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课教学管理个案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anj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对高校通识课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师申报、教学效果、学业评价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加强通识教学的教务管理工作,从课程库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评估、小班教学等方面入手解决相关问题,促进通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大学通识教育 教学管理 云南民族大学
  通识教育是高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拓宽其学术视野,弥补学生知识结构不足的重要举措。通识课开设的种类与质量客观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生“全人教育”的重视程度,值得学界关注。在近年的通识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对云南民族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探索,以此求教方家。
  一、学校通识课开设流程
  学期末由学校教务处发文通知全校教师申报下学期通识课程,并附有《云南民族大学通识课课程库》备选,全校拟申报通识课教工需提交通识课申报表、授课教案提纲等材料交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审核,符合开课要求的教师信息导入计算机选课系统,由全校学生网上自由选课。其规定:通识课程班级人数上限为30至200人,少于30人不开班;授课教师需为讲师以上职称;同一教师每学期开设通识课不超过两门,且教师开设的每门通识课不能超过两个班。
  针对学生自由选择通识课,学校有引导性要求,即每名学生在本科阶段需选够14个学分的通识课、所选通识课必须横跨四个核心类别或三个核心类别与一个一般类别、不得选与本专业培养方案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类别。
  二、通识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库更新慢,与学生求知需求尚有差距。
  目前,云南民族大学通识课课程库共有216门课程,分七门核心课程(法律与道德类、经济与管理类、历史类、社会分析类、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与一门一般课程(多以体育休闲类为主),每门通识课两个学分。此216门课程自2013年以来从未变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如按课程库中的课程提交上课申请,有相当大的几率因课程名称缺乏吸引力或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脱节等原因被学生弃选,达不到30人开班的要求,甚至据学校选课系统统计每学期都有近30门列入通识课程库中的课程是“零选课”,即全校没有1位学生选修该门课程,导致部分教师申报通识课时有意回避课程库中的课程目录,自拟课程名称申报。据统计2016学年秋季学年,按课程库中名称成功开设的通识课只占整个通识课的50%,课程库名存实亡。
  2.通识课教学质量监控环节缺位。
  因通识课申报流程快,我校青年教师申报意愿强烈,是通识教育的主力军。然而,根据现有程序,通识课开课无须经过试讲、教学效果监测等环节,使教师授课能力得不到有效评估。通识课通常安排在下午16点以后或晚上,我校教学督导团专家成员每日督导任务,因新校区较城区遥远,17点就已结束,青年教师在通识课授课中得不到专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有效指导。据调研,通识课是全校最不易被教学督导或教学检查的课程门类,以笔者所在部门为例,共有6位教师开设8门通识课程,但自上課伊始就从未接受过教学督导与教案检查,导致教师对通识教学的重视程度难免放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正是制约通识课整体教学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
  3.通识教学多以大班为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通识课涉及面广,且每位本科学生必须修够14个学分,导致每年校级通识课安排计划紧张。学校对教师开设通识课有明确的门数、课时限制,学生经常反映一些受欢迎课程已被选满而不能再选,这就倒逼教学管理部门增加开班人数,以致课堂过于庞大,客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既不符课程教学活动安排的要求,又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以操作为主的计算机技能通识课此类现象最突出,如《Photoshop图像处理》通识课常开设120人的大班,除去授课时间,一对一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间寥寥无几,学生意见颇多。
  4.教师、学生双方对通识课的认识均不够深入。
  部分教师认为通识课是自己在学院授课任务以外,承担的额外工作量,对此投入精力明显少于所属学院的专业课,个别教师甚至存在授课随意性强、不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现象,如一些赏析类通识课存在“只赏不析”的问题,被学生戏称上课就是看电影、听音乐。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通识课的重视程度,通识课出勤率较公共课、专业课相差甚远也就在意料之中。有些学生为早日修够通识课学分,个别学期集中选修囫囵吞枣,往往一学期就修完整个本科阶段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的初衷在学校尚未达成。
  5.对学生的考核管理仍需加强。
  依据学校下达通识课文件要求,通识课原则上以闭卷考试为主,教师采用其他考察方式则需报教务处备案。部分教师为保障及格率与下一学期学生的选课率,考试往往以开卷或提交作业为主要方式,文件要求的闭卷考试几乎无人问津,衡量教学效果的最后保障也在有意无意间被人为忽略。通识教学及格率在全校对各种课程门类的统计中往往居于首位,表面达到“教师轻松,学生满意”的效果,但从通识教育效果评估角度分析,由于考核手段的单一与滥用,通识课对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的帮助尚有待观察。
  三、对通识课教学管理的反思
  1.进行源头管理,加大对通识教学的质量把控力度。
  教务处作为通识课主管部门,应牵头各个学院针对通识教学制订更细致的制度与可操作的措施规范教师授课环节,帮助指导教师提升通识教学能力。例如可加大通识课审查力度,规定新开通识课程老师必须经过试讲,考察其对所教内容的熟悉程度与自身授课能力;每学期固定比例对全校通识教学进行教案抽查;加大督导力度,安排专家随机听课,指出青年教师在通识教学上的不足,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组织开展通识教学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鼓励教师观摩与研讨,以此改进教学工作。
  2.吐故纳新,按学年更新通识课课程。
  在通识教学过程中,课程库的建设必不可少,一方面是教师按图索骥进行申报通识课的指南,另一方面是教学管理部门有的放矢地聘请各专业专家进行教学检查的依据。如学校开设大部分通识课未列入通识课课程库则不可避免加大教学管理成本,教师在申报准备通识课时难免各行其是,无规可寻。故此应采取措施加强通识课课程库建设,引导教师根据课程库进行通识教学。首先,限制教师不按课程库名称申报通识课比例,新申报课程不能超过通识课总门数的15%,并要通过严格的专业评估与专家遴选。其次,每年定期组织召开通识课课程库选题会议,根据学生通识需求,教师申请动态调整通识课课程库,扩充门类,优化课程库结构以满足适应学生求知、教师教学的需求。最后,启动“淘汰机制”对每学年“零选课”或长期选课人数达不到30人的课程在专家会商的基础上予以剔除,以保证通识课课程库的质量与权威性。   3.提高高职称教师对通识教学的重视程度。
  我校文件目前规定“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应积极主动申报通识课,学校年度考评时,‘是否开设通识课’将列为重要考评依据”。然而在考评过程中,有无教授通识课占整个年度教师教学工作量考评分数的1%,如以年度综合考评比例测算只占教师综合测评的0.3%,几乎起不到鼓励教师开课的作用,通识教学沦为“鸡肋”。除青年教师因全年课时较少,对此教学任务热衷以外,副教授、教授讲授通识课的情况尚不理想,学校通识教学无教学名师,学生对此颇有意见。教学管理部门可在原来鼓励通识教学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高职称教师投入本科通识教学。第一,改变通识课教学工作量可由其他课时冲抵的规定,明确副高以上教授不申报通识课的后果,例如限制其评奖评优等,把通识课教学作为衡量教师年度工作的硬性指标。第二,适当提高通识教学工作量可降低其他工作量如科研工作量的比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进行通识教学。此外,在原有基础上普遍调高通识课课酬,且不同职称授课课酬标准区别对待,承认高职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鼓励其参与通识教学。
  4.改变教学模式,倡导小班教育。
  通识课以往因选课人数众多、师资力量不足、授课时间相对集中教室难以安排等因素,开设班级规模往往过于庞大,影响教学质量。学校应在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限制某些通识课班级人数上限,尝试开展小班教育,提升通识教学水平。在教资力量配备层面,一方面可取消专业教师授课门数、课时的限制,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可放宽学校对机关行政人员授课的限制(我校规定行政人员每周最多带四学时课程),允许其在不占用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利用夜间第九、十节课开设通识课,不受学时数制约,充实教学力量。在通识教学小班课程试点层面,应在广泛征求专家、授课教师意见基础上精选课程,组织骨干教师以团队形式,开设上限为30人的通识课,创出品牌,以此改变学生对通识课的认知,调动学生选修通识课的积极性。
  5.深化学生通识课程考核与成绩评价体系的管理。
  目前,我校通识教学对学生的考察方式以学期末开卷考试或递交课程论文、作业考查为主,评价手段单一且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某门通识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亟待改善。首先,教学管理部门在通识课申报伊始应对教师的每门通识教学的学业考核评价标准认真筛查,按课程类型对各门通识课采取的成绩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出台通识课考查方式指导性意见,限制一些学业考察手段的过度使用。其次,加强过程管理,重点关注未采用闭卷考试模式的通识课程,利用学生评教、专家听课、学生问卷调查、试卷抽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反馈结果较差的课程向授课教师预警,督促其加强教学。最后,鼓励教师改变在通识教育中把期末考试或考查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淡化分数评价,提倡等级评价,提高学业过程性评价在学生综合成绩中的占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通識课的教学质量工程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应群策群力,细化教学的每个步骤,不忘初心使通识教育回归本原,达到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杜云慧,张鹏.教学构成与通识课教学效果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3(1):36-38 124.
  [2]胡绍元,钟纯真.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12):97-98.
  [3]周黎燕.高校人文通识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6(2):146-149.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面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根据职业学校学情,以“4335”建模框架为指导,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模本材料,探究小说教学职场化建模设计,做到语文知识深度移植职场背景,语文素养凸显模拟职场实训。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小说教学 职场化 建模设计  教学模式产生于相应的教学理念中,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不同程度地展现出人们对相关教学理论的理解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人工智能逐渐普及化、生产化、日常化,而将其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写作与新闻传播领域更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探讨人工智能写作的必然性与其带来的社会性伦理问题,并解释和探寻此问题所导致的社会恐惧现象,并以恐怖谷理论来解释其中的深层恐慌的原因。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写作 恐怖谷效应 社会恐慌 伦理  一、引文  随着现代社会
摘 要: 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以课外活动为“切点”,多形式强化德育教育;以社会实践为“活水”,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确立以“快乐教育,快乐德育”为抓手的德育教育特色体系,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参与创设 和谐资源 精细化管理 丰富活动 阳光课程  我校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校本课程建构与学校特色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
摘 要: 为加强师德师风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1月2日,受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厅委托,“2016年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吉林省培训班”在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开班。为师者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要有人格魅力和爱心,要言传身教、表里如一,时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自己。良心教书,点亮教育人生。此次培训会弘扬师德风范,提升师德修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会青年教师感悟甚深,
摘 要: 宋元南戏在情节设置上具有普遍的倾向——即经常采用“大团圆”的模式来结束整部戏曲。本文通过对比三种南戏,分析其“大团圆”结局的叙事逻辑和发展演变,认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既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受到舞台演出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一方面它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另外也展示了观众的心理诉求,更是艺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宋元南戏 “大团圆”结局 叙事逻辑  南戏,一般认为是南
摘 要: 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是一首悼亡林肯总统的经典之作。在分析此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结合酒神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原型及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阐述的悲剧实质和悲剧快感的来源这两个方面,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悲剧之美。  关键词: 《啊,船长,我的船长!》 酒神精神 悲剧快感  尼采的艺术观集中反映在他的首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他早期的思想明显受到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
摘 要: 童养媳是中国传统社会饱受封建包办婚姻压迫的女性群体之一。它源于北宋,历经数百年发展演变,在近代时期达到顶峰。旧时地位卑下的女性由于封建纲常体系的制约,无处申诉衷肠,而身如敝屣的童养媳尤为甚之。民谣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朗朗上口,成为她们牛马境遇和压抑情感的独特表达。它形态万千,不拘一格,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为我们进行童养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载体。  关键词: 中国 童养媳 民间
摘 要: 笔者从苦中作乐、生活节制、文人的趣味等方面,对周作人前期《雨天的书》提倡平淡自然的生活艺术进行阐述。平淡自然的生活并不能完全遮住关注现实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周作人生活背后涌动的暗流,平淡自然背后包含着作者对文化专制的拒绝、对思想自由的向往、对艺术个性的探索。这种生活艺术表现在散文中甚为可取,周作人开创了近代闲适小品文新文体,他企图在远离政治斗争中获得自由的艺术天地。  关键词: 平
摘 要: 乡贤大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断回报乡里提高自身威望。徐州是一座历史古城,乡贤众多,他们为徐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多多少少对现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截取唐宋时间段,对徐州乡贤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探讨徐州乡贤在文化继承上的作用。  关键词: 徐州地区 唐宋时期 文化传承  一、乡贤的含义  乡贤,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
摘 要: 关于明传奇剧本是否对各声腔通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议。其中马华祥、黄振林两位学者的争论最具代表性。本文梳理黄振林先生文中的观点,提出其中值得商榷的观点和表述, 并对明传奇剧本是否通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传奇 声腔 通用 昆山腔  马华祥先生于《戏剧艺术》2009年第一期中发表的《关于明传奇是否通用及其主导因素问题的新思考》提出这样的观点:每种声腔剧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