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小大”之妙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经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涉及“大”“小”辩证统一的特点。内容上,《论语》涵盖小情景与大时空的观念,题材包括日常小事与国家大事。在手法形式上,包括运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些特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论语》的主题思想相互对应,使其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关键词:《论语》;大;小;辩证关系
  《论语》作为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文学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常以短小精悍,意味深长著称于世。关于《论语》的名家点评,已充栋宇而汗牛马,本文仅据“大小”这一辩证关系,通过对时空、内容、技巧等多层面的比较,从内容和形式上阐述《论语》的主题思想和创作特点。
  一、《论语》的内容包括日常小事与国家大事。
  《论语》常不惜笔墨记录平常生活,而生活多为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关于“衣”,他详尽地讲了不同时期和场合的衣服要求。暑天的时候,应穿“珍琋络,必表而出之”。在家中,衣服应当“亵裘长,短右袂”。吊丧时,不能穿“羔裘玄冠”。
  对于日常的饮食,孔子是相当讲究的,不但“食殪而锔,鱼馁而肉败”食物坏掉时不吃,“色恶”时不吃,甚至“失饪”“不时“割不正”“不得其酱”也“不食”,他谈论着饮食需要注意的两大方面:食物的品质和饮食规矩,其精细和讲究甚至有些烦琐,但孔子却对此津津乐道。
  “住”“行”方面,他“寝不尸,居不客”,闲居时,更可见其舒适自由,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国君召见时,则“不俟驾行矣”。由此可见,《论语》所录的日常生活之事,大多细微。但这些日常小事,却能引起孔子及其弟子的认真关注。
  而且在关心小事的同时,孔子对于家国大事更是热忱关注,这在其议论时政中充分地体现。例如评论季氏当权,孔子在《八佾》篇曾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公然表达了对季氏僭越礼制的愤怒。“其他如对现今礼乐衰微的感慨和对微生亩、长沮、桀溺等隐士的交谈与体悟,都表现出孔子及其弟子对社会现实、国家大事的关心。
  日常行为注重的是小层面,国家大事关注的是大方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管是在平常生活中,还是在宗庙朝廷上,孔子始终以“礼”作为规范准则,强调凡事需合乎礼制。因此小层面与大方面,这两者并不孤立,仍是通过“礼”的主张实现了连接和统一。
  二、《论语》中的小场景与大时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所以选取的场景都比较小大多是相互对话的情景,即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具体而细微。
  场景分时间与地点。就其时间点而言,或为早晨起床之际,如“宰予昼寝”;或者是晚上就寝之时,如“寝不尸”;甚至是发生在就餐之时的,如“及席,子日:席也”。
  而事件发生的地点,如“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和“孺悲欲见孔子”,这几个场景都发生在孔子的家中。阳货欲见孔子而“遇诸途”,道途是某个具体的小地点,这些时间和地点的小节点,形成了具体的某个场景,而这些房屋内的教学场景和生活片段,即为孔子实行教育、建立学统的主要场所。
  但是,与小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所呈现的大时空。在这个小场景内,孔子和弟子谈古论今,小及自身,大到家国天下甚至天命鬼神,无所不涉,囊括天地万物,如“邦”“远方”“四海”“天”等等。四海之内,上达天道、下及地时,将整个宇宙人生的运行之道都包含其中,给人以非常宏大的时空感。在小场景中呈现这样的大时空,使得相互间的张力拉大。
  《论语》全本一万两千多字,其中出现“天”“命”七十四次,是孔子阐发议论和思想的时空概念,而他在小场景中的谈录,都是为中心思想——“仁”和“礼”服务的。这样就使得小场景和大时空在差异中得到平衡,有了共通的表达内涵。恰好对应了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思想。
  二、《论语》的“以小见大”技巧
  《论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技巧就是以小见大。孔子之言的主要目的在于说理,但是它更多的是自己对社会和宇宙人生深入思考而“顿悟”后的高度浓缩,舍弃了系统推理过程,而直接表现最后的结论。这个结论的表达常常是春秋式的,即从小事物来折射大道理,或从日常行为中去评定某个人的品格,或从小事情中引申出大哲理。
  孔子常从小事件中评价他人。所论之人,远至上古帝王,近及身边弟子。而其评论的角度,正如其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日常表现来评定这个人的品性。如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这些都表现了禹对自己生活的简单要求和对百姓社会福利的关心,因此孔子对他是高度评价的,认为“禹,吾无问然矣!”而对于身边的弟子,孔子知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才明白“回也不愚”。从子贡对于《诗》的发问,便判断可以和他讨论《诗》了。
  除了从小事件中评价他人,《论语》的以小见大还体现在由小事情引申到大道理。
  通过对生活事件的记叙,从而揭示事物本质、说明道理、阐明思想,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是记叙文常用的方法。《论语》中多次运用这样的手法。例如《子路》篇中,记载了“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一事,叶公认为儿子应该告发父亲,而孔子则主张父子相隐,直在其中,目的是论证他“孝”“慈”的伦理哲学。
  《论语》常假托他事和他人话语来进行言说,通过举一些小事件來阐明自己的主张,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以小见大,体现了《论语》技巧上的又一“小大”关系。
  综上可见,“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是《论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从小场景与大时空的交错,选材上日常小事与国家大事的杂糅,记叙技巧上的以小见大,一方面使得叙事的表达有了思想内容的寄托,表达得更为深刻,而不再只是孤立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思想内容也有了叙事作为表现的载体,从而能更好地把其中之要义传达给读者。
  从而使得《论语》中的文学与思想形成了和谐的互动,实现了孔子一直所提倡的文与道的统一,这就是《论语》中的“小”“大”之妙。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出发,通过对“和亲”事件的重新梳理,从而对《汉宫秋》中的王昭君进行解读,提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和社会里,昭君走向悲剧性的结局是必然的。  关键词:汉宫秋;王昭君;女性主义;男权  马致远所作的《汉宫秋》取材于历史上真实的昭君出塞事件,昭君作为唯一女性虽无一句唱词,但始终处在冲突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和亲”事件梳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昭君形象进行解读。  (一)起因:画像之争——
期刊
摘要:从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坛,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如果戈里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等,這些作品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笔者将从叙事模式、“小人物”形象的发展来分析其异同点。  关键词:小人物;叙事模式;人道主义;精神觉醒  俄国“小人物”形象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官吏和小职员阶级。他们是正直、善良的劳动者,却常常受到
期刊
摘要:考试焦虑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它是学生内在的人格特征、认知评价和应试水平,以及外在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分析其成因后,教师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清考试的并非人生的决定关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认知评价,从而降低学生考试焦虑的程度,以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考試焦虑;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
期刊
寻找吧,就像从未失去一样。——题记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人?”鲍勃·迪伦的发问无疑刺向了20世纪战与和交替中人们心头难平的伤口。或许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水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要在天上飞多少次才能被禁止”,但人性的光芒却始终可以用寻找的脚步来丈量。正如我们不会知道“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够看见天空”,但却深深知道如果不抬头,一定不会看见。  而鲍勃·迪伦这首
期刊
湖南卫视歌唱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歌王争霸之夜,第二轮歌手名次出笼前,孙楠临时宣布退赛,汪涵临危不乱,用三分钟即兴串词成功救场,稳定局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汪涵这次优秀的危机公关是如何充分利用和改善语境的。  一、认清时间、地点、场合等实时现场客观因素,集中精力面对和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尽力规避和改善不利因素。  在实时直播的节目录制现场,任何步骤的出错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播出事故,加上眼下迫
期刊
摘要: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选择的深沉思索。在人生岔路口处,人们心中往往已经有了答案,但依然感到困惑与迷茫,渴望来自另一个心灵的理解,希望心中的答案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在做出选择后,就要付诸行动,坚定地走下去,并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关于两难困境,从来没有绝对的答案,人生是自由的,需要人们勇敢开拓。  关键词:岔路口;人生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借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
期刊
摘要:撒旦是《失乐园》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其邪恶的本质、英雄式的性格以及对手的强大、注定失败的结局,共同构成了撒旦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本文试图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撒旦悲剧形象的形成以及背后隐含的诗人的复杂情感。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悲剧形象  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中对撒旦的人物刻画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形象的复杂性使得撒旦一直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当前,西方学界围绕“撒旦是否是
期刊
摘要: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微弱却恒常的存在,无论治世与乱世,都从未成为主流,却也从不曾断绝,这就是隐逸文化的独特地位。陶渊明是隐逸文化的巅峰,也是中国文学的巅峰。历史浩瀚,隐者众多,唯有陶渊明一人,成为隐逸的象征。陶渊明之隐,从他的人生渗透到诗文中,无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其身上独特的三重隐士性意义深远,其代表的正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完整面貌和永恒内涵。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魏晋风度;
期刊
摘要:《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论语》中有许多直接引取《诗》的语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解读这些诗句可以发现,《论语》引诗存在着“断章取义”的特点。  关键词:《论语》;《诗经》;断章取义  《诗经》是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周人称之为“诗”或“诗经”。春秋战国是《诗》最深入人心的时代,《诗》作为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篇被广泛应用于祭典、外交、著述等方面。
期刊
在郁达夫创作《茫茫夜》和《秋柳》这两篇文章中,有名有姓出现的女性形象主要集中为妓院“鹿和班”里的几位妓女:海棠、荷珠、碧桃和翠云。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白叙传,以上的这些女性形象虽然各具特点,但作者通过对她们和主人公于质夫情感纠葛的描写,体现了几点共性的意义。  一、借助女性形象,宣扬两性平等,讴歌人的尊严。  综观郁达夫的全部生活和创作,人文主义都贯穿始终。无论是在《茫茫夜》还是在《秋柳》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