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来源 :宁波通讯·图话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至台风活跃期,回想起近几年的那些暴雨,低洼小区进水,马路积水严重,让人不禁感叹“要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水就好了”。这一梦想,有望变成现实——今年4月22日,宁波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将连续三年每年安排4亿元资金支持我市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宁波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20)》,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如何能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实现后,我们的城市又将呈现怎样的新面貌?近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郑世海为本刊记者详解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
  记者:在我的印象中,海绵的特点是特别能吸水,为什么会称一个城市为“海绵城市”呢?
  郑世海:宁波是以“水”为核心的水网城市,山海交融,依山傍水。水既是宁波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快速排水。这种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城市建设,往往造成逢雨必涝。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足够的海绵体吸收、蓄存,宝贵的雨水无法留住,白白流掉。这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宁波来说,非常可惜。
  而且,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也带来了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水资源短缺、水文化消失等问题。“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危机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已有诸多实践先例。形象地说,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使城市里的雨水能够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要求。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硬质铺装、填河造地、围湖建楼、砌岸筑坝的开发建设方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多给城市“留白”,让水自然渗透,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最终让城市生态水系统能够像海绵一样,通过“渗、蓄、滞、净、用、排”,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实现自由呼吸、自然吐纳。
  记者:这样看来,海绵城市建设的确很有必要。宁波为什么能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郑世海: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水问题,在全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前,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已多处、多点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了海绵城市工程实践。
  早在2002年,宁波市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就聘请澳大利亚设计团队,借鉴悉尼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和成功经验,在慈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雨水径流污染进行净化、回收、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率先建成2.6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这是我们得以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原因。
  面积26.9公顷的中心湖是慈城新城的“绿肺”,也是一个庞大的“排涝池”,堪称城市里的“雨洪公园”。慈城新城区域内的主要道路都是“海绵道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道路两旁各有一道 “下沉式”绿化带,不仅有绿化美观作用,还能收集和涵养水源。
  除慈城外,全市其他地方也都能看到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宁波新三江口公园建设,融入水、生态和海绵技术,采用了“金属网笼+缓坡+防洪路”的设计,使水利化“硬”为“柔”,更具生态魅力,成为宁波最亲水的江滨公园。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综合了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点,构建了一条长约3.3公里的“水体过滤器”,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基质。同时,宁波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市,正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这些都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记者:成功入选试点也是我们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契机,请问郑主任,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进展如何?
  郑世海:我市此次申报的试点区域为慈城 — 姚江片区,该片区面积30.95平方公里。目前,试点区域确定了海绵型建筑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水系与生态修复、防洪排涝以及能力建设项目共六大类153项。试点区域排水管渠系统标准达到3-5年重现期,内涝防治标准不低于50年,防洪、防潮标准100年,河网水系水环境质量不低于四类标准。
  通过对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慈城 — 姚江片区的现场调查,我们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将试点区域划分为“慈城古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慈城新区水敏感性城市综合提升示范区、水土涵养与水土保持示范区、城乡结合部面源污染防控示范区、老城区内涝防治综合示范区、新区海绵城市综合示范区6个建设示范区,并分别制定了每个示范区的总体建设思路和技术体系。
  我市将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同时结合宁波城市实际,按近、中、远期制定发布了工作目标。到2018年,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建设效果,同时为类似滨海临江平原河网城市创建海绵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5%以上面积将成为海绵城市;到2030年,“海绵”比例将扩大到80%的建成区。
  记者:这么多项目,是否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我们有哪些投融资方式?
  郑世海: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是依附于新建或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对项目主体施工影响不大,仅对配套道路、绿地、河网水景等附属工程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进行实施。由于附属工程投资占项目建设资金也就百分之几左右,因此,实施海绵化建设或改造所增加的工程投资并不是很多。但是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点多面广,累加投资总量也不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关注和支持,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然而,总的来讲,海绵城市建设公益性强,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相对较小,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需要政府鼓励和引导。因此,完善海绵城市资金筹措、财政保障、投入回报、按效付费等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与此同时,我们将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渠道,通过PPP等投融资模式争取社会资本的支持,提高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降低发展成本及相应费用,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城市空间问题是海绵体建设的一大矛盾,道路都硬化了,如何设置海绵体?
  郑世海: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
  对于河、湖、池塘等原有的“海绵体”,我们要有效保护,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态和生物等手段逐步修复。
  对于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需要新建的“海绵体”,我们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即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就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因此,在城市处处是硬化道路的背景下,设置“海绵体”,也并不意味着要大拆大建。相反,海绵城市的真谛是顺势而为。古人造城,水在城中、城在水上,其实土地原本就能蓄水调节,让自然这只无形之手发挥效力,就是海绵城市的实践。
  对于新建的“海绵体”,我们将按类别分类实施,尽力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比如,对于老城区,拟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推进区域整体治理;对于建筑与小区,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对于道路、广场,增强其绿化、透水铺装等对雨水的收集、净化作用;对于公园和绿地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城市海绵体功能。
  记者:每年主汛期,内涝都会成为困扰市民的一大难题。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否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郑世海: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其核心就是合理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慈城示范区内,自海绵城市建成以来,的确再无内涝发生。然而,这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海绵城市建设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就是要避免这种简单化的思维。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对路面进行透水铺装,以及建造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蓄水池等设施。其直接目的固然在于收集利用雨水、减少洪涝灾害,但从城市建设理念来讲,这其实是对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是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若不是基于这种生态理念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就可能出现一边大举破坏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一边耗费巨资偿还环境欠债的情形。例如,把城市原有的具有洪涝调控功能的河流、湖泊、绿植破坏殆尽,如此则事倍功半。
  何况,单纯依靠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并不现实。遇到大暴雨时,雨水根本来不及下渗,若没有管渠系统的快速排放,城市还是会面临内涝问题。就此而言,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前提下,协同作战,以提高城市的生态化运作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保护自然生态和下大力气改善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依然不可或缺。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相信不久的未来,在海绵城市建成后,我们的城市会像海绵一样“会呼吸”,成为一座人与江河湖海林田和谐共融的生态园。
其他文献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许巍的歌声从停在东钱湖畔的一辆房车里飘了出来,在初夏的空气中游荡。看着在车厢里爬上爬下、玩得不亦乐乎的儿子和伏案写着旅程见闻的妻子,37岁的沈先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5月26日,以“湖泊休闲·幸福水岸”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湖泊休闲节暨第二届房车大会在东钱湖开幕。得知消息后,沈先生和好友相约,从嘉兴赶来。在此之前,他已驾车载着妻子、儿子跑了大半个中国
期刊
综合治理、背街小巷改造、矛盾纠纷调处、平安法治建设……社区服务是一项繁杂而细碎的社会工程,如何把一系列“软服务”做成“硬标准”?江东区给出了答案。  今年7月,江东区标准化建设工作传来喜讯。经过前期评定,该区社区便民服务标准化工作被立项为国家级试点,成为我市首个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类国家级标准化试点。  “江东标准”是如何成为全国社区服务试点的?“硬标准”的设立能给当地社区服务带来怎样的变化?其可复
期刊
【新闻回顾】  日前,我市正式发文《关于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提高现代化水平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6]58号),就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加快商贸流通集约化发展、推进商贸流通创新发展、加强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市场运行保障能力、改善市场营商环境5个方面意见16条具体措施。  【新闻解读】  什么是“一核四轴多节点”月光经济发展布局?  “一核四轴多节点”指的是以三江口商圈为核心,以甬江
期刊
自4月27日我市发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令”以来,各地党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在全市上下掀起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热潮。在鄞州博威集团,学习教育的方式更为新颖:每位党员在一个知名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上听“两学一做”音频党课,每集8-10分钟。而想出这种方式上党课的是位55岁的老书记——董国福。  在新形势下,如何让传统的党课历久弥新?如何让它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如何让党员教育真正常态
期刊
5月14日,奉化市大堰镇张家村,50名来自宁波市区的瑜伽爱好者们面朝蓝天白云,背枕清水溪流,在堰坝上舒缓地做起瑜伽。当天,一场名为“2016大堰之春:水上瑜伽——与大自然的心灵对话”的活动把都市丽人们吸引到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里。堰坝修长,水流淙淙,湖面平静,竹影泛泛,优美的生态环境让她们慢下来,感受自然,感受自我。  如今,乡村成为许多都市人,尤其是白领们闲暇时的去处,习惯了城市快节奏的
期刊
奉化大堰镇地处奉化西南,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作为全山区乡镇,由于受到耕地不足、资金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诸多因素影响,曾经是宁波市16个贫困镇之一。然而,曾经的落后并不代表现在的落寞,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在大堰人对“真善美”的坚守与努力下,如今的大堰早已变了模样,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和山区乡镇发展的新样板。  保护本真乡村生态旅游喷薄而发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病的不断凸
期刊
他是一名铁匠,常年接受铁与火的洗礼,铸就了他不同寻常的坚毅和刚强;他是一名党员,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对做好事有着一种天生的偏执;他是一名基层支部书记,工作虽然繁重,但从未放弃过对“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思考。他就是毛祖汉,现为奉化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岳林分会党支部书记、奉化市“绿叶”志愿服务队队长。  用信念筑就的人生路  2005年5月的一天,毛祖汉带领支部党员去奉化市“99”老人乐园慰问,陪
期刊
典籍孤本在与岁月的较量中,虫蛀风化,日渐泛黄残破。修复历史典籍,可又找不到相应的用纸,这一难题困扰着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众多图书馆和博物馆。直到他们遇到袁恒通——一位奉化山里的造纸人。“博物馆的专家说,我造出来的纸,可以保存一千年。”袁恒通凭一张纸闯进了历史。  一张纸的重量  纸,文明的载体,历史和当下发生关系的纽带,以其之轻承载历史之重。  从奉化市区出发,驶过青山翠竹掩映的乡间公路,便是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对断案法官而言,家事纠纷由于常常牵涉到“情”字,总是让人感到剪不断理还乱,一旦闹上法院后,稍有不当,就可能激化矛盾甚至演化为刑事案件,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针对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数量多、增速快、调处难、执行难的现象,余姚市妇联和市人民法院于2014年初成立了全省首个家事审判合议庭,坚持诉调无缝对接,强化双方协作联动,构建起“一庭一站一室”的家事纠纷调处阵地,
期刊
松岙地处奉化市域东端,滨临象山港,位于象山港中部。区域海岸线面南坐北,背山向阳,是宁波的“金海岸”。松岙是浙江省级中心镇、全国重点乡镇,有着我国最大的海洋工程辅助船生产基地。  松岙交通便捷,距甬台温高速复线象山港大桥北入口3公里,沿海中线穿境而过,与宁波中心城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均为半小时车程。全镇户籍人口1.28万人,现有常住人口1.5万,辖区有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其中8个村连片集中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