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hi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语感的训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训练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一、读
  中学语文主体是文学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它们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我们主要以“读”来感知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1、听师范读,体会语感
  中学语文教材都是“声情并茂”的佳作,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节奏快慢、停顿、重音等,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并受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如《春》一课,文中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时,语速加快,“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时,语速放慢,并加重读音,突出“新的”,当读到“它生长着”时,语速又逐渐加快,同时脸上露出惊喜状,突出赞美春天的生机盎然。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体会语感。
  2、自由朗读,发展语感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课文,练习读得投入,读出真情,练习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更加直接、更加感性地触摸语感。如课文《山的那边》,这是一首诗歌,要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体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在学生充分地读,多次地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增强了对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从而在长期的朗读训练中发展语感。
  二、品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语感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想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想象的重建过程。
  在“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语感点”。“语感点”是文章中的精华,是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它们是需要反复吟咏,再三回味的。具有积累和借鉴价值的佳词、佳句、佳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语感训练就要紧紧抓住语感点。如《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节“向江南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逐步产生一幅画面:霜晨归鱼图。接着,让学生进一步品“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就产生了清凉、冷静、朦胧的感受。语言文字成为学生感受和领悟的“图像”材料,在“品”中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培养。
  三、悟
  “悟”是主体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构成重建想象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接受主体在想象中重建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想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如教学课文《天净沙·秋思》,要以诵读贯穿学习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创设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情境。细细体味这首诗“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经道,“瘦马”是他所骑,“西风”正吹在他脸上。调动学生再造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把这些细节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幅游子长期漂泊在外的凄凉背景图。此时,由情景感悟出了“断肠人在天涯”,更增添了无尽的乡愁,达到情景交融的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充分运用读、品、悟训练学生的语感,坚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长期训练,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在阅读中能准确、迅速、敏锐地感悟语言文字,不仅能理解语言文字表征性的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达到“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境界。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典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初中语文新教材也注重了对我国古典诗词的积累,每单元都有诗词诵读,力图通过长期的吟诵、累积来丰厚学生的古文学底蕴。但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可见,新课标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提高课堂效率,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一种载体,一座桥梁,是引导学生走向语言百花园的魔针,是点化学生思维的魔杖。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
期刊
语文课是很多学生颇感头疼和伤脑的事情,对多数语文教师而言,也是费九牛二虎之力没有收效,甚至从教多年,越教越无头绪,没有好的方法。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有重要影响;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也影响颇深。为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继续发展,必须学好语文,打好基础。  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及进行相关的研究,认
期刊
最近两年来,在“轻负高效”成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也在积极地探索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经过两年来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渐渐明白: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而追问又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可以通过“追问”来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以“追问”引路搭桥,突破重难点  虽然对“有效课堂”的评价指标有
期刊
教学反思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批判性地考虑自己教学行为,表现、效果,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评价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批判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有效性的过程。它实质上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教学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教学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过程,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
期刊
我,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倍感教师责任的重大。当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向我袭来时,我就像一条可怜的小鱼,在茫茫的大海里不知何去何从。刚摸着点语文教学思路的我,只好又借阅相关的杂志图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我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的摸索尝试。下面是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需要教师转变角色,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那就是教师一定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教材当天空,让学生的思维
期刊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也都非常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朗读常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病,如朗读时“多字、漏字”; “一字一顿”速度过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应从课文内容出发,一上课就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形成进攻型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能自觉、轻松、愉快的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感受。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
期刊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面对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我们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领略小石潭的美景,体会柳宗元的感情呢?我在教学中尝试从“读——画——写——音乐”这几个环节入手,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让学生在赏景品情中“走”进了小石潭。  一、在“读”中走进小石潭  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文
期刊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各种面貌,从而写出一篇感人的家乡美文,我将此次写作公开课变成了一次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并给这次活动定名为:“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美丽家乡,美丽益阳。  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到自己熟悉的家乡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拍下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看一看家乡有多美,增强对家乡的感情。再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传说、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寻找跟家乡有关的各种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