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继往与开来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hbrth565657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0月31日,“教育现代化的继往与开来——中国电化教育创始人孙明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研讨会”在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诞生地和“摇篮”——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当年金陵大学校园)隆重召开。孙明经先生是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早期电影和播音教育的学科奠基人,在电化教育领域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深远影响力。
  纪念会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和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共同主办。南京大学校领导、国内教育技术界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江苏省相关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负责人等三十多人通过现场或网络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史专家王运来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发表了视频讲话,南京大学主管教育信息化的薛海林副校长出席了会议,新中国电化教育专业开创者之一、91岁高龄的西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南国农先生(远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远程),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副校长,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经贵宝副处长,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肖信生教授,孙明经之子孙健三(远程)等出席会议并致辞、讲话,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桑新民教授专门为此次纪念活动撰写了2万多字的学术纪念文章(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并作了《孙明经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的主题演讲。与会代表们深切缅怀孙明经先生的卓越一生,并围绕教育现代化的继往开来提出和探讨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时代话题。
  一、回顾与缅怀
  孙明经先生诞生于辛亥之年,是我国高校电化教育专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蔡元培、陈裕光①等著名教育家亲自关心、指导下,探索和开创了电化教育的中国之路,并为新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创建作出了独特贡献。孙明经先生192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理学院,学校支持他对电影教育的追求,专门帮他设计和选择跨学科课程和实习机会,苦读7年完成本科教育,成为中国高校培养的第一位电影教育专业人才。毕业后立刻投身于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1936年)、首批全国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1936年)和电化教育专修科(1938年)的创办。1940年他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研修、考察,回国后出任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主任、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将美国影音教育的经验与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创建了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电化教育专修科,培养了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专业人才。1947年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中国委员会委员,兼任大众传播委员会中国委员。1991年,孙明经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中国电影摄影家学会授予孙明经教授“中国优秀电影摄影特别奖”,同年11月16日,孙先生与世长辞,离开了他终身眷恋并为之奋斗献身的影音教育(电化教育)事业。
  南国农先生一直倡导开展对孙明经先生等老一辈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开拓者的研究和纪念活动,并多次指出,“人们说电化教育的事,谈电化教育的人,忆电化教育的学,最初想到的地方都是南京的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曾于2005年11月6日召开了“金陵大学电化教育史研讨会”,[1]2006年12月29日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了“探索影视教育的中国之路——纪念中国电化教育70周年学术研讨会”,[2]2007年1月28日,中央电教馆组织召开了“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发展70年座谈会”,这些都与南先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历史资源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中央电化教育馆历来对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王珠珠馆长在致辞中强调,历史是今天的基础,有了孙明经先生等老一辈电化教育人的努力才有了我们国家教育技术的今天,才有了教育技术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孙明经先生百年诞辰正值南京大学筹备110年校庆前夕,校领导对此次纪念活动十分重视,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在视频讲话中表达了对孙明经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高度评价了金陵大学在开创电化教育的中国之路中取得的卓越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资源。
  南国农先生深情地回顾了与孙明经先生相识、相交的经历。两位前辈的交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受教育部电教局委托西北师范学院举办的第一期全国电化教育研讨班上。“为了办好这个班,学校派我去北京拜访我国电教界的三位前辈:孙明经、廖泰初和戴公亮。孙明经先生应邀为研讨班做了‘电化教育基础专题讲座’,自此以后,我们之间交往日多,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孙明经先生不仅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与发展的领航人,对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科建设、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孙明经先生的电教思想和实践,是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之发扬光大。”南先生还在回忆中谈起了他的“遗憾”:孙明经是《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最初的六位编委会成员之一,鉴于当时中国电教界的信息交流太少,他建议编辑部办一张“电化教育信息报”,把我国电教界的同志们在事业上、工作中的成就和失败、经验和教训、欢乐和烦恼,很快传播到各方,让大家共享,激励大家为发展我国电化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我很赞同孙先生的这个意见,感到这也是广大电化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但由于当时编辑部人力不足,加以经费困难,此事并未办成,甚是遗憾。”
  吴康宁副校长在认真研读了孙明经教授的相关研究文献后,不仅代表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而且以一位教育社会学研究者所特有的深邃和坦诚,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感言:“不论是上世纪40年代初,孙明经先生赴美期间花了五个整天的时间,每天15个小时持续考察纽约博览会,还是访美归来时倾其所有购置大量贵重影像器材与学术资料,却没给家人带回一件小小的礼物;不论是抗战期间孙明经先生受命前往战乱纷飞、险象环生的西南地区进行科考摄影,最终只有他孤身一人不顾生命安危坚持到底,拍摄了极其珍贵的科考电影和照片,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被错划为右派的孙先生得到平反后拜访曾对他充当过‘打手’的人,只是倾吐他多年无缘看科教片的苦衷,却绝口不提落难之事,直至晚年体弱多病、视力很差,但却以强烈的责任感追踪电影科技前沿发展,拿着放大镜翻译出大量外文资料,并无偿献给电影技术界……所有这些故事,都感人至深。”吴康宁副校长用“孙明经精神”概括了他的感受:“孙明经先生用他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使命,这就是造福民族的使命;宣示了一种志向,这就是追求超越的志向;守护了一种心态,这就是拒绝浮躁的心态;彰显了一种意志,这就是百折不回的意志;展示了一种胸怀,这就是大海般的胸怀。所有这些,汇聚到一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们就称之为‘孙明经精神’。显然,作为一种灵魂、一种境界,‘孙明经精神’的意义其实已经超出了教育技术界。我们的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孙明经精神’!我们确实应当记住这种精神,学习这种精神!”
  当年曾选修过孙明经先生课程的金陵大学理学院毕业生、84岁的南京大学电教中心第一任主任辛显铭先生向与会者介绍了他与孙明经先生的“电教之缘”,总结了孙明经的“四点精神”:第一是敬业精神;第二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三是团结互助精神,金陵大学电化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不是孙明经一个人在做,而是一个团队;第四是主动服务精神。这四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桑新民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以精选的视频、照片和文献等历史资料,生动展现了在蔡元培、陈裕光等著名教育家关心、指导下,以孙明经教授为代表的金陵大学电教人在电影教育中国之路探索中竖起的历史丰碑、留下的丰富资源,揭示了这些成就背后感人的心灵世界,尤其是孙明经先生历经各种人生曲折、磨难却无怨无悔的悲壮教育殉道者之高尚人格。他认为孙明经先生不仅能够把职业作为事业,而且把事业作为终身的“学业”,并且是永远充满乐趣的学业,因此,即使面临和经历着充满坎坷、委屈、痛苦的人生旅途,也始终能保持坦荡与乐观,这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教育家之心灵世界和精神风貌!今日南京大学乃至全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学子若能以孙明经先生为人生导师、人格楷模,就能在充满诱惑的时代、社会挑战面前,保持清醒与宁静,铸造心灵之家园、学术之慧命、文化之灵魂。
  二、反思与启示
  孙明经先生及金陵大学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而独特的贡献,使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专业当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国际合作交流四方面达到了世界水平。[3]对孙明经先生的纪念不仅是对这一段重要历史及珍贵学术遗产的继承和挖掘,更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乃至教育现代化实践与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深切缅怀孙明经先生的同时,与会专家们还从战略性、全局性高度深刻反思了当今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与对策。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指出,教育技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是其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以教育现代化为直接目标和服务对象。因此,能否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全局中发挥作用,是评价和检验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尺度。近年来南京大学在本科教学改革中每深入一步,都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持服务,离不开学习方式的创新;同样,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方式和整体管理水平的创新发展,也都必须在信息化的新视野中思考和推进。希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能继往开来,在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中不断开创中国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王珠珠馆长认为,中国电化教育在经历了70年的发展之后,孙明经先生的遗愿已经基本得到了实现,我们已经有一批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历史,南京大学是这支研究队伍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内蒙古师范大学在科学技术史博士点设立了教育技术史的研究方向。今年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建立30周年,也在为编纂历史作贡献,相信这些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教育技术学科不断走向成熟。王珠珠馆长同时还强调:“目前我们国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着大量的现实难题,如何以信息化为杠杆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不断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像孙明经先生这样的领军人物。如何培养领军人物,孙明经先生的成长道路给我们很多启发,首先要选拔对专业有强烈兴趣和追求的优秀学生,然后要个性化地培养。在当年那样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蔡元培等文化泰斗的关心指导和个性化的课程学习,不可能培养出孙明经这样优秀的学科创始人。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借鉴历史经验,选择对教育技术学更有兴趣的学生来学习教育技术,并培养他们将中国教育信息化作为毕生的追求。我们学校、院系和老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可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当前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特别需要在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个性化学习模式方面探索新路,解决这一教育难题。” 经宝贵副处长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孙明经等老一辈电教人,都非常热爱这个事业,而现在我们从事教育技术的人是不是热爱这个事业?我们需要反思……另外,孙明经先生当时是站在世界高度来规划和设计电化教育专业的,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在某些方面甚至能够领先。今天我们江苏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有这个责任和勇气在某些领域追赶或走在全国前面,乃至在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桑新民教授基于在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将早期电化教育“中国之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目标明确、志向高远、思路清晰、脚踏实地。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学科专家们的专业见识,而是科学文化精英和教育家、政治家共同的智慧,并成为高层次决策的国家行为。二是专业建设的成功之道——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融为一体,以新技术的应用为杠杆,追求一流,提高管理绩效,在改革创新中赶超国际水平。三是教学创新的成功经验:(1)集体教学①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2)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学习中成为有责任感、事业心的主人,创造新的师生关系。
  孙明经之子孙健三在会后与桑新民教授的通信中也谈到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定位、功能和价值——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电影教育对兴我中华有大用处”,所以尽管中国当时国力贫弱,科技、经济落后,但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工作者们在1935年能与电影界合作拍摄有声电影《农人之春》,并首开中国电影在国际获奖的纪录;1936年能创造“成功拍摄人类第一部彩色日全食电影”的宏举,1941年再创人类第一部航拍日全食电影的世界纪录……在蔡元培举起的大旗下,全国几十位大学校长、上百位学科泰斗共同创建了早期电化教育的中国理念!其最大特点,即在“有大用处”的大视野中认识电化教育、实践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本来为“大用处”而生,如今在我国却沦为“小用处”的危机,甚至快找不到用武之地了……②
  正如桑新民教授在总结和分析中国早期电化教育成功之道时所指出的:“蔡元培指导孙明经将电影当作唤起民众之利器……以‘大教育观’的广阔视野,在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战略目标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闯出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有蔡元培和陈裕光这样的学术泰斗、著名高等教育家的直接指导,中国电化教育在‘摇篮’中所获得的教育眼界、理念和实践锻炼,在初始阶段就明显超越西方国家视听教学的水平和层次,这就不足为怪了。”[4]
  高等教育史、南京大学校史研究专家王运来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我们今天会议的名称冠以教育现代化,强调了孙明经先生不仅是中国电化教育的创始者,而且还把电化教育推广到全社会,是中国电影教育的先行者。他把电影作为推广和普及教育的一种手段,创立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推广三位一体的模式,可以说金陵大学是最早把这种职能推广到全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育现代化,对今天具有独特之启示。”
  三、继往与开来
  从1936年电化教育的名称被当时的教育部正式确立算起,[5]中国的电化教育也只有70年的发展历史。若从中国教育技术的重新起步计算,我国教育技术的真正成长和发展则只有三十多年的时间。短短三十多年,中国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完成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具有了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据2008年统计,我国有44个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有22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是中国教育学科群中发展得最多最快的本科专业),有83个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有8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拥有6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
  近年来,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浪潮中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对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的“学科危机”。当前,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和紧迫。新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和专业的开创者之一的南国农先生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表达了老一代“电教人”心中的困惑和忧虑:“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技术(电教)领域,出现了这样一种颇为奇异的现象或趋势:教育技术(电教)作为一项事业,兴旺发达,前程似锦;而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却是岌岌可危,前景堪忧。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孙明经等前辈们创立的这门学科专业是否已经走到尽头,教育技术学院、系独立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它在20年前走出教育学院后,现在又要走回教育学部或走向大众传播学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趋势?这个问题应该得到业内同仁的广泛关注和深深的思考。”吴康宁理事长作为一名大学管理者和国内知名的教育研究学者,对当前教育技术的学科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评判:“1996年,中国电化教育诞生60周年时,居然没有人想到应该进行回顾与反思,应该纪念与缅怀包括孙明经先生在内的中国教育电影先驱,那段历史、那些人物被尘封了许久;2004年,12集电视纪实片《世纪长镜头》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后,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被誉为‘胶片上的清明上河图’,然而在孙明经教授开创的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诸多‘小腕’、‘中腕’乃至‘大腕’们对此却几乎无所知……纵观我国这些年来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风气每况愈甚,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领域。我们现在经常告诫别人不要忘记历史,其实,我们自己也很容易忘记自己的历史。然而,孙明经先生及孙明经精神毕竟不会被所有人遗忘,不会被永远遗忘……我们今天在这里缅怀孙明经先生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反思教育技术学科的当下情状,就是证据。这是教育技术学科健康发展之希望和曙光。”
  江苏是中国电化教育的发源地,是孙明经先生出生、读书、婚恋及创建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地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金陵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及镇江民众教育馆等共同创造了历史上江苏电化教育曾经的辉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龙教授在远程发言中向与会者展示了孙明经先生收集整理、现藏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一幅拍摄于1915年的“金陵大学第一座教学大楼——东大楼”的照片,经他们研究团队的史料考证表明,这张照片中“东大楼”近旁空地上树立的两根悬挂电影银幕的立杆,是金陵大学最早固定放映教育电影的专用场地,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文化和教育历史上的第一块校园专用电影放映场地。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产生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这张照片以真实的史料证明了早在1915年,金陵大学校园中就诞生了固定的电影放映场所。李龙教授研究团队还根据孙健三先生提供的线索,详细考证了中国的计算机课程也诞生于1946年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专业,第一本大学的计算机教材由孙明经翻译,并在《影音》杂志上全文发表。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电化教育事业以及专业的恢复和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从专科到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但与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样,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危机。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普遍存在“优秀课程、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尤其是优秀师资缺乏,各高校开发出的网络课程资源又无法跨校共享”的难题。参加会议的院、系领导围绕此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郑铿教授感慨地介绍了桑新民教授多年来在江苏教育技术学专业召开的各种会议上反复呼吁和极力推进全省各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尤其是倡导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并希望这次能以“孙明经精神”为动力,将这一学科建设中的战略举措落到实处。省教育厅高教处经贵宝副处长认为江苏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探索整体崛起的新思路,其难点和关键在于合作,要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在网络课程共建共享方面为其他专业作出榜样,闯出一条共同发展之路。
  江苏省相关高校教育技术学科负责人介绍了各学校专业建设的现状与特色,一致表达了共建共享的愿望,同时也提出和探讨了目前影响共建共享的各种现实困扰,尤其是体制障碍及其背后的利益根源。桑新民教授建议: “从江苏高校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学科之间开展跨校协作起步,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在以下5个方面尝试进行专业建设的优势互补,探索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体制:(1)各校在制定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中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以信息化带动江苏高校教育技术学科共建共享的整体崛起建设规划;(2)针对目前本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专业困惑、迷茫,各专业结合各自特色和资源优势,作出系统的专业介绍,并在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的网站上链接起来,以共享专业介绍的形式促进专业的开放,促进各校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合作;(3)以专业课程,尤其是优秀网络课程作为跨校共建共享的突破口和攻坚战,各校选拔1~2门优秀课程作为试点,探索课程共建共享的机制和模式,尤其要探索在网络上选修其他高校优秀课程的可行性,及其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各院系负责人认为这点难度较大,积极性似乎也不高,经过激烈探讨和争论,一致同意以合作开发“教育技术学导论”这门核心课程作为共建共享的切入点和试验田);(4)筹划江苏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并共享已有的实习、实训基地;(5)在科研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共享信息和资源,在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支持下,联合邀请国际著名教育技术权威专家来讲学,并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加强与国外名牌专业的联系,加快江苏教育技术学专业国际化的步伐。”
  针对即将开展的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评审和建设问题,桑新民教授提议:“在江苏教育技术学重点学科评审、建设中,能否超越目前以单个学校为单位的恶性竞争机制,寻求一条能够充分激励、发挥不同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鼓励优质资源在全省开放、共享过程中健康发展的新路,这是超越个体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实现竞争与合作之内在结合,实现公平、公正、多赢的希望之路。如果能实现这一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价‘游戏规则’和‘竞争指挥棒’的重大突破,不仅有希望恢复20多年前‘江苏电教是一家、全国电教是一家’的美好传统(对此,中国老一辈电教人至今记忆犹新、无比怀念,而年轻一代则缺乏真情实感,甚至将要‘集体失去记忆’),而且会在整个大学重点学科的评价与建设方向上打破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的‘孤岛悲剧’,起到扣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作出独特贡献。”
  与会者在讨论中深感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发展与专业建设任重道远。建议从易到难,尽快起步,并希望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争取获得各自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支持,抓住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利时机和江苏国家级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难得机遇,在以孙明经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电教人开创的中国之路上继往开来,在中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再创辉煌!
  (孔光生、洪岩等硕士研究生参与了录音整理和资料编写)
  [参考文献]
  [1] 朱敬,刘永贵.我国早期电教史研究取得新突破——金陵大学电化教育史研讨会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6.
  [2]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探索影视教育的中国之路——纪念中国电化教育7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1):3~7.
  [3] [4] 桑新民.开创影音教育中国之路的先行者——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创始人孙明经先生诞辰100周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107~119.
  [5] 朱敬,桑新民.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与确立[A].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70年纪念文集[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6] 梁林梅,田党瑞.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反思与趋势展望——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述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5):5~9.
  
  ①陈裕光,1927年至1950年期间担任金陵大学校长,是孙明经先生的四位恩师之一。具体内容请参阅:桑新民.开创影音教育中国之路的先行者——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创始人孙明经先生诞辰100周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107~119.
  ①孙明经先生曾将其“集体教学观”概括为:“用电影教学的最大秘诀就是集体教学,一位先生在教书,后面同时有无数的学者专家作他的后盾……教学电影是教师们的一种工具,它是协助教师的,不是代替教师的。”
  ②孙健三.关于电化教育的学科发展与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孙健三对“10月31日会议之问”的点滴思考与建言,未发表。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国外研究者针对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TPACK的新概念。TPACK对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国内学者也越来越注重TPACK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但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前教师培养和中小学教学领域,对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关注较少。“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的教育电
期刊
[摘 要] 教育技术学科兴起于20世纪初,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受到了社会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很多影响,其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甚至专业名称都在不断地调整变化。在近一个世纪中,美国众多拥有一流师资与研究资源的大学为军队、工商业、K-12教育等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教育技术人才,考察这些学校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与人才培养模式,试图对美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形成概括性了解,并为我国该学科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
期刊
[摘 要] 通过连续三个学期对上海电视大学英语专业本科辍学生的历时研究,运用网上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取并了解辍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辍学原因并归纳防止和降低辍学的建议。调查发现,工学矛盾、学习困难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降低辍学的建议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改革等方面。笔者根据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借鉴非学历语言培训机构的办学模式和高职院校的渐进式双语教学法,并遵循英语语言的学习规律,设计了分级梯进的英语
期刊
[摘 要] 以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切入点,对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的课程实践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从而揭示我国早期电教专业教育的特色与规律,认为其发展经验和教训对目前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电化教育专修科; 课程; 金陵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黄小英(19
期刊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并描述了利用此模式进行的面向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发过程。在经过近一年的使用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该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以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为依据对网络课程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议。最后,基于本网络课程的开发实践总结分析了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应用的关键点:(1)以扎实的角色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以The Book of Magic(《魔术揭秘》)一书的汉译过程为例,考察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校MTI翻译工作坊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译者从初译到复译总评成绩提高显著,其语言文字、视觉空间和身体运动智能有所增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信息化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MTI研究生的翻译水平,并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富有新鲜感、趣味性和挑战性,对
期刊
[摘 要]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颁布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本文作者把它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背景、内容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提出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方面践行教师专业标准的设想。  [关键词] 教师专业标准;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会产生哪些影响?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会表现出哪些行为特征?课题组通过对814名陕西青少年进行访谈、量表测量,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取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六个维度即正向激励、学习懈怠、行为失度、生理疲劳、游戏依赖和人际疏远,展开研究,发现每周游戏次数4次以上、游戏时间4小时以上的青少年在学习懈怠、行为失度、游戏
期刊
[摘 要]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是当前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本研究以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项目课程为例,以0911班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实施基于CSCL的项目课程,研究课程应用效果,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
期刊
[摘 要]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课堂分析技术,将改进后的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与课堂观察、访谈相结合,对信息技术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为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教学参照,提高他们的教学效能感,缓解他们由教学困惑引起的职业压力。   [关键词]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 信息技术; 专家型; 教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G434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