载义为太保,同平章事如故
期刊
给事中的职责  谏官机构是唐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唐代的中书、门下两省都有进谏的官员,而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审查政令,如果认为不当,有权退回或加以纠正(即古书所说的“封驳”。门下省的官员还可以在敕书后面用黄纸加上批语,叫做“批敕”)。所以门下省被认为是正宗的中央言谏机关,主要的谏官有给事中和谏议大夫。大诗人白居易在谈论给事中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诏令有不对的地方,可以退还;司法判案不公,可以纠
期刊
“赤橙黄绿青藍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人们通常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代表彩虹给人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这七种颜色就像五线谱上的哆、来、咪、发、嗦、啦、西一样,是自然界的音符,共同谱写着大自然的动人乐章。之前我们已经讲过六种,今天,终于轮到七色大家族中唯一没有露过面的成员—“橙”出场了。  “橙”由“木”和“登”组成,“木”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树木有关,“登”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与之接近。“橙”
期刊
为了确保家声不坠,先贤们留下了许多家训。而家训中对于诗教的看法则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颇值得玩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家训中多有对子弟潜心学诗的勉励。孔子曾经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既指明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也是中国人庭训的滥觞。宋代张齐贤《豫章胡氏华林书堂》一诗说,胡氏家族“儿孙歌舞诗书内,乡党优游礼让中”。正因为要求子弟以诗书为乐,所以华林书院培养了大批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