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的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总规模“半壁江山”的形势下,分析了高职教育存在已久的生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改善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的对策及其引发的相关思考,以期对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源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张熳(1968-),女,上海人,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教授;朱宝春(1968-),女,辽宁清原人,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辽宁 大连 116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本科院校中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2009B类-3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137-01
  
  1999年底,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如今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总数均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生源质量不高始终是困扰各高职院校的一个现实问题,它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国民心目中的地位。
  一、高职教育存在的生源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普遍较低,影响生源质量
  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录取批次分为提前批本科、第一、二、三批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批次或者第五批次,录取批次的靠后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难怪高等职业教育总被认为是“二等教育”,是学生在上不了一本、二本、三本之后的无奈之举。迫于高职生源危机的严重压力,有些高职院校不得不一再降低入学要求,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几乎是入学“零门槛”,不论考生高考考多少分都能进入高职就读,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如果高职教育的生源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和改善,那么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就将会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在生源质量这一高等院校的“入口”关上就已经输了。
  2.高职教育目前的学历层次偏低,高职生就业时文凭缺乏竞争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高等教育从学历层次上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更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学历主要是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缺乏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历层次。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本科生已经是平平常常,硕士生也不罕见,就连博士生也不再是凤毛麟角。在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事业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对学历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即使从事的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也基本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使得高职生在就业时常常因为学历层次偏低而被拒之门外。高职教育体系较高学历层次的缺失是众多考生及家长放弃接受高职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社会失衡的人才观、教育观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在当代中国,大部分人普遍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白领”的,职业教育是培养“蓝领”的,而“蓝领”的薪资水平和社会地位普遍低于“白领”。在我国的人才管理体制中,“白领”和“蓝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在技术工人的职业资格系列里,技师、高级技师地位虽高,甚至可以享受相当于工程师的待遇,但那也只不过是比照“白领”的专业技术人员系列而已,因此在社会上仍广泛存在“重白领轻蓝领”的观念。在这种传统的失衡的人才观、教育观影响下,人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应该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去接受职业教育。这必然会影响到许多学生及其家长,对高中以后阶段教育分流的选择,他们不是把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看作是对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的不同选择,而是把它看作一个人一生苦乐命运的转折。在中国许多家长仍希望孩子通过考高中、上大学,进机关、当白领,拥有一个“干部身份”。“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重文凭学历轻实际能力”,受传统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观念影响,使职业教育被不适当地降低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每年高考落榜的众多考生宁愿选择复读也不愿“屈身”去读高职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学生,凭其学习成绩可以进哈佛大学,但他却选择了一所烹饪学院。这所烹饪学院的录取率和哈佛大学一样低,而且学费比哈佛大学还要贵。原因很简单,一是这所烹饪学院产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大师,二是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而在中国,这种事情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只有当中国家庭也做出越来越多类似的选择时,中国的职业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了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二、改善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的对策研究
  1.改革现行的高校招生政策,提高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
  目前高职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始终不高的一个很大因素,是高职院校入学的门槛较低,甚至是无门槛。要提高高职教育生源质量,首先就要改革现行的高校招生政策,使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批次不再落后于本科院校。其次对于不同的行业专业,应根据职业发展方向需要,适当设计一些能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潜质的考核评价方法,提高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彻底打破制约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生源瓶颈。让高职院校不再成为一些考生一本、二本、三本落榜之后的“兜底”保障。
  2.完善高职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教育学历层次
  提升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是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健全高职教育较高学历层次,完善高职教育結构体系,才能吸引更多优秀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使其获得较高层次学历的愿望得以实现,这样高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才有望得到保证并逐步得到提高,使高职教育真正摆脱“低层次教育”的困扰。
  3.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政府应注意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职业教育氛围,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并以此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还技能型人才应有的地位,维护职业教育应有的尊严。同时出台一些相应政策,缩小职业间的差距,提高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从而改变社会对“蓝领”人才根深蒂固的偏见,使职业教育真正从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从弱势教育走向主流教育。
  三、由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现状引发的思考
  1.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树立自信心,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高考招生体制的原因,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高职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总觉得自己是“学业上的失败者”,普遍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在本科院校中的高职院校学习的高职生,他们与本科生、研究生在身处同校学习的过程中,更是时时处处觉得低人一等。为此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及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及发展方向,牢固树立自信心。其次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名学生的“潜质”,注重其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突出“职业技能”特色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差别,加之生源质量的“先天影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有所创新,探索一整套有别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更加突出其“职业技能”特色。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在本科院校中举办的高职院校,因为行政隶属关系,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生考核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受制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没办法完全脱离“压缩本科式”的教学模式,因此难以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3.广泛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高职生技能水平
  由行业专业学会牵头,广泛组织高职生参加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为高职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不仅展示了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熟练的职业操作技能,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而且通过参赛演练使学生间增加相互切磋技艺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提高专业职业技能,加强团队合作,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职业素质。虽然我国已举办过几届职业技能大赛,但是行业专业的覆盖面不广,没有充分调动各专业高职生的积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相信随着《纲要》的贯彻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生源质量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高等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王宇丹.职业教育的喜与忧[J].时代中国,2008,(9).
  [2] 田栋栋.95%的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声望[N].中国青年报,2009-10-15.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水工钢结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建筑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钢结构课程设计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般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将课程设计计算部分作为课程大作业提前布置,同时下达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确设计任务和设计思想,注重课程学习与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文章从目前钢结构课程设计中不适应这种要求的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了几个方面的改革设想,诸如加强实践环节、命题多样化、强化过程
期刊
摘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与成效。以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FHH)电气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其课程体系的结构与特点。结合我国国情与浙江科技学院校情,以培养卓越“现场电气工程师”为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设想。研究成果可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借鉴德国FH办学经验,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
期刊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这门课的特点,对加强学科建设和各种保障机制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等提高“形势政策”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保障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丁伟民(1965-),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杭州31005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随着民汉一体化教学在新疆高校的全面展开,数学课程的民汉融合式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从优化师资,开设民族预科班的专业数学汉语,改革教学模式,组建优秀学生的业余“教师”组、科研小组等方式对大学数学课程民汉融合式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汉融合式教学;新疆高校;实践教学;民族教育  作者简介:张莉(1979-),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
期刊
摘要:意象图式是通过空间关系经过高度抽象而获得的。隐喻是指由空间概念向其他认知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以霍克斯的英译本《红楼梦》为蓝本,分析介词above的基本空间意义,并借用隐喻对其语义上的延伸做了进一步的分类。分析得知,above除了其原型意义外,在社会关系域、程度域、状态域等领域还有六种引申义。  关键词:意象图式;空间意义
期刊
摘要:以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平台等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主线,通过分析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建设成效,提出了采矿工程专业“励志创新型”、“3+1定单工程卓越型”、“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和“国际交流型”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创新性地构建了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为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多目标;立体化;创
期刊
摘要:笔者随团飞赴我国台湾,对台湾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和中州技术学院等四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进行了详细考察,切身感受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先进理念,收获颇丰,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创新变革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考察  作者简介:辛志杰(1966-),男,福建惠安人,福建電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丽娇(1965-),女,
期刊
摘要:高职自主招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招生的考核方式,本文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的招生考核方式、我国本科院校自主招生的考核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高职的自主招生应从选拔性考试向服务性考试转变,需要建立完备的、自成一体的高职院校招生考核模式,采取统一的、区域性的第三方招生组织联合招生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自主招生;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代绍庆(1973-),男,浙江嘉兴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招
期刊
摘要:主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中“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的实践,参考国内外相关院校的课程模式以及学生就业现状,就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希望能供相关院校的课程教学参考。  关键词:园林艺术设计;设计初步;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叶文艳(1980-),女,浙江临安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助理研究员;袁剑华(1979-),男,江苏无锡人,浙
期刊
摘要:如何解除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辅导已经引起了我国各大高校的高度关注。为此,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作者简介:李庆(1970-),男,天津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罗筑华(1975-),男,湖南
期刊