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几何证明题是较为重要且常考的题目。就中学的几何证明题而言,对于无法运用已知条件解决的题目,作辅助线往往是最常用的解题思路。但是对于如何作辅助线、辅助线与所给图形的位置关系如何等问题,常常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而辅助线做法的不同往往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注意指向有关。
三、题后反思
1.有效利用“波利亚解题表”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而应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寻求哪些是未知量?哪些是已知量?条件是什么?在对题目有所了解后,最重要的步骤不是进行问题的求解,而是拟定如何求解的方案。
就本題而言,教师可以先从未知量入手,既然要求“EF的长”,引导学生回忆以往所做过的类似题目,使学生自然地想到要求未知量,需要将未知量放入某一个三角形中,而在构造三角形时,自然想到直接将未知量“EF”作为三角形的一边进行构造,如解法一。当发现直接构造三角形的解法略显繁琐时,可引导学生再回顾之前所做题目,可将“EF”通过相等或相似线段进行转换进而求解,即构造相等或相似三角形。此时再回到已知数据和条件,发现通过已知条件可证得AF=FC。这时学生可能已经想到,我们或许可以根据这一结论构造全等三角形。但是要构成全等三角形,还需要一组角或边相等的条件,这时需要教师继续进行引导“回顾之前所做过的类似的题目,当缺少条件时我们会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可以通过构造或假设的方法,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解法二。
2.注意指向的不同会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不同方向
心理学中“注意”这一概念的某种特性之一称为注意指向,即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某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下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就数学中的注意指向而言,特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学习中对某些对象的注意倾向。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学生的注意指向分为三种,分别是无意注意指向、有意注意指向和有意后注意指向。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无意注意指向和有意注意指向为主要培养目标。结合“波利亚解题表”,通过拟订方案可以提升学生的有意注意指向,而通过回顾之前类似的习题,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指向。无意注意指向与有意注意指向并无好坏轻重之分,只是运用是否得当的问题。例如,有教师会归纳“在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加倍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这类技巧通常会快速激发学生思路。但是就本题而言,这种方法并不适用,若还是根据无意注意指向直接运用这一技巧,则无疑是将学生带到了错误的地方,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就数学学习而言,思维的发散性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之一,而注意定向定式往往则会导致思维定势。例如,在作辅助线时,学生往往优先想到的是在三角形内部作辅助线,根据所求构造三角形,而就本题而言,解法二与解法一相比,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利用勾股定理就可求解,省去了解法一中两步证明三角形相似的繁琐,既简便,又降低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出错率。而且,不仅可以在三角形内部作辅助线,同样可以在三角形外部作辅助线,如解法三;不仅可以直接构造与所求有关的三角形,也可以构造包含所求的三角形间接进行求解,如解法四。在引导学生做题时,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挖掘更多与本题有关的知识点,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通过题海战术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解题教学的任务实际上是要教学生“学解题”,而以上两种教师的解题教学更多是给学生“讲”解题,并没有把解题教学落到教学生“学解题”上。自然而然的,以“解”为出发点,教师和学生主要关注的是解题的结果,尤其是学生特别在乎每道题的结果,一做完题就急于去核对答案,而以“学解”作为出发点,关注的就不仅是解题的结果,而更关注“解题思路的寻找”。对“学解题”而言,重要的是这个解题的方法或思路是怎么找到的。
数学解题是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的系统化逻辑思维的过程,其过程的每一步均要求有数学概念、公式、公理、性质、定理等作为依据,步骤之间的关系符合基本逻辑要求,渐进性地靠近着教学目标。教学生学解题,就是要教学生学习如何着手解题和如何理解题意的方法,那就要为学生提供一套“如何着手解题的策略”,这样学生在学“寻找”时,才有方法可依。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研究生/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 张妤)
三、题后反思
1.有效利用“波利亚解题表”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而应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寻求哪些是未知量?哪些是已知量?条件是什么?在对题目有所了解后,最重要的步骤不是进行问题的求解,而是拟定如何求解的方案。
就本題而言,教师可以先从未知量入手,既然要求“EF的长”,引导学生回忆以往所做过的类似题目,使学生自然地想到要求未知量,需要将未知量放入某一个三角形中,而在构造三角形时,自然想到直接将未知量“EF”作为三角形的一边进行构造,如解法一。当发现直接构造三角形的解法略显繁琐时,可引导学生再回顾之前所做题目,可将“EF”通过相等或相似线段进行转换进而求解,即构造相等或相似三角形。此时再回到已知数据和条件,发现通过已知条件可证得AF=FC。这时学生可能已经想到,我们或许可以根据这一结论构造全等三角形。但是要构成全等三角形,还需要一组角或边相等的条件,这时需要教师继续进行引导“回顾之前所做过的类似的题目,当缺少条件时我们会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可以通过构造或假设的方法,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解法二。
2.注意指向的不同会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不同方向
心理学中“注意”这一概念的某种特性之一称为注意指向,即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某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下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就数学中的注意指向而言,特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学习中对某些对象的注意倾向。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学生的注意指向分为三种,分别是无意注意指向、有意注意指向和有意后注意指向。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无意注意指向和有意注意指向为主要培养目标。结合“波利亚解题表”,通过拟订方案可以提升学生的有意注意指向,而通过回顾之前类似的习题,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指向。无意注意指向与有意注意指向并无好坏轻重之分,只是运用是否得当的问题。例如,有教师会归纳“在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加倍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这类技巧通常会快速激发学生思路。但是就本题而言,这种方法并不适用,若还是根据无意注意指向直接运用这一技巧,则无疑是将学生带到了错误的地方,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就数学学习而言,思维的发散性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之一,而注意定向定式往往则会导致思维定势。例如,在作辅助线时,学生往往优先想到的是在三角形内部作辅助线,根据所求构造三角形,而就本题而言,解法二与解法一相比,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利用勾股定理就可求解,省去了解法一中两步证明三角形相似的繁琐,既简便,又降低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出错率。而且,不仅可以在三角形内部作辅助线,同样可以在三角形外部作辅助线,如解法三;不仅可以直接构造与所求有关的三角形,也可以构造包含所求的三角形间接进行求解,如解法四。在引导学生做题时,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挖掘更多与本题有关的知识点,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通过题海战术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解题教学的任务实际上是要教学生“学解题”,而以上两种教师的解题教学更多是给学生“讲”解题,并没有把解题教学落到教学生“学解题”上。自然而然的,以“解”为出发点,教师和学生主要关注的是解题的结果,尤其是学生特别在乎每道题的结果,一做完题就急于去核对答案,而以“学解”作为出发点,关注的就不仅是解题的结果,而更关注“解题思路的寻找”。对“学解题”而言,重要的是这个解题的方法或思路是怎么找到的。
数学解题是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的系统化逻辑思维的过程,其过程的每一步均要求有数学概念、公式、公理、性质、定理等作为依据,步骤之间的关系符合基本逻辑要求,渐进性地靠近着教学目标。教学生学解题,就是要教学生学习如何着手解题和如何理解题意的方法,那就要为学生提供一套“如何着手解题的策略”,这样学生在学“寻找”时,才有方法可依。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研究生/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