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语感的训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训练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一、读
中学语文主体是文学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它们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我们主要以“读”来感知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1、听师范读,体会语感
中学语文教材都是“声情并茂”的佳作,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节奏快慢、停顿、重音等,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并受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如《春》一课,文中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时,语速加快,“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时,语速放慢,并加重读音,突出“新的”,当读到“它生长着”时,语速又逐渐加快,同时脸上露出惊喜状,突出赞美春天的生机盎然。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体会语感。
2、自由朗读,发展语感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课文,练习读得投入,读出真情,练习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更加直接、更加感性地触摸语感。如课文《山的那边》,这是一首诗歌,要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体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在学生充分地读,多次地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增强了对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从而在长期的朗读训练中发展语感。
二、品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语感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想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想象的重建过程。
在“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语感点”。“语感点”是文章中的精华,是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它们是需要反复吟咏,再三回味的。具有积累和借鉴价值的佳词、佳句、佳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语感训练就要紧紧抓住语感点。如《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节“向江南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逐步产生一幅画面:霜晨归鱼图。接着,让学生进一步品“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就产生了清凉、冷静、朦胧的感受。语言文字成为学生感受和领悟的“图像”材料,在“品”中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培养。
三、悟
“悟”是主体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构成重建想象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接受主体在想象中重建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想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如教学课文《天净沙·秋思》,要以诵读贯穿学习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创设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情境。细细体味这首诗“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经道,“瘦马”是他所骑,“西风”正吹在他脸上。调动学生再造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把这些细节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幅游子长期漂泊在外的凄凉背景图。此时,由情景感悟出了“断肠人在天涯”,更增添了无尽的乡愁,达到情景交融的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充分运用读、品、悟训练学生的语感,坚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长期训练,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在阅读中能准确、迅速、敏锐地感悟语言文字,不仅能理解语言文字表征性的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达到“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境界。
一、读
中学语文主体是文学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它们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我们主要以“读”来感知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1、听师范读,体会语感
中学语文教材都是“声情并茂”的佳作,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节奏快慢、停顿、重音等,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并受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如《春》一课,文中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时,语速加快,“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时,语速放慢,并加重读音,突出“新的”,当读到“它生长着”时,语速又逐渐加快,同时脸上露出惊喜状,突出赞美春天的生机盎然。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体会语感。
2、自由朗读,发展语感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课文,练习读得投入,读出真情,练习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更加直接、更加感性地触摸语感。如课文《山的那边》,这是一首诗歌,要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体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在学生充分地读,多次地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增强了对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从而在长期的朗读训练中发展语感。
二、品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语感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想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想象的重建过程。
在“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语感点”。“语感点”是文章中的精华,是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它们是需要反复吟咏,再三回味的。具有积累和借鉴价值的佳词、佳句、佳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语感训练就要紧紧抓住语感点。如《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节“向江南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逐步产生一幅画面:霜晨归鱼图。接着,让学生进一步品“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就产生了清凉、冷静、朦胧的感受。语言文字成为学生感受和领悟的“图像”材料,在“品”中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培养。
三、悟
“悟”是主体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构成重建想象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接受主体在想象中重建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想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如教学课文《天净沙·秋思》,要以诵读贯穿学习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创设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情境。细细体味这首诗“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经道,“瘦马”是他所骑,“西风”正吹在他脸上。调动学生再造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把这些细节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幅游子长期漂泊在外的凄凉背景图。此时,由情景感悟出了“断肠人在天涯”,更增添了无尽的乡愁,达到情景交融的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充分运用读、品、悟训练学生的语感,坚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长期训练,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在阅读中能准确、迅速、敏锐地感悟语言文字,不仅能理解语言文字表征性的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达到“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